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昭君出使塞外,汉匈民族和平相处,被作为历史上民族团结与友好的一段佳话。自古以来,出现了大量歌咏刻画昭君的文学作品。但是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却不难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王昭君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悲剧人物被描绘的。人们对他寄予了无限同情、悲悯。从历代歌咏昭君的诗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对王昭君艺术形象的这种塑造,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昭君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历代作者对社会现实、国家兴衰、民族矛盾、人生际遇等问题的认识和情感抒发,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王昭君的故事是无数文人墨客创作的题材,乃至成为一个文学母题。王昭君艺术形象的背后,潜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有关王昭君的诗歌中,由于思想观念和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不同作者对这一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评价诠释,这使得不同时代诗歌中王昭君的形象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王昭君是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典型。作为“历史昭君”,其和亲壮举被传为佳话;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丰富而复杂:历代文人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驰骋想象,大胆构思,从各自不同的人文视角,以设身处地的感受与体悟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文化昭君”,从而使王昭君从单一的历史人物发展为多元复合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象,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在众多“文化昭君”形象中,尤以“昭君怨”、“昭君辱”、“昭君刺”、“昭君幸”、“昭君赞”五类为多,其中蕴涵着不同时代与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民族心理、价值取向、情感心态以及文学发展状况等多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4.
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许多大家如郭沫若、翦伯赞、费孝通等人有深入的研究。我们重点考察王昭君及出塞和亲的美术作品:最早有汉毛延寿及历代画家画昭君的作品,可惜未见作品留存。之后,画作无数,自宋、金、明、清、近现代及日本美术界对王昭君也情有独钟。昭君出塞还大量留存民间线刻书籍插图、年画及民间工艺品中,是人们向往和平幸福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5.
王昭君考辨     
历代文艺作品写王昭君多有“自请出塞和亲”之说。本文对有关史实详加考辨,指出王昭君是封建皇帝“和亲”政策的牺牲品,其故事具有明显悲剧性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郭曹两人的同名历史剧<王昭君>不同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作者不同的现代意识,进一步发掘了潜藏在两部历史剧创作中的文化悖论.  相似文献   

7.
《王昭君》是曹禺先生晚年戏剧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剧作者不仅新翻了历代墨客骚人们笔下的积案,而且敢于改变长期潜藏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那种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 这对弘扬昭君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女性。在历代文人笔下,她的形象或积极乐观、或凄美哀伤,而在人民群众眼中,她一直是一位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女神,具有非凡的传奇性。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王昭君的民间形象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9.
汉代和亲政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剧《王昭君》的发表和上演,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也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汉代的和亲政策。在汉代,有九位公主远嫁匈奴、乌孙,昭君只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时间较晚;她之所以独擅盛名,那是历代墨客骚人宣传的结果。如何看待汉代的和亲?现在还是个聚讼未决的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曹禺同志的五幕历史剧《王昭君》上演以来,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在热烈赞扬声中也有一些争议。有些剧评认为此剧太现代化了,甚至认为并非成功之作。但我感到此剧对主人公王昭君的形象塑造有其独到之处。本文仅就王昭君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谈谈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一、妻后母、报寡嫂是游牧民族普遍盛行的婚俗古代欧亚草原上的各游牧民族,都盛行一种妻后母报寡嫂的风俗.司马迁说,在匈奴人那里,普遍流行"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史记·匈奴传》)的风俗.从汉族出嫁匈奴的姑娘也得照此风俗行事.《汉书·匈奴传》说汉元帝时,王昭君先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死后,又嫁给其前妻子复株絫若鞮单于为妻.和匈奴同时的乌孙人同  相似文献   

