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立足实际生活,以宪法精神为一条重要主线,旨在使中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2019年4月发生在西安的"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不仅引发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更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新近案例。刘海燕同志遵循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精神的逻辑顺序,通过回顾"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抽丝剥茧式地梳理事件关键要素,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教学建议,为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提供思考路向,指向现代社会法治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青少年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的养成,需要坚持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结合,在生活中感受法治、认同法治、践行法治。  相似文献   

2.
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学校法治生活化尝试,让小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知法、懂法、守法,为全面依法治国做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和遵从,是对法治的认知、观念与态度,能帮助学生达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之目标,实现法治意识的内化。因此,思政课法治教学要改变以往的课堂灌输模式,创新法治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法律问题,在案例分析和多项活动中内化法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一、在情境体验中培育法治信仰法治作为一种治理方式,需要人们从内心信仰之。著名学者伯尔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宪法和法律是全体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法治意识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培育法治意识能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习惯,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真实情境中培育学生法治观念、在丰富活动中增强法治信仰、在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践行法治行为。  相似文献   

5.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培养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是引导和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应将法治教育内容落实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法治教育,同时教师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相似文献   

6.
周贵才 《文教资料》2014,(33):139-14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提高国民的法律素质,对高中生加强法治教育势在必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讲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守法维权能力、增强学生法治观念等角度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目标】1.法治观念:引导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树立守法不违法的法律意识。2.法治观念:通过数据、调查、案例了解校园欺凌造成的严重后果,明确行为上能勇敢地对校园欺凌说“不”。3.健全人格: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我保护,提升意识、提高警惕,预防性侵害。4.责任意识:明确未成年人在享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守法不违法,学会自我保护,这正是未成年人应尽的义务。【教学重点】认识公民应该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不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8.
法治理念是对依法治国规律性的把握及如何认识依法治国.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从而上升为法治理念,最终建立法治信仰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只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9.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因而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如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中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养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行为习惯,自觉树立对法治的忠诚与信仰,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核心素养是全民守法的重要基础。基于“立学应世”教学主张的法律案例教学,要注意法律案例类型选择的多样化。开展有时代感的法律案例教学可促进学生与时俱进,增强学法、守法意识;开展网络谣言类法律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明晓是非,培养依法行使权利的意识;开展生活化的法律案例教学可启发学生自我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培养依法履行义务的意识。以各类法律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多维立体全面地提升法治意识核心素养,有利于促进全民守法,助推全面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1.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堂,是当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热点。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法治板块为基点,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堂,运用党史素材创设情境、展开学习,培养学生法治思维,需要广挖深究,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法治课堂准备素材;"三用"党史素材,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和法治课堂有机融合;"三步走"让党史素材融入法治课堂。  相似文献   

12.
杭伟 《福建教育》2023,(13):54-56
<正>《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包括“用好法律维护权利”“守法不违法”“依法维权有途径”三个板块。本课的前面两个板块旨在培养学生维护自身权利、尊重他人权利的观念,为第三个板块的教学奠定思想基础;第三个板块旨在为学生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运用法律维护权利的途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的高中阶段法治教育目标:"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及法律常识,强化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新课标")指出:"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它强调:"‘法治意识’体现当代中国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必备品质,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也是‘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  相似文献   

14.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知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自觉意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5.
周洪琪 《考试周刊》2014,(61):73-73
日常数学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投入学习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文章以"平均数"教学为案例,展示和阐述了"真情境"的应用和实效;能否维持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基础,案例围绕"真"字选择素材和情境,通过学生自觉思考、自觉体悟、变式引领和平等对话等方法,努力促成"真学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小学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学生的心智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对世界的认识还是一种模糊的状态,任何因素都可能改变他们的道德观念,改变他们的人生。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将创设情境、研讨案例、应用学习资源包等多样化手段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学法、懂法、守法,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切实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7.
冰冻的花季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在学校中存在的一种现象,那就是部分老师法治观念淡薄,使得违法分子有机可乘。作为中学教师,应首先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律来保护学生,同时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正>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树立法治信仰,而法治信仰的树立需要学生内心产生价值认同。价值辨析引导学生对法治案例进行分析、判断与选择,帮助学生减少价值混乱,形成正确的法治价值观。在法治教育实践中,学生对一些法律案件的争论,有法治认知上的差异,有法律理解上的区别,但更多的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法治课程改编自思想品德课程,相比过去,增加了许多符合时代特征的素材与案例,教材编排严格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各个教学单元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应用场景,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作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20.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以"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为目标进行编排。为了贴合小学生的特点,增强教学实效,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园"。我将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活动园"进行了分类梳理,并基于课堂观察、课例分析等,对不同类型"活动园"的应用方法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