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与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而作文与生活是高度统一的,作文从生活中来,生活作文是最精彩的。作文要呈现生活化状态,只有写的内容是生活化的,学生才愿意写,才有话写,而不是生搬硬套。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写作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作文教学是最富有生活意义的,学生只有学会反映五彩缤纷的生活,写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这是针砭时弊的真知灼见。然而许多学生在生活中见得少,知道得少,积累也少,又如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鲜活饱满的作文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大胆地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索取作文素材,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才能有效地提升作文水平。一、学会观察,留心生活,向广袤自然索取作文素材  相似文献   

3.
要想学生写出出彩的作文,就必须把生活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好作文。笔者对学生作文进行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4.
傅含冬 《生活教育》2013,(1):100-101
作文教学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相似文献   

5.
有些学生写作文,叙事写物常常不够细致,显得大而空,这是缺乏观察力而导致的。作文作为一种生活的反映,其内容主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只有学会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素材,作文才有东西可写,也才能写得生动、具体、形象。“如无闻见,则无所状”(王充《实知》),所以观察力是作文的一种重要的基础能力。  相似文献   

6.
提到作文,如果班里有不少学生说“没什么内容可写”“不懂从何下手”,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深刻反思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当作文成为闭门造车的“应试作文”“教室作文”时,学生视野狭窄,自然写不好作文。只有让学生热爱生活,写“生活作文”,才能真正让他们爱上作文,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来写,作文往往“真情洋溢”。然而不少学生“身在宝山不识宝”,对身边的人、事、物不加留意,没有素材积累,于是每到作文时便搜肠刮肚,作文就难免“空话、大话、  相似文献   

8.
喻永海 《学语文》2012,(3):59-59
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着学生兴趣冷淡化、作文内容虚假化、作文形式套路化、作文目的功利化等问题,其原因之一在于学生普遍没有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因此引导学生投入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感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文字形式,素材丰富繁杂、包罗万象,而其内容则源于眼、耳、鼻、舌和四肢等多种器官感觉的主观外化,而其中眼睛的观察则是作文内容最主要的来源。本文从以看图说话、写话为基础,提高儿童的作文意识和表达能力;以动手、动脑、动口为载体,调动儿童的说话、写话积极性;以观察自然为途径,增强儿童感受身外世界,反映身外世界的主动意识;以观察生活为延伸,鼓励儿童逐步养成热爱生活、思考生活、写生活日记的良好习惯四个方面探讨了要在生活中进行观察,这样才能在观察中学习说话和写话。  相似文献   

10.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和土壤,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就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初步探索: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即让作文素材的获取、积累和处理都体现出生活的内容,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都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作文教学,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教师要想让孩子的作文富有真情实感、内容丰富多彩,必须走进孩子的生活,必须让孩子先有生活、后有作文。我们要提倡孩子写自己的生活,表达他们自己的内心,让他们在生活中体会作文的快乐和轻松。  相似文献   

12.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和土壤,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就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初步探索: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即让作文素材的获取、积累和处理都体现出生活的内容,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都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作文教学,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5,(79):64-65
作文教学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对于孩子来说,只要真诚地写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某件事情、所领悟到的某种思想、所体验到的一份情感,这样持之以恒,就一定能真正学会写作。对于教育者来说,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作文,使学生作文正确、生动地反映五彩缤纷的生活,并真正学会写作。  相似文献   

14.
叶老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使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如果没有生活内容的积累,何来学生作文时真情实感的倾吐。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写作文时感到最困难、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没有内容可写,这也是作文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不少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千篇一律;说假话、空话、套话,缺乏真情实感。没内容写的原因有二:一是缺少生活,二是不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写作材料。因此采取多渠道开源引水,积累写作素材是作  相似文献   

16.
根据调查,小学生普遍感到的“作文难”,首先难在没有什么事情可写,每每提起笔来,脑袋里空空如也,没有几句要写的话。因此,作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结合小学生的写作实际状况,从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扩展作文内容诸方面解决“作文难”的难题,使学生喜欢作文,主动练笔,开拓写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作文原本是学生进行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的.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指导挖掘、收集题材十分重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对此也作了精辟的阐述.她认为,以往的做法,是强调“怎么写”,即着重于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方法的指导.“怎么写”当然重要,但从写作目的来看,“怎么写”是由“写什么”决定的,也只有在“写什么”的前提下考虑“怎么写”,才能真正懂得写作技巧的意义.这就告诉我们怎么去教学生作文,那就必然要从积累开始,首先要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怎样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呢?办法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阅读、去思索,收集材料进而分析材料,以形成自己的思想才有话可说.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最怕上作文课,提到作文,学生就头痛,普遍的反映是"不会写""没有东西写"。作文成了老大难,那么原因何在,又如何解决呢?究其原因,作文无非是作文素材和写作方法两方面的问题。"不会写",说明学生没有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没有东西写",说明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丰富,缺乏各种类型作文的材料。作文好比建造一座楼房,有了建筑材料,没有建造的方法不行;只有建筑的构思,而没有建筑的材料更不行。只有二者兼备,并巧妙地  相似文献   

19.
章君 《考试周刊》2012,(89):41-42
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发现新内容、新思路.把丰富的生活引进作文课堂。向生活要素材,让作文走进生活,回归生活。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多姿多彩的生活,注意从生活中积累,解决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题材陈旧的问题.使“巧妇易为有米之炊”,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爱上作文。  相似文献   

20.
学生初学写作,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体会,感觉没啥可写,或对自己没有信心,一写作文就想套用"作文大全"之类的辅导读物中的内容,或将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或凭空编造假故事。这都无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会使学生越来越讨厌习作,害怕习作。《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是:"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作文,本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写出真实、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在习作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