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一个故事讲起: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一位皇帝,他穷奢极侈,荒淫无度,但他却酷爱绘画艺术而且颇有成就。有一次他给宫中画师出一题目让大家作画,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相似文献   

2.
宋徽宗考画师的故事对我们学会审题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对我们准确理解有否定词的题目帮助更大。有一次,宋徽宗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让画家作画,对那些画了“寺”的某一角的画直摇头,只对“泉边和尚挑水”的画点头称是。又有一次,宋徽宗以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野  相似文献   

3.
在宋代,徽宗赵佶(ji)喜爱绘画,他曾把考画师列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画师若是考取了第一名,那可就像中了状元一样光彩。有一次,宋徽宗以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作画。  相似文献   

4.
含蓄的魅力     
宋徽宗(赵佶)擅长花鸟画。他设立了画院,在全国招考画师,还常常亲自命题,亲自评定名次,而题目往往就是一句诗。有一次,宋徽宗出的画题是  相似文献   

5.
<正>逸闻趣事斋宋徽宗巧考画师宋徽宗赵佶在位时,曾设立画院,招考画师。他常常亲自命题考画师的故事,在画苑、文坛广为流传。有一次,宋徽宗以"万绿丛中一点红"为题。有的画家画的是绿草地上开一朵红花,有的画绿树丛中露一段红墙,有的画一片松林,树顶上立着一只丹顶鹤……这些画虽然都符合题目要求,但因为没有新意,宋徽宗看了都不满意。有两幅画没有画绿草、红花,却被选为上乘之作,深受宋徽宗喜爱。一幅画的是:翠楼上一个唇上点一点口红的红装少女在倚栏沉思,画意新颖,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6.
惟有写真才能感人汪克谦八百多年前,宋徽宗赵佶设立画院,招考各地画师。有一次,宣和殿前的荔枝结果了,孔雀在树下啄食掉落的荔枝。赵佶一看,高兴极了,急忙把画院的画师叫来当场写生。画师画出了一幅幅荔枝孔雀图,送给宋徽宗评赏。赵佶看后,说:“你们虽然画得不错...  相似文献   

7.
据说,宋代画院录取画师,常出一些别出心裁的题目,以试画师的想像力。有些画题是很不好落笔成画的,如宋徽宗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来考画师,可“香”怎样画得出来呢?画师们大都束手无策。有一个画师却十分聪明,画出来了。他画了一个人骑着马行走,两只蝴蝶追随马蹄飞舞。高明的画师充分发挥艺术想像力巧妙形象地将“马蹄香”表现出来。这则故事说明:艺术必须有想象。  相似文献   

8.
宋朝有个皇帝既会写诗,又会作画。一次,他让画师当场画树下的孔雀。这些画师各显神通,结果全画错了。皇帝告诉他们,孔雀上土堆时是先举左脚,而画师们却画成了先抬右脚。这个小故事说明了写好小动物需要作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怎样写好我们身边常见的小动物呢?一、善于观察,注重积累。不少同学在描写小动物时,通常是“一双圆溜溜的眼睛,一身油光发亮的毛”,这种描述毫无特性,是什么原因?主要是缺少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比较,无法抓住特点。因而,要写好动物,首先要善于观察。深入观察和研究动物的神情、动作、习性,越细微越具体,就…  相似文献   

9.
正有这样一个故事摘要: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寺"的题目,令其弟子作画摘要:大弟子画了一座山,山中一座庙;二弟子也画了一座山,树木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远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画了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显然后者高人一筹,含蓄地体现了主题,余味隽永,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自然得到老画师的赞赏。"深山藏寺"给予我们的微妙领悟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李晓燕 《成才之路》2014,(32):20-20
正幼儿在动静结合的活动中往往更喜欢的是以动为主的活动,他们喜欢歌唱喜欢作画,后来发现,他们对作画有时会产生抵触心理,所作的画没有创意性,大多数幼儿的作画内容相似。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如下。一、多彩材料,更多创意如今,幼儿美术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已经不局限于简单地用纸和彩笔作画,在学习经验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美术形式在不断地拓展。有简单富有创意的拖印画,有手法多样,易于变化的沙画,有方法简单,造型多样的吹墨画……不难发现这些  相似文献   