12.
钱国旗:今天我们交流讨论的主题是“历代文化政策的特点及其成因”。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大国,历次重大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都曾引发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革,历代王朝的文化政策是一笔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代文化政策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内涵表现,分析研究历代文化政策的特点及其成因,既有助于历代文化政策研究的系统推进,也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历代文化政策之精华和文化建设的经验,对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大青山脚下,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翦伯赞《内蒙访古》)作者在这段话中对王昭君和亲的历史功绩作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王昭君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敦煌写卷安雅《王昭君》是历代昭君诗中独具特色的一篇诗作。关于安雅,之前仅发现一条墓志资料。通过中古时期安姓来源的梳理以及临淄安氏与粟特胡人流寓关系的考察,确知安雅为昭武九姓粟特人。结合安雅所撰《罗炅墓志》和《王昭君》,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安雅生平事迹,尤其是他与开元、天宝之际诗人可能有交往。安雅《王昭君》的直接艺术渊源为杜甫《咏怀古迹》等前人的昭君诗,诗中昭君形象的原型为乾元元年出嫁回纥的宁国公主,汉元帝的原型则可能为唐玄宗。与此前昭君诗相比,安雅诗在思想主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一面,这可能与其粟特族裔的身份有关。安雅的诗作是唐代粟特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敦煌文学的多民族性。  相似文献   

15.
文艺作品中的王昭君,是一个"箭垛式"的世代积累型形象。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对其几部剧作进行研究,可发现其首先具有"孤雁"的民俗意象,"昭君出塞"系列剧蕴含有民间"哭嫁"的习俗,《昭君梦》和日本能乐《王昭君》则表现了"魂归"的民间俗信。王昭君戏剧形象之所以让中国乃至东亚人民喜闻乐见,与其蕴藏的浓郁民间风情、民俗文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6.
端午粽飘香     
<正>上个月去了一趟湖北宜昌,那里的朋友非常自豪地介绍:"我们这里有‘三人’。""哪‘三人’?""一是诗人屈原,二是美人王昭君,三是神人神农氏。"为了让每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记住这"三人",神农架旅游区  相似文献   

17.
“昭君出塞”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经过历代文学家的演义和当今各色媒体的传播,王昭君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形象更是妇孺皆知。那么,王昭君为什么要出塞?通常认为是为了促进汉匈民族团结,自愿出塞履行政治联姻。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样的解释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化的倾向。查阅相关资料,昭君出塞前后其  相似文献   

18.
高中第四册     
内蒙访古王昭君和昭君墓1.“我到内蒙去了两次,看了两个王昭君的墓,听了著名的马头琴大师巴杰等弹唱的关于王昭君的传说,访问了一些老一辈的蒙族人.原来关于王昭君的传说,不仅在汉族有,在蒙族也有.而且在蒙族地区,王昭君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极为可爱的形象,仿佛成丁一个仁慈的女神.她的坟墓,又叫“青豕”,包头有,呼和浩特也有一个很大的青冢,比岳坟还大。传说,有的贫苦的人没有饭吃的,到青冢去就可以找到。希望得到羊的,到青冢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答     
问:历史记载上的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答:昭君出塞是西汉时期汉与匈奴两个民族之间友好、团结的一个历史事件。历代的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有不少是以它为题材的(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近代的京剧《汉明妃》等)。王昭君一直被描绘为一个远嫁异域、际遇凄凉的女子,她的出塞也就成了人间悲剧。直至最近曹禺同志的新作历史剧《王昭君》发表,才一改王昭君这种旧的、不符合历史的传统形象,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下面就谈一谈历史记载上昭君出塞的原委。自从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立国起,历经惠帝、文帝、景帝,在长达一百七十多年间,由于国力微弱,西汉王朝一直对它北方强悍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即以汉族皇室之女许配匈奴单于,并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金帛,丝絮,酒、米、食物  相似文献   

20.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的宫人 ,竟宁元年 (公元前三十三年 )被遣出塞和亲。此后 ,以她的故事为题材的诗歌、乐曲、舞蹈、小说、戏曲相继问世。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 ,各自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 ,再现昭君风貌 ,写下了一篇篇独具风采的篇章。面对如此众多的昭君戏 ,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却能成为其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 ,当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图就马致远的这一现象作一粗浅的探索。千姿百态的“王昭君”从最早的《昭君怨》到当代的《昭君行》 ,历代文人围绕着昭君出塞的故事 ,留下了一系列的昭君戏。那么 ,历史中的昭君出塞的真实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