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蜜蜂一般是不主动螫人的,只有遭到侵害而万不得已时才以死相抗,实施报复行为。1996年的金风送爽时节,某村一养蜂人早晨把5箱蜜蜂运到村北草地上摆开,以采集秋花蜜源。巧合的是,同村一村民也赶几只山羊到此放牧,并将老山羊拴在离蜂箱不远的  相似文献   

2.
蜜蜂一般是不主动螫人的,只有遭到侵害而万不得已时才以死相抗,实施报复行为。1996年的金风送爽时节,某村一养蜂人早晨把5箱蜜蜂运到村北草地上摆开,以采集秋花蜜源。巧合的是,同村一村民也赶几只山羊到此放牧,并将老山羊拴在离蜂箱不远的一棵小树上。到中午,一只小山羊撒欢蹦到一个蜂箱上,踩死了几只蜜蜂,同时惊吓了飞进飞出和在巢箱内忙忙碌碌工作的蜜蜂。  相似文献   

3.
正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一个在秋天赶夜路的人,虫鸣会像露水,打湿一身。虫鸣疏疏密密、嘈嘈切切,从四面浮了上来,打在这个人身上,衣服、口袋、头发、眼睛、耳朵,都是湿的。与秋虫纠缠,京城玩家王世襄的衣裳也曾被汗水、露水打湿。他在京城郊外捉蛐蛐,从早上开始,直到下午也不觉得饿。王世襄那时年纪已  相似文献   

4.
寓言故事:养蜂人和果园主、农场主毗邻而居。蜜蜂授粉不仅酿出蜂蜜,也使果园受益。因此,果园主想往果树上喷洒杀虫剂时,他会提前告诉养蜂人,暂时不要放蜜蜂出来。但农场主与养蜂人之间没有互利互惠的关系。假如养蜂人要求农场主  相似文献   

5.
《蜜蜂引路》一文题眼是“引”,教学时可紧扣“引”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初读探究“引”的原因。引导学生审题,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想找养蜂人谈天,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列宁知道养蜂人离得不太远,就亲自去找。他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采了蜜以后,飞进附近的园子。列宁推断,跟着蜜蜂能找到养蜂的人。这是“引”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联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训练因素,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是学生理解课文,分析事物,提高阅读和说话能力的基础。我教《蜜蜂引路》一课,由于注意了这一点,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训练思维、说话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蜜蜂引路》教育学生要向列宁学习,善于观察事物,并作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到列宁是通过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我提出:列宁能找到养蜂人,是因为养蜂人家门口有很多蜜蜂,列宁对事物能仔细观察和分析,想到蜜蜂与养蜂人的关系,所以能很快找到养蜂人。假如列宁要找的不是养蜂人,什么人由你们定,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呢?这时,小朋友一个个紧蹙眉头,一会儿肯定地点点头,一会儿又摇摇头。还有的自言自语:找养马  相似文献   

7.
割草     
太阳也让露水给打湿了,红红的圆脸湿润润的,放射出的柔柔的光也凝聚着露水的晶晶的亮.  相似文献   

8.
老蜻蜓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发黄的草叶上沾满露水,树林在不远的地方沉默。一切都显得萧索与冷清。  相似文献   

9.
秋天的清晨,城市的草坪,公园的石凳石桌上,乡村的原野表面都是湿漉漉的,如果你细心观察可以见到晶莹的露珠。在草木茂密的林间或作物茂密的田间行走,露水会打湿你的裤腿和鞋袜。有生活经验的人知道,露水重标志着天气晴朗。  相似文献   

10.
张湘婕 《高中生》2010,(11):62-62
凉凉的夜 朦胧的眼 月光照亮了这隐秘的地界 露水打湿了新叶的眉睫  相似文献   

11.
胡青 《南昌教育》2006,(7):55-55
《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列宁生前往事的文章,讲述了列宁在不知道养蜂人住址的情况下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蜜蜂往附近的园子里飞的规律,列宁根据这一规律找到了养蜂人。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上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列宁能根据蜜蜂找到养蜂人,从这可以看出列宁是个细心观察的人,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细心的发现,来,说说吧!”  相似文献   

12.
《蜜蜂引路》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文中一共四个自然段,第一、二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是全文的重点。讲列宁通过观察蜜蜂和飞行路线,凭借与蜜蜂有紧密联系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终于找到养蜂人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到:仔细观察、周密推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蜜蜂引路》讲的是列宁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教学时可以设计画、比、说、读的训练,让学生理解“列宁为什么能靠蜜蜂引路”这一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4.
《蜜蜂引路》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文中一共四个自然段,第一、二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是全文的重点。讲列宁通过观察蜜蜂和飞行路线,凭借与蜜蜂有紧密联系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终于找到养蜂人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到:仔细观察、周密推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相似文献   

15.
我想起当初年富力强的父亲揣着两个面包走来的情景。那年那夜的露水打湿了父亲的布鞋,也湿润了我的心。  相似文献   

16.
一、为什么养蜂人能听出蜜蜂是飞出去采蜜,还是采完蜜回蜂房?揭密:许多昆虫在飞行时,翅膀都会持续振动,发出“嗡嗡”的声音。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因此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不同,产生的声音音调就不同。蜜蜂不带花蜜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产生的声音音调低一些;带花蜜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高,产生的声音音调高一些。于是,有经验的养蜂人可以根据蜜蜂飞行时“嗡嗡”声的高低,来判断蜜蜂是飞出去采蜜,还是采完蜜回蜂房。二、为什么驯狗员能指挥狗作各种表演?揭密:人和狗的听觉频率范围不同,这一特点就是驯狗员指挥狗的“法宝”。…  相似文献   

17.
我常常努力接近一种声音灵魂如此谦卑,耳轮却放不出光环在陌生的面孔之前我渴望亲切的手势那是旧日的蜻蜓和蝴蝶在瓣上草丛里忽起忽落捕捉是惊喜的,脚印是真实的露水打湿裤管有沁人的凉爽  相似文献   

18.
割草     
太阳也让露水给打湿了,红红的圆脸湿润润的,放射出的柔柔的光也凝聚着露水的晶晶的亮,淡淡的黄土地上,一片瘦瘦的蒿草,青青的叶片,青青的枝秆昂首挺胸地站立着。枝秆长长的、细细的、笔直笔直的:叶片整整齐齐地向下垂着,像女孩刚梳理过的齐齐整整的头发。露水凝聚在叶片绒绒的毛上,阳光一照,似挂满的七彩珠子。  相似文献   

19.
大山深处     
清晨,踏着露珠到森林里拾蘑菇。掀开一块厚厚的松毛,几簇黄澄澄的鸡油菌向我露出了笑脸。我不顾露水打湿衣裳连忙蹲下,小心  相似文献   

20.
小语教材第四册《蜜蜂引路》一文,写了列宁通过“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课文第三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关于这一段,笔者觉得有这么一个问题值得商讨:是列宁无意间发现蜜蜂,蜜蜂领着列宁找到养蜂人,还是列宁一开始就想到蜜蜂与养蜂人的联系,有意让蜜蜂帮他找到养蜂人的呢?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弄清了这个问题,对正确理解课文主题,正确认识列宁的品质,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里的“无意”和“有意”,用心理学的术语讲就是“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心理过程的伴随状态。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当中都有注意的参与,它是心理过程等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明确目的,也无须作意志努力的注意。通常是由于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比如《踢“鬼”的故事》一文中有一段话:“有一天,鲁迅很晚才回学堂,好在有月亮,不太黑,他走得很快,无意中向远处一瞧,看见一个白影子。”因为这一天天色已晚,周围景物模糊难辨,“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