11.
宋徽宗赵佶虽然不是个好皇帝,却是个造诣颇深的画家和书法家。他的绘画、书法别具一格,至今故宫博物院里尚有收藏。宋徽宗在位时,国家曾设立画院,招考画师。宋徽宗常常亲自主持考试,他亲自命题考画师的故事,在画苑文坛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2.
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的是道理与方法的高度合一。就如同画师作画一样,该浓艳时不惜笔墨,该疏淡时要惜墨如金,才能创作出一幅美轮美奂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诵读”课题的子课题在我校启动后,整个校园书香浓浓,每天都能听到学生朗朗的诵读声,很多学生喜欢上了古诗,一个学期能背诵30多首古诗.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吟诗作画,于是学校开设了“古诗作画”栏目,要求我们美术组每个学期举行一到两次的“古诗作画”作品展.古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是用线条、颜色表示诗的意境美和形体美.诗人是用语言来绘色绘形的,而画家是用线条、颜色来表现形体.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画画,通常是指美术作画,脑子里怎能画画呢? 人的脑子里是可以画画的。当我们听到别人谈话,或者看到书面文字的描述时,脑子里便呈现相应事物的形象。有时,还能在头脑中呈现从未经历过的新形象。脑子里呈现事物形象不就象画师画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想象。想象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属于能力的范畴。在语文教学中,想象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智力技能。能否在脑子里画  相似文献   

15.
有人将作画分为"无理作画"、"依理作画"和"依情作画"三个阶段,认为儿童画、农民画等没有经过系统美术基础训练的画为"无理作画",在系统美术训练理论指导下的绘画为"依理作画",而艺术家的表现性绘画为"依情作画"。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样的划分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细细想来,这样的划分其实是有着很大的误区,就是将绘画中的"理"与"情"截然分开。在中职素描教学中,有些老师就认为:中职阶段的素描教学,就是将学生从"无理作画"阶段过渡到"依理作画"阶段,教学中重技术轻艺术、重再现轻表现的现象十分普遍。  相似文献   

16.
论素描短期教学与效率张松茂我国高校美术在解放初期都是摹仿法国的教学方法,素描画的作画工具一律是采用木炭条作画。五十年代引进了苏联的契期卡柯夫素描教学法,契氏教学法的素描一律是用细铅笔作画。契氏素描教学法确实有它的科学性,如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  相似文献   

17.
画画与写作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并没有多大联系,但仔细想想,画画却能启发写作。请看下面的故事。给国王画像一个国王有一只眼睛是瞎的,有一条腿是瘸的,他让画师为他画像。第一个画师为他画了一张站得笔挺双目炯炯有神的画像,被国王真实,又更富有美感。而其他同学的文章则太规矩死板了,一点也不新鲜灵动。老画家收徒从前,有一位老画家,晚年乐于收徒授艺。一天,有个青年,不远千里前来拜师求教。老画家便以“风”为题命他作画进行考试。这个青年苦思良久,不知把“风”的形象怎样画下来。画杀了。第二个画师为他画了一张瘸腿独眼…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 62页 :“当时画师地位很低 ,阎立本见朝臣坐在皇帝身边 ,而他只能爬在池边作画 ,觉得很丢人。”说阎立本“爬”在池边作画 ,似乎与实际情形不符。查《现代汉语词典》 ,“爬”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人用手和脚一起着地向前移动 ;一是抓着东西往上攀登。无论以何种姿势 ,阎立本均无法正常作画。再查《旧唐书·阎立本传》 ,原来阎立本当时奉命作画 ,是“俯伏池侧 ,手挥丹粉 ,瞻望座宾 ,不胜愧赧。”《新唐书·阎立本传》描述当时情景 ,也同样用了“俯伏”一词。可见阎立本不是“爬在池边作画” ,而是“趴”在池边作画。据《现代汉语词典》 …  相似文献   

19.
相传古时候有位画师,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让三个弟子作画。一幅着意描绘了一座寺院的古老外观,四面层峦迭障,寺在深山之中,另一幅画面上群山莽莽,山峦交错之间露出残败的古庙的一角;第三幅画面上没有寺院,于深山陡涧之间,有位老和尚正在挑水。画师评第一幅为“劣”,第二幅为“良”,第三幅为“妙”。  相似文献   

20.
文学与美术是学校中两门具有魅力的学科,备受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美术包括工艺、建筑、书法等各个领域,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对大家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文学体裁有记叙、诗歌、小说、散文,四大部分,文学作品写作的角度和方法与艺术的创作与表达是不可分割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两者成就的文人墨客不乏其数,他们真迹的保留,正是文学与艺术密切联系的典型证明。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与对美术的痴迷,现将这两个领域的关系做如下浅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