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一种审美的满足 ,一种生命与生活的感悟 ,也是读者“缘文会友”的交流过程。中学文学作品的教学在贯彻《语文教学大纲》(指试验版 ,下同 )提出的培养高中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感受文学形象 ,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不但要遵循文学作品的阅读规律 ,指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人生的感悟、培养人文情怀的文学教育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的阅读指向作者 ,把文学…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人文性很强的作品。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独特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同学阅读了一篇或一部文学作品之后,只知道作品写了什么,至于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却知之甚少;只知道作品写得很好,至于好在哪里却不知其所以然。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得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怎样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呢?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文学作品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文学作品需要具备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提升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也是非常有益的。本文简要介绍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意义,并探究了具体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文学鉴赏能力是指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与评价,是阅读能力中的最高层级,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要提高鉴赏能力,一方面要在课内外学习中去着重领悟,另一方面也要在学习和答题中用心去揣摩。鉴赏能力是高考语文试题中考查的最高能力,因此近年来倍受广大师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背景下,由于新型教育理念的融合与渗透,加强初中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逐渐成为现阶段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更好地推行并深化现代教育理念,文学鉴赏能力已进入初中生综合能力考核范畴。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现状,然后指出了提升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提升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陈金真 《考试周刊》2014,(83):112-112
当前,文学欣赏课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文学作品成了被忽略的英语课程资源。作者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论证了在高中进行文学欣赏课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了高中英语文学作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选用原则,并在日常文学欣赏课程教学实践中,根据交互阅读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总结了文学欣赏课的具体教学模式:阅读方式、课堂讨论、文学评论写作和文学作品编演,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诊断的逻辑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从两方面进行培养,一方面加强朗读训练,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的阅读,培养学生们文学鉴赏能力。一、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一)加强文学认知度,培养鉴赏能力在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中,一般都是运用独特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心理过程。阅读的环节之一就是课外阅读,它对课内阅读有补充、扩展、延伸的作用,能让学生获取知识、充实精神世界、提升鉴赏能力和修养。课外阅读实际上是阅读者在大众文化视域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的过程,由于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存在盲目阅读等问题,所以阅读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10.
文学欣赏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中发现部分理工科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比较低,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往往只是看个热闹,感悟不到作品的思想美和艺术美。本文从引导学生以文学的眼光欣赏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感悟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鉴赏文学作品四个方面讨论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是文学作品与学生的一个衔接点。学生通过这个接入口进入作品,作品中的人与作为人的阅读者产生了某种关切,有效的阅读行为才能发生。小说、散文、诗歌里的情境,都是“人”的境遇的陈述,我们于其中读到了“人”,文中的境遇就是一个个人生的案例。读了文学作品,便有了美丑善恶的标本作为自己未来人生的参照。这种文学阅读行为从本质上说,就是读者人生的预演。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这既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 ,更是由素质教育对人的素质培养的全面性要求所决定的。文学鉴赏教育不仅能使人净化灵魂、陶冶情操 ,同时也能提高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因而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指出 ,将文学作品单纯用作读写训练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这无疑是对加强文学鉴赏教育的迫切呼唤。所谓文学鉴赏能力 ,就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表现形式、风格特色以及审美价值进行感知、领略…  相似文献   

13.
学习并鉴赏优秀文学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学鉴赏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著名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的主题又应该如何界定呢?教参上是这样来解析的:"作者重写自己的思乡怀人之情,安排的非常  相似文献   

14.
长篇文学作品,要"让"学生阅读,"让"学生鉴赏。"导读单"设计要求"刚性与弹性"相结合,使其成为学生阅读长篇文学的向导,让学生乐读。"导读单"设计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问题,不断提升阅读效率;从文学角度出发,围绕背景设计,让学生走近文学大师;从赏析人物和景物描写入手,提高审美情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导读单设计,读写结合,拓展延伸,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让学生活读。导之得法,才能读得有效,长篇文学作品《呼兰河传》导读单,让学生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让阅读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15.
莫成华 《成才之路》2013,(12):66-66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指出:让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鉴赏性阅读是指借助儿童的生活阅历与鉴赏能力,用感受体悟作品,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智的启发、情的浸润,从而达到自身能力与心智的双重感染。一、剖析形式:在语文元素中实践鉴赏性阅读1.紧扣言语形式,提升鉴赏洞察力文学作品是作者遣词造句的典范之作,其间铺陈着众多可供学生挖掘品味的佳词警句。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这些经典资源,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6.
<正>在加拿大学者阿德丽安·吉尔所著的《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一书中,作者介绍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大卫·皮尔森的实验与结果。这项实验研究的是“熟练的阅读者如何阅读”。实验者希望通过观测发现:熟练的阅读者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实验团队研究了数百位熟练的阅读者,通过分析样本数据,确定了熟练的阅读者的共性——能有意识地在阅读中运用策略,让自己和文本有更多互动,产生个性化理解。实验团队总结了熟练的阅读者的共同特征,为学习阅读的学生指明了一条清晰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7.
英美文学类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自主性阅读是培养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浩如烟海的文学类阅读材料中正确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并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能够使学生在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的同时,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文学鉴赏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将“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与“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并列提出,从2000年开始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学鉴赏方面所占的比重也开始增加。文学鉴赏教育,是以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分析为目的的教育。常常有人把文学鉴赏和阅读文学作品混为一谈,其实,文学鉴赏虽然离不开阅读文学作品,但是,仅仅一般地阅读文学作品并不就是文学鉴赏。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在情感的陶冶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感的。因此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修养,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 文学创作是作者运用艺术的语言塑造生动的形象,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阐述生活的哲理。文学欣赏过程是从作品的整体入手,对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有完整、清晰、生动的感  相似文献   

20.
阅读对中学生来说,应当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是这样形容自己对书本的喜爱: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确,文学作品是每一个学生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唯一途径,只有不断地阅读才会不断地提高,也才会具订一定的文学审美情趣和能力。2000年3月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新大纲(试验修订版)强调,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