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课堂实录:师:今天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本单元是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一共四篇课文。我打算只讲前面两篇短新闻,后面两篇报告文学一带而过。知道为什么吗?生(齐):后面两篇太长了。师:不是太长了。(稍作停顿)是又臭又长。(生笑,且面露惊诧)师:我们只学经典。前面两篇短新闻可谓新闻作品中的精品。所以,要好好欣赏。先看作者:(点击PPT)罗森塔尔,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普利策新闻奖,被誉  相似文献   

2.
消失的纪念     
1958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这样开头:不知为什么,最可怕的事情竟是布热津卡那明媚和温煦的阳光。这便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可写》。记者写道:“现在,关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仅仅是由于有着不可抗拒的冲动,才想写一些有关集中营的事。  相似文献   

3.
《纽约时报》网络版页面编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纽约时报》网络版发展概况《纽约时报》创刊于1851年,创办人是亨利·雷蒙。从成立至今的150多年里,该报荣获110个普利策新闻奖,高居美国各媒介之首。1999年春,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杂志在全国范围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评选出“走向21世纪的美国21种最佳报纸”,《纽约时报》名列榜首。《纽约时报》在美国甚至世界上的舆论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新闻语篇历来是批评性话语关注的焦点之一,但鲜有关注自然灾害的。2008年初中国遭受了五十年未遇的雪灾。分析选自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国内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对中国雪灾的两篇相关报道,发现美国媒体对雪灾破坏程度的描述远比中国媒体所描述的严重,呈现出一个脆弱的中国形象。对语篇的批评性分析研究对英语学习者、教师和研究者在新闻阅读与教学上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下文简称《奥》)是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撰写于1958年的新闻名作,该文发表后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并获得1960年普利策国际新闻奖。《奥》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来,语文教育界的同仁对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本人和大家一样也在探索的征途中,感受几多赏花的欣喜、几多迷途的困惑,现将关于《奥》的教学与解读的一点思考呈与同行者,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6.
"内容为王"曾是媒体人的共识。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很多媒体人认识到,在互联网背景下坚持内容建设为根本,对"内容"的概念也需要进行重新定义。在美国主流报纸《纽约时报》的网站上,2013年点击量最高的,包括4篇新闻、3篇健康知识、一段述评、2篇名人专栏文章和一个互动程序。有意思的是,这个互动程序,是一则从说话方式(方言)判断出生地的小测验。这个小程序2013年12月21日才公布,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名物化功能特征理论为基础,选取了2006年9月期间《纽约时报》关于国际事件的报道为观察对象,旨在探讨名物化在新闻语篇中所起的语篇功能,解读《纽约时报》中的名物化隐喻对阅读理解同类型英文报纸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廖琴  华禄 《读写月报》2022,(21):26-31
<正>[教材、文本分析]《消息二则》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毛泽东同志于1949年4月22日撰写的两则消息。统编教材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此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建构属于自己的、有机的知识结构,获取较多的直接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活动探究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此单元的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10.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信息传播",而新闻这种体裁是传播信息最好的途径。本单元选取了《三个太阳》和《"神州"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两篇通讯。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的生动报道。与消息相比,它不仅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并且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相关的细节和环境氛围等。接下来,我们就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展开消息与通讯的比较学习。  相似文献   

11.
以及物性为工具,运用批评的方法对比分析《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的两篇新闻报道,揭示《纽约时报》的话语是如何被美国意识形态所左右的。  相似文献   

12.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研究语篇形式的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分析形式。钓鱼岛主权的问题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方面。本文从美国的《纽约时报》这一权威报纸上摘取对此次钓鱼岛事件的报道,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具体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旨在发现隐藏在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Lakoff和Johnson对概念隐喻的界定,以2012年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14篇对钓鱼岛冲突的新闻报道作为语料,运用Charteris-Black提出的隐喻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对英语新闻语篇的冲突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表明冲突类英语新闻语篇的概念隐喻类型主要为冲突隐喻,其劝说功能显而易见,体现了报道者在特定语境下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14.
徐海静 《科技文萃》2001,(11):89-90
新闻提示 9月4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美国政府早就在秘密从事一项有关生物武器的研究.当天,白宫发言人弗莱舍承认报道属实,但辩解说美国近年从事生物武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明一种疫苗,保护美国人不受生物武器的威胁消息一出,世界舆论大哗.近年来,美国动辄指手画脚,批评别国搞生物武器研究.现在自己的老底被兜了出来,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语篇常含蓄地反映意识形态,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出发,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分析工具,解读分析《纽约时报》、《中国日报》对于鹤岗矿难事件的报道,可以揭示不同新闻语篇背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是阅读新闻始终是最快捷直观的方法。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新闻两篇》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的体裁都是新闻,而且属于狭义的新闻——消息。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地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相似文献   

17.
王雪 《海外英语》2012,(15):249-250
如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日益更新的社会,新闻就成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闻也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该文选取了《纽约时报》对有关中国增加对美国车辆及鸡肉关税的两篇报道,从语用学中预设的角度来分析,揭示了预设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及新闻是通过预设如何影响读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据《中国青年报》消息,在汉字文化圈,这几年流行选"年度汉字"。2月12日,美国《纽约时报》也谈起了汉字。作者埃里克·亚伯拉罕森认为,如果只给他一个字界定中国社会,非"管"字莫属。他写道:"管"字在中国除明显的政治含义外,"管"字还出现在日常对话中。你可以告诉一  相似文献   

19.
黄色新闻是美国资本主义报业商业化和廉价报纸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麦克卢尔杂志》《柯里尔》《世界主义者》《纽约时报》等报刊连载"揭丑者"记者揭露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丑闻的系列调查性报道,开启黑幕揭发运动.黑幕揭发运动顺应黄色新闻向客观报道过渡的新式新闻事业所倡导的报刊和报人服务于社会改革的号召,摈弃黄色新闻"耸人听闻"的调查性报道手法,从趣味性社会新闻转向针砭时弊的政论选题,从追求"轰动性"效果转向"人民斗士"与社会公器的报道诉求,基于客观新闻理念的调查性报道手段更臻完善和成熟,成为美国新闻采写的主要体裁.  相似文献   

20.
罗秀霞 《海外英语》2012,(5):256-257
新闻反映社会问题和意识形态,是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对象之一。该文旨在介绍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分析《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新闻报道来论述、解释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三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