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证孙显元我们党在每一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是由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只有在社会主要矛盾性质转化的情况下,中心任务才会改变。因此,能否科学地认识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确定自己的中心任务,是关系...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又是有阶段性的。将历史过程划分为几个时期,是研究历史科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旨在揭示历史过程中不同阶段间的质的区别,显示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正确反映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我国史学界对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期,是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称为古代,封建社会为中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为近代,而把十月革命以后的历史为现  相似文献   

3.
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在革命过程中愈走愈近,最后实现了紧密结合,群众运动成为群众路线实践的有效载体,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为从革命环境中走来的群众运动由于其历史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再现历史辉煌,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与群众路线渐行渐远,最终在“文革”期间,群众运动彻底背离了群众路线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在革命过程中愈走愈近,最后实现了紧密结合,群众运动成为群众路线实践的有效载体,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为从革命环境中走来的群众运动由于其历史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再现历史辉煌,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与群众路线渐行渐远,最终在"文革"期间,群众运动彻底背离了群众路线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王敏 《中学文科》2006,(11):86-8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人们的革命任务也不同,现将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演变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系统总结了党在四个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判断。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时移世易,抓住主要矛盾、完成历史任务、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学说,从中得出深刻的经验启示。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认清基本国情,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坚持把握民族复兴主题主线,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些有益启示对于新征程上进一步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农民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极其重要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到能否真正地解决农民问题。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土地问题的探索,反应了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据本国情况,解决农民问题所作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努力。分析和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解决当前农民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止。在这110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帝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探索和创新发展可分为民主革命时期、从过渡时期到社会主义探索初期、改革开放以来等三个历史时期.通过考察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历史演进,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特别是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典论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时代性质的更替,世界主要矛盾的嬗变导致时代主题的转换。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让位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前途光明的正确走向。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兵同发展的历史洪流中,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目前有利的国际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人民内部的种种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于1957年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这一光辉思想对于认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各个时期历史的主体都是人民,中国近代史的主体也是人民,孙中山先生则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人民的领袖,人民革命的领导者。各个时期的历史都有它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近代史也有它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应该从社会历史生活的內部去找,首先应当注意社会的经济诸关系,特别是它的生产和生产方式,对于有阶级的历史,还应当注意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遵循着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定义虽有争论,但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则被肯定,无论是马克思本人还是西方学者,以及中国古代文字或文献的表述,"文化"总是与"人"和"社会"相伴而生的。作为一种与"人"和"社会"共生的软实力,它反映着历史的客观存在,又反作用于客观存在。"文化"的良性与否,在于能否对"文化"涵义进行现实性解读以及能否对"文化建设"进行正确部署。通过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几个时期的史实、对中共一大到中共十八大的纲领性文件进行剖析,针对"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加以纵向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历史时期,注重我军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中央军委依据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和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客观地反映了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是把我军建设水平提  相似文献   

15.
历史告诉我们,能否正确判断和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之所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由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形成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具体国情以及这个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这个矛盾的主要性质、主要方面,尤其是它的具体内容决定了它必须依靠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李明赞 《中国考试》2000,(11):49-50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界标,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110年的历史中,社会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就是彻底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中国现代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  相似文献   

17.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抗灾精神、开放精神和楷模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党的思想建设实践是红色精神形成的基础和载体,党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建设任务和方式方法决定了红色精神不同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影响着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红色精神是党的思想建设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在党的思想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部分学生上街游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虽然闹了一阵子,事情已经过去,但是,从中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这就是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把握什么样的方向。大学生要想成才立业,要想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要想在革命和建设中起模范和先锋作用,必须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在模范青年给奖大会上的讲话》1939年6月6日《新华日报》) 为党的总任务而奋斗是大学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关键。因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9.
改革和建设的大潮拍击着神州大地,也检验着中国各种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在她的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起着中坚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多方面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给予了丰富和发展。本文试从几个侧面谈一点管见。一、高层建瓴,确认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毛泽东十分重视教育,他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从党的总路线出发,制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使教育工作紧紧地为各个时期的总路线服务。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毛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