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绿与相思 在《诗经》中描写人采取某种绿色的植物,成为表达相思之情的固定套式。不管是采卷耳、采薇菜,还是采葑莱、采蓝草,都是相思的前奏曲,暗示出一种强烈、深沉而缠绵的思念之情。试看下列例证: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周南·卷耳》)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慑惙。……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召南·草虫》) 爰采唐矣,洙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鄘风·桑中》)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 彼汾一曲,言采其(艹卖);彼其之子,美如玉。…… (《魏风·汾沮洳》) 终朝采绿,不盈一掬;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小雅·采绿》)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小雅·采薇》)  相似文献   

2.
正《泊船瓜洲》系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七绝:"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宋诗鉴赏辞典》如是赏析该诗:"‘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原本是一首思恋家园的乡愁诗,为何被当作政治抒情诗来解读?诚然,"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是否著一"绿"字,便春风浩荡,明月高悬?  相似文献   

3.
《师说》"其可怪也欤"句的译文可谓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常见的就有以下五种:①这真值得奇怪啊!②真可(或"值得")奇怪啊!③这不是很奇怪吗?④难道不值得奇怪吗?⑤"哪里值得奇怪啊?"或"难道值得奇怪吗?"前四种意思基本相同,可统称为"奇怪说",第五种意思与之截然相反,可称之为"不怪说"。笔者认  相似文献   

4.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是宋词中的佳作,流传甚广,其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句很有名,常被后人引用,但对其中"荠麦"的解释历来却不一致.课本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语文》高中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而有的书解释为"野草"(《名家读唐宋词》中国计划出版社),还有的书解释为"飘儿菜"(《宋词赏析》北京出版社,沈祖菜著),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正确.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注者很显然是将其看作两种植物,其实"荠麦"只是一种植物,有诗为证:苏轼五律《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的颈联是"荠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根据律诗的常识可知,这一联必须对仗,"荠麦"对"樱桃","余"对"落","春雪"对"晚风",由此可知"荠麦"是一种植物.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才有了诗人笔下玉门关外一片荒凉寂寞的景象。这首诗歌也让我想起了当下诸多的教育现象,如中国文化进校园,创建足球特色学校,大力提倡书香校园,等等。有人说这就是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喜欢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周易》中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春风又绿江南岸",借"绿"字使读者满脑皆是无限春光;"文以栽道",而"道"不直说,常借故事言之,一部《庄子》,寓言故事就占了十之八九。作文如能激活阅读者大脑,唤起阅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就成功了一半,记叙文尤其如此。在话题作文写作中,我们常常会选择叙事、写  相似文献   

7.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这首诗,最精彩的是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赏析文章说,"比喻很巧妙",巧在哪里呢?用还原的方法,首先就要问,"二月春风"原来是不是"剪刀"?  相似文献   

8.
中国红曲的起源年代至今存在多种不同观点,缘于中国红曲史源文献信息的晦暗不明。对红曲产生于东汉时期的种种质疑,与对唐《初学记》中王粲《七释》有关记载是否可靠有关。《七释》是否真实存在?《七释》所言的瓜州在哪里?不同版本《七释》所言的是“瓜州红麦匊”(“瓜州红曲”)还是“瓜州红麥啇”?通过综合考证与推理,可知:《七释》应是真实存在的;《七释》所言的瓜州,应是敦煌地区;《七释》所言的是“瓜州红麦匊”而非“瓜州红麥啇”。唐《初学记》中王粲《七释》诗篇所言“西旅游梁,御宿素粲,瓜州红麦匊,參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应是真实存在的。红曲和红曲酒名称出现很早,而红曲和红曲酒制作技法在古籍中相隔较迟出现,这不是质疑《初学记》中《七释》篇有关记载可靠性的充分理由。因为有关现象与红曲制作及酿酒工艺技术复杂性、技法传承保密性、制作地区环境气候以及红曲应用的普及程度有关。总之,唐《初学记》中王粲《七释》诗篇实为目前所见最早的记载中国古代红曲的历史文献,中国古代红曲的史源应不迟于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9.
有网评称,美国没有"红歌",为何美国成了世界强国?不对!美国也有"红歌"。不过美国的"红歌"不叫"红歌",却是百分之百存在的。比如:《我想成为一名侦察兵》《上帝保佑美国》《美军士兵》等。一个国家的"红歌",是反映这个国家主流观念的  相似文献   

