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这首家喻户晓,传诵千古的《静夜思》,曾经惹动多少游子的思乡恋情,曾经让人在如霜的月色中兴起多少对团圆的渴望与思乡的缱绻。而他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歌》)又牵动多少征人思妇的离情别绪,在月夜捣衣声中传递出多少绵绵不绝的情思。翻开唐诗,类似李白这样腊月抒写乡恋别情的咏叹,不绝于缕,绵延成一道月夜迷蒙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
王宇虹 《阅读与鉴赏》2006,(10):21-22,28
翻开古典诗词,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春江花月夜》一诗围绕月亮创造了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象,构成了月亮不尽的审美世界。明月升起,皓月当空,万物澄碧,引起青春初醒的诗人对天发问之豪情,比照古今,视接千载;月夜光华,弥漫着难以言传的相思离愁,也激起有情人之间浪漫的想象,乘着月亮到达彼此,聊慰相思之苦;月落西斜,江树摇曳,无尽的孤独落寞尽在今夜不语的月光中。种种月亮意象,分别联…  相似文献   

3.
朱引玉 《学语文》2006,(6):47-47
“半”这个字在唐诗中用得极为普遍,但这个字在唐诗中到底是什么含义?今人多以这个字的本义释之,以为是“一半”。如涂元渠的《高适岑参诗选注》对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注释就是:“半死生:作战的士兵已死去一半,形容伤亡惨重。”再比如《唐诗鉴赏辞典》对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解释是:“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  相似文献   

4.
《月夜》和《月光》的创作分别处在中西音乐变革期,有着丰富的创新精神。两者通过二胡和钢琴两种完全不同的乐器诠释作品,中西"月亮文化"的差异影响了两首乐曲的审美意境和曲式。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讲,两者蕴含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底蕴,以中西方对月亮不同的诗学追求,表达了不同的"月"境。  相似文献   

5.
唐诗中的月     
《唐诗三百首》(长城出版社出版)中有77位作者80余首诗写到了“月”。许多诗人喜欢以“月亮”为吟咏对象,是因为月亮是美好纯洁  相似文献   

6.
韩少功的散文具有返璞归真的特色,《月夜》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月夜》通过城乡对比结构,突出"月夜"的三层特征——"月亮"是乡村的徽章,"月光"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月夜"是永恒的追求,对比农村的丰富诗意与城市诗意的退化,加强文本的递进性,并借此表达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表达他对乡村诗意生活的热爱、渴望与向往。  相似文献   

7.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这首家喻户晓、传诵千古的《静夜思》,曾经惹动多少游子的思乡恋情,曾经让人在如霜的月色中兴起多少对团圆的渴望与思乡的缱绻。而他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歌》)又牵动多少征人思妇的离情别绪,在月夜捣衣声中传递出多少绵绵不绝的情思。翻开唐诗,类似李白这样借月抒写乡恋别情的咏叹,不绝于缕,绵延成一道月夜迷蒙的风景线。借月抒写人的情感意绪,源于《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  相似文献   

8.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  相似文献   

9.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 语文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一 篇融写景与记事为一体的 文章。作者用清新的笔调写 出了月光下江面、江边水与 光的交融,明与暗的相称, 既写出了月夜的宁静美,又 写出了江面的动态美。 我的教学是这样进行 的: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欣 赏描写月亮的诗文;布置学 生观察月亮,观察月亮周围 的云、星星,观察月光下的 村庄、田野、山峰、小河、池 塘、人们,发现自己在月亮 下的感受、体会。 (课堂播放舒缓的音  相似文献   

10.
【教例】《走月亮》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的读书方式,反复地读第2~7自然段,挑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想想美在哪里。(生自由读、思考、讨论)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生:第2自然段:"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这一段话写出了秋天月夜的美丽。  相似文献   

11.
<正>古诗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作为突破口,以熟知意象为突破点。下面,试将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备考之用。一、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相当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比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又如王建的《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对古典诗词中月亮题材的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月中的美和它蕴涵的愁绪。月夜中有对月亮本身的描写,让人们知道月光的美和月亮给世间带来美的感受。在国人笔下的月亮总是带有愁绪,有恋人的离愁、游子的乡愁、失意者的哀愁和社稷的悲愁!  相似文献   

13.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  相似文献   

14.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这是一首描写一位女子在秋天月夜思念爱人的民歌。诗中的女子一片痴情,她愿借月光把自己的情思传递给千里之外的爱人。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类似这样写望月相思、见月怀人的作品不胜枚举,像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是著名的篇什。  相似文献   

15.
"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诗作《月夜忆舍弟》,表达的是诗人对在乱世中的亲人的安危状况的无限牵挂,苦于无法联系,只能寄情家乡明月.大作家季羡林以"月是故乡明"为题,既是触景生情情况下的脱口而出,更是找了能够引起大家共鸣认可的诗句,无须多言,乡情灼灼.季羡林将故乡的月称之为"小月亮",他心里的"小月亮",独特在何处呢?这是涉...  相似文献   

16.
月夜     
静静的冬夜独自在窗前与月亮对坐{司月亮洒下一片清辉你是否寂寞月亮无语一串晶莹的泪珠从我眼中滴落}石』月亮你是否也无睡意特意在窗前陪我月亮无语如琴弦从我心头拂过轻柔的月光流淌月夜@邹杨$二(9)班~~  相似文献   

17.
月月亮,高挂苍穹,与太阳“轮流上岗”,为人类照明,真是大自然的慷慨恩赐。与日光不同,月光皎洁而柔和,晴朗静谧的夜晚,月亮成为幽美的景观,给人美好的感受。因此,在古代诗歌中,月亮首先是一种“美”的意象:“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相似文献   

18.
在《下沉的月亮》一诗中,艾略特运用种种疏离化技巧解构了经典文学中的月亮形象,展现了一幅极端异化的月夜图景。疏离化艺术技巧间离了读者对于月亮的常规感知,颠覆了读者的惯性期待心理,令审美体验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惊异感中获得延长。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客观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本文试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月亮"意象的解读,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美点赏析古今中外,月光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虽然是一句笑话,但外国散文《如幻的月光》一文为我们展现的的的确确是异域梦幻般的月光。在这里,“松枝”能“抚摸月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