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师说》是韩愈的名篇,但是今人在教读时,却小学而大遗,不带领学生去领会韩愈透露出来的情怀,未能从情感入手去把握文章的神髓。文章的生命力在于呈现,在于有声的朗读,在于把静态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动态的有声语言,以静待静,只是一种接触,不是进入,要想唤发文本的生命力就得以动唤静。读《师说》,我们很容易把实词表露出来的思想内容读出来,但却一定程度地忽视把文中虚词的意味读出来,或困于不知怎么读出  相似文献   

2.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是《考试大纲》关于作文写作提出的文体要求。经过系统的学习,学习者应具备写规范的议论性文章、实用类文章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这是基本的要求。而要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特征和写作的基本要求至关重要。文有文体,章有章法。只有知道是什么、怎么样,然后才能根据文体特点和要求写作。本文以《伶官传序》为例来谈论述文写作的要旨。  相似文献   

3.
一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一说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郡望是昌黎(今北京市通县东),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其余七人是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推崇儒学,力排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艳丽文风,主张以自由的散体来代替僵死的骈体,提倡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提出“辞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是中职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模块。然而,纵观当前的中职语文教育,文言文教学存在明显的"死于章句,废于清议"问题。"死于章句"源于中职语文教师死板僵硬的教学方式,"废于清议"则重在指摒弃文言文本身,任意拓展,肆意解读文言文文本思想的现象,这两种现象的最终结果是导致"文和言"割裂,学生学习文言文愈感索然。对此,本文特地以中职文言文《师说》为例探索循序渐进的"四文"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的宋祁与欧阳修合修《新唐书》,所作韩愈本传(《列传》卷一百),对韩备极推崇,说他“深深本元,卓然林立,成一家言。《原道》、《原性》、《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宏深,与孟、扬雄相表里,而佐佑六经云”。在这儿宋祁特别标出《师说》与《原道》、《原性》并列.可见《师说》之受重视。这篇文章(载于《昌黎先生集》卷十二,以下简称《文集》)表达了韩愈对于师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一般说来,解读古典文本有两大障碍:一是古今语言隔阂,二是写作背景晦暗.有时,二者又互相纠结.对中学语文传统篇目《师说》的解读就面临这些困难. 《师说》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写给求学者"李氏子蟠"的.对他们两人而言,文章针对性不言自明.而对于后代读者,却隔着一层历史帷幕.要想掀开帷幕,就需下一番知人论世功夫,结合唐代教育史、思想史、语义史,以及作者全人、全书,尽量复原其特定情境.这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传道应该是为师的第一要义。何为传道,我觉得就是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谈如何为师,其实就是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第一目的是什么?这也涉及回归古典,就是回归到教育的原始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这一最基本的道理进一步演绎就是教育应把人本身作为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把教育变成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即不是变成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或手段,也不是为市  相似文献   

8.
韩愈(768—824)是我国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是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3)写的《师说》,是为了送给他的学生李蟠,因为李蟠“不拘于时”,能够摆脱学风不正的束缚,重视师道,大胆学习古文、古道,韩愈才写《师说》送给他,积  相似文献   

9.
中专语文通用教材《师说》中,第一段的总纲作用、第二段的论述及文章写作逻辑的反映其中心论点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有别于参考材料中提出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  相似文献   

10.
中专语文通用教材《师说》中 ,第一段的总纲作用、第二段的论述及文章写作逻辑均反映其中心论点为“古之学者 ,必有师” ,这有别于参考材料中提出的“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在 ,师之所存。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采取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对韩愈的《师说》三个英译本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包括词汇层面与语篇连接层面来考察译者风格。运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就三个英译本的类符/形符比、词长、词性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个译本都有其特殊的风格:杨宪益译本词汇丰富,句式精炼符合汉语源语意合的语言特征;罗经国译本平均句长较长,句式复杂,更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和篇章习惯;刘师舜译本语体较正式,阅读较难懂,平均句长接近原文。  相似文献   

13.
《师说》是韩愈在当时“师”和“道”衰落不堪的社会背景下,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吐槽”。韩愈通过“吐槽”针砭时弊,宣泄愤怒的情绪,发出时代的强音。他以缜密的逻辑、机智的构思、丰富的手法打造了高段位的“吐槽”。让世人清醒地认识到“从师”的重要性和“人人可为师”的先进“师道”观。《师说》是一篇蕴含韩愈伟大智慧和崇高人格的高段位“吐槽”名篇。  相似文献   

14.
<正>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无论是基础等级,还是发展等级,内容这一项在作文赋分中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言之有物是作文内容层级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如果这一环不符合要求,作文得分无论如何都高不上去。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议  相似文献   

15.
提到韩愈的《师说》,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很熟悉。再教此文,突然觉得要理解韩愈《师说》的思想内容,除了需要依据全篇的内容,还必须联系作品的社会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等情境。  相似文献   

16.
彭琰 《现代语文》2006,(5):34-35
一、抗颜为师,能行古道 魏晋以来师道沦丧,士林之中以相师为耻渐成风习。至唐代中叶,此风愈演愈烈,“为人师皆笑之”,甚至“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针对士林如此情态,韩愈“奋不顾流俗”,置“群怪聚骂”于度外,做《师说》,“抗颜为师”,以光复西汉“师道”为己任,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即使在千载以下的今天,也不能不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17.
<正>清代学者章学诚在《诗教上》中说:诸子之为书,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有得于道体之一端,而后乃能恣肆其说。它告诉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言之有物,即有据;也要言之成理,即有理,方能写出洋洋洒洒、气势浩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篇传统教材,《师说》的教学已有不少人作过成功的探索。我教《师说》,只抓了四个字,即“师”、“愚”、“圣”、“学”。这篇文章的题旨是反对轻视师道,提倡尊师重道。故此四个字中,“师”是最主要的,是“主帅”,“愚”、“圣”、“学”三字则是其“兵卫”。  相似文献   

19.
张爱珍 《教师》2011,(5):112-112
从读韩愈的《师说》后,常感叹现代人在教育孩子上,选择各种兴趣班,期望值过高,却忽视了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时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古”是《师说》文中树起的一面鉴古以戒今的旗帜。举凡“古之学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谓“古”者,究竟指何历史时期,须从“今”说起。本文为李蟠而作。据李蟠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推知本文当在前几年即作者年约35岁时所写。按文中例举的孔子和“六艺经传”,都是“古”之影响最大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