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点赏析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心原放逐,乃赋《离骚》;左匠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相似文献   

2.
和学生学完《报任安书》后,我的感慨很多。在中国漫长的统治阶级社会里,"发愤著书"应该说是一条许多际遇坎坷的作家所无法逃避的残酷的规律。先秦时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相似文献   

3.
说“慕”     
慕字的古义,《说文·心部》说:“习也”。但治《说文》诸家似乎都未注意于此。徐锴《系传·通论》说:“慕亦爱也,爱在内而慕在外。”段玉裁《注》说:“习其事者,必中心好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思也”。都未就习义作阐发,引书证。至新《辞海》(包括1989年修订本),新《辞源》,就连这个习义也删削掉了。也有人以为“慕,习也”,而“习,数飞也”,于是就说:“《说文》的解释,同‘慕’的一般用法思慕、仰慕等,也看不出什么内在的联系。”日本汉学家藤堂明保在他所著的《汉字语源辞典》中也说:“《说文》这种  相似文献   

4.
屈原作《离骚》的根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说的那样:“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对此,班固无异词:“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己,故作《离骚》。”(《离骚赞序》)又说:“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转引自《楚辞补注·目录》)司马迁和班固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从屈原的作品中,我们也可找到证明:如《九章·抽思》,“道思作颂,聊以自救”,为了表达心中的忧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愤”同文学创作联系起来的是屈原,他在《九章·惜诵》中明确地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而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个把“发愤著书”作为理论提出来的是司马迁。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反复说: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追往串,思来者。”(《史记》卷一百三十)  相似文献   

6.
《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欲当王之法,于是便产生《春秋》新王说。《春秋》以鲁为主,继而又产生《春秋》王鲁说。《春秋》新王说重在说明孔子作《春秋》的目的,而《春秋》王鲁说则突出了孔子作《春秋》的具体手段。董仲舒对《春秋》王鲁的观点作了较详尽的阐述,认为《春秋》是周之后的一新正统,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何休在《公羊解诂》中对《春秋》王鲁义理作了具体的阐释:褒贬诸侯,赞颂王化;褒内贬外,尊鲁拥王;王者当自正,恩信天下等。何休阐释《春秋》王鲁义理时有的是直承经传本意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则曲解了经传本意而随意发挥。  相似文献   

7.
诉诉,古文字作①,《说文》:‘法也。”也写作“搜”,特指把委曲告诉别人,例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授于王”;也指一般的告诉、诉说,例如《琵琶行》中的“似诉平生不得志”句。现代汉语中一般地讲来。“告”与“诉”都有把事情、原委、情况等陈述给别人的意思。然而“告状”不能说成“诉状”,而“诉讼”也不能说成“告讼”。lh,古文字作②,《说文》解释为“客也”。《段注》:“此与欠部欣者义皆同”,即“:斤”是“欣”的异体字。《说文》:‘锨,笑喜也。”打心眼里高兴而面露喜色叫‘掀”。后来,“…  相似文献   

8.
段玉裁在编著《说文解字注》过程中,校正了《说文》一般衍字、笔记旁白误入正文、重写或重刻而衍等多种衍文现象,使读者得以窥视许慎真学,有利于《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段氏也正是在这扎实校勘工作基础上,完成了注释《说文》的工作,使得《说文解字注》成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之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9.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10.
怀疑《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之理由主要有二:一、陆厥已说“《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二、司马相如先于汉武帝死,而赋序开篇即说“孝武皇帝”。不过,据陆厥原文分析,“殆非”所说,本意为一家两赋,风格大异,几乎看不出为同出;而对《文选》所录作品序文的情况进行研究。如《长门赋序》非司马相如作。结论:《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本无所疑。  相似文献   

11.
怀疑《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之理由主要有二:一、陆厥已说“《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二、司马相如先于汉武帝死,而赋序开篇即说“孝武皇帝”。不过,据陆厥原文分析,“殆非”所说,本意为一家两赋,风格大异,几乎看不出原为同出;而对《文选》所录作品序文的情况进行研究,知《长门赋序》非司马相如作。结论:《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本无所疑。  相似文献   