10.
萧萍 《家庭教育》2011,(10):42-43
沐阳讲述 我喜欢静的女人。我喜欢《红楼梦》里那个穿绿衣服叫丽的。 (《红楼梦》里哪里有叫丽的?那个绿衣服是不是叫黛玉?) 哦,是的是的。是叫黛玉。 (那你为什么喜欢她?)  相似文献   

11.
飞来树     
正我居楼上,窗外无绿,时感空茫。一次突发奇想,在阳台外下层的屋顶上放一木盆,植木一株,不久枝长叶长,绿意盈窗,与屋内草木内外相应,生气盈然是也。然而,我人太随性,事情又多,常常忘了窗外还有一株小树,忘了浇水。有一段时间荒芜了太久,致使小木枯萎死去,这使我颇为惋惜,并发誓不在窗外再种任何植物,免得再犯下这种叫人家"为我而生、因我而死"的罪过。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听到《信天游》中的"我低头,向山沟",总觉得是"我的头,像山沟"。筢还记得米老鼠和唐老鸭吗?片头有一句:"啊,演出开始了!"我听了好久,一直都听成:"啊,野猪拉屎了!"《济公》里唱:"哪里有不平哪有我。"太对了,地上哪里不平,当然哪里就会有"窝"了!《龙的传人》那句"永永远远地擦亮眼",当初无论如何也听不懂,总听成"永永远远地差两年",所以老是纳闷儿,为什么一定要差两年呢?  相似文献   

13.
<正>提到昙花,很多同学都知道 这是一种花期极为短暂的植物,不 是有个成语叫"昙花一现",借昙 花开花时间极短,来比喻有的事物 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 了吗?关于昙花,很多文学作品里  相似文献   

14.
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在哪里?想不到居然应在大名鼎鼎的牛津大学,电影《哈利·波特》在这里拍摄过六量的外景。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揭开这座"魔法学校"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5.
"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这是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秋雨话凉"的一个场景,作者说"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好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在著名散文《绿》中,把梅雨潭的绿叫作‘女儿绿’,以此表述他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赞美。什么叫‘女儿绿’?纵观全文,根据有关资料是不难得出解释的。有一种名贵的宝玉叫‘祖母绿’。《珍玩考》说:‘宝石中有祖母绿者,形似玻璃而晶莹过之。’明代胡侍在《墅谈·祖母绿》中说:‘祖母绿即元人所谓助木刺也,出回回地面,其色深绿,其价极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龙吟:《孙子兵法》的作者自然是孙子,但是孙子指的到底是谁?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对兵法产生重要影响的"孙子",一个叫孙武,一个叫孙膑。他俩到底谁是《孙子兵法》的真正作者?这两人同姓孙,是否有亲缘关系?如果有,又是怎样的亲缘关系?又有传闻,他们其实是同一个人——真相到底如何?  相似文献   

18.
植物也有眼睛动物长着眼睛,是我们看得到的,然而植物的"眼睛"长在哪里呢?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植物依靠光感受器这双"眼睛",不仅能够"看见"光,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以及光照的时间和强度。正因为植物有了"眼睛",它才能根据时间开花、换叶和生根。  相似文献   

19.
他们     
<正>[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将向哪里去?他们在做什么?我们将如何对待他们?……一种态度,就是一种人生,今年上海市的高考作文题意蕴丰厚,惹人遐思。]在城市的尽头["他们"地处边缘],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后面知道"他们"是孩子,却"饱经生活风霜",怎能不叫人流泪?];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相似文献   

20.
<正>在教师这一职业中,常有这样的说法:"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也就是说,课是有灵性的,就像字如其人、文如其人那般,因人而异。或清新自然,或平和理性,或灵动轻巧,或恢宏高远,总之见课如见人。显然,在人课统一的状态下,教师有魅力,课堂才有魅力。那么,教师的魅力在哪里?课堂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一、教师有"气",课堂则有"势",从而充满吸引力有人说,上课需要一种感觉,这是教不会、学不来的,否则名师的课怎么一到我们手上就变了样?的确,"课感"学不来、学不像,因它源于教师的"气",并影响着课堂的"势",甚至决定了课堂有无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