12.
颂诗蠡测     
一、《周颂》之《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四篇释义四篇旧为成王时诗,是矣。其作于克殷诛管、蔡之后,抑作于未诛管、蔡之前,说诗者颇有分歧。今以为当作于大乱未平之时,不当作于已平之后。知者,《闵予小子》云:“遭家不造,嬛嬛在疚”,狁或就武王之丧而言。若《访落》之“将予就之,继犹判涣。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判涣”,当即跋扈,谓殷遗民与管、蔡之乱也;“多难”,亦不能说仅指居丧;此其一。《小毖》又云:“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葬蜂,自求辛螫”,更不能说:此指先王之丧。《汲冢周书·作雒解》云:“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  相似文献   

13.
<正> 六书之例,指事难明。宋代郑樵作《六书略》,列指事字一百零七个;清代朱骏声作《说文六书爻列》,含指事字一百二十五个,将两者作一比较,相同的字仅仅六个。清人王筠作《文字蒙求》,举指事字一百二十九个,与《说文六书爻列》比较,相同者三十六字;与《六书略》相比,相同者竟不及三文。不独古书为然,现代人的文字学著作中亦不乏其例。蒋礼鸿、任铭善的《古汉语通论》以△、旦为指事例,而孙云鹏《常用汉字详解字典》  相似文献   

14.
《论语·乡党篇》:“寝不尸,居不容”。《经典释文》曰:“居不客,苦百反,本或作容,羊凶反,唐石经亦作客”。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据此将“容”改为“客”。余案:此句“容”为“颂”的假借字。《说文》:“颂,貌也”,“容,盛也”。《汉书·儒林传》:“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而鲁徐生善为领”,颜师古注曰:“颂读与容同”。《史记·儒林传》作“容”。《汉书》用本字,《史记》用假借字。《论语》在记述朝聘祭祀时,都言容仪之盛,而在记述平常家居时,则说“申申如也”(安祥舒适貌),“夭夭如也”(体貌  相似文献   

15.
回文诗据历史记载起源于晋代,但直到清代的李存孝才对文回文诗有较为深刻的探讨和研究,他在《回文类聚序》中说:“回文诗自苏伯玉妻作《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这里讲苏伯玉妻所写的《盘中诗》是说:“伯玉被使在蜀,久而不归;其妻居长安,思念之,因作此诗。”可是这首诗却不能完全颠倒过来读,只能说是‘肇端’。  相似文献   

16.
<正> (48)骄:从马,乔声=从马,从乔,乔亦声 《说文》:“马高六尺为骄。”即与“乔”义中的“高”义通,“乔”的“高而曲也”(《说文》)义,这在前文已作了说明。 另:乔乔,指挺立而高的样子。如扬雄《法言·修身》:“田圃田者莠乔乔,思远人者心忉切.”骄骄,状草高而盛貌。如《诗·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正因为此,所以“骄骄”也可直接作“乔乔”,如上例“维莠骄骄”,《韩诗》即作“维莠乔乔”。  相似文献   

17.
《诗经·邶风·燕燕》的作者主要有三说,或谓卫庄姜作,或谓卫定姜作,或谓卫君作。今人多从后者,但意见仍不一致。还有谓薛君作之说。《诗序》说:“《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左传》隐公三年有关于庄姜的记载:“初,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日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  相似文献   

18.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说: 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涅而不滓,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昆仑、悬圃,非经义所截。然其文辞丽雅,为辞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  相似文献   

19.
近读章太炎先生的《小学答问》,颇有所得.章氏在《国故论衡·小学略说》中说到“作《文始》以明语原,次《小学答问》以见本字,述《新方言》以一萌俗”,可见这部书为其重要著述之一.章氏既重视因声求义——以声音为训诂,也重视本字本义——以文字为训诂;既对古音学有极深的造诣,也对《说文解字》有精细的研究,给人的启示甚多.故而作下这篇札记,与诸君共赏;其说有不当者,也不违言.  相似文献   

20.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