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西方道德思想均认为道德可教,但德育现实境况却又引发质疑。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厘清道德的可教性有利于深入认识德育理论,并有利于推进"德育低效"问题的解决。本文从政策法规、实践、语言学、人本和学校教育性质等多维视角,分析论证了道德的可教性。道德的可教性受人的有限性与复杂性以及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影响制约。基于道德的可教性及其局限性,本文对学校德育改善提出了几点建议,即注重宣传再动员、德育目标再调整、德育内容再丰富、德育方法再多元以及德育评价合理化。  相似文献   

2.
英语口语语法及其可教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口语语料库的发展,口语语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人们对是否将口语语法引入教学仍持有争议。本研究首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对口语语法的理解;然后,结合英语口语教学的特点,探讨口语语法在内容选择、材料使用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所具备的条件。研究认为,由于部分典型的口语语法相对确定、口语语法教材使用的多渠道以及教学方法的可借鉴性等,口语课教师可以尝试将口语语法引入课堂,尽管可能会面临较大挑战。为此,我们应该注重师生的语言意识培养,以利于最终体会到口语语法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宁林彬  陈励 《文教资料》2011,(31):98-101
良心是社会道德运行最可靠的基础,但良心是否具有可教性?本文从良心的概念入手.从教育学的角度诠释良心的内涵及特征,以准确把握良心的本质.并通过对人性的分析,阐释性恶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为良心可教建立了内在的理论依据。人性虽然有恶的一面,但是可能通过教育化性起伪,将“善”植入人心,这是良心教育的价值期待.从而揭示出良心需要教育才能将善内化。  相似文献   

4.
探究人的可教性需要研究人发展和变化的可能性、实现过程与结果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人能够发展和变化,哲学和生物科学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了依据。人的发展既非自行其是也非由环境决定,而是一个在教育和文化环境参与下的复杂、动态过程。人发展和变化的结果能够形成一种可控的稳定状态,这为教育目的的确立提供了基础。人发展和变化具有有限性、非均衡性和存在发展阻力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邓建琼 《文教资料》2005,(24):96-97
英语学习策略可教性从语义哲学上分析主要包括可教和不可教,狭义指学习策略是可以进行教学、培训;广义指可教性包括可教和不可教。本文主要从狭义上进行分析和讨论,因为在实践上,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有效性和成效性可以反映其可教性。  相似文献   

6.
经过三十多年的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可教性研究受到关注。可教性研究集中体现于学习策略培训的成效性,但是以往的不同研究存在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研究者拥有不同的观点。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立足元分析理论基础,沿生态化和自然化研究思路,实现研究手段综合化。  相似文献   

7.
存在人类能对教育刺激发生“反映”的可教性这个必要而充分的物质基础,才存在社会学角度的必教性、教育学角度的如何教等教育实践问题。人类的可教性广泛存在于基于基因所支配的脑、喉腔、四肢等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中。人类的可教性奠定了人性及其通过促进人性完善的基础。人类可教性有其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规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8.
语用能力可教性研究的核心是探究课堂教学是否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目标语用能力。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最主要的途径是英语阅读。阅读作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书面交际行为。语用能力是人们在口头或书面交际中为了获得成功的言语交际所表现出来的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的交际能力。成功的书面交际需要并体现读者的语用能力。探索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可教性,将推动交际性阅读教学实践,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的语用转向。  相似文献   

9.
论教师的良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教师的职业良心就是教育良心 ,它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等 ;教师的职业良心包括 :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四个方面 ,具有层次性高、教育性强的特点 ,其形成受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影响 ,也受自身修养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无论从道德言说还是从道德实践看,道德都是可教的,不过各种可教方式均表达不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这些内涵仍然都是从意义理解的视域上说的,而无法从行动上说,因为意义理解与行动分属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据此,道德可教仅仅意味着对他者和世界的道德理解和通达以及自我道德意义和可能性行为的构造,而不是意味着特定的道德教育就必然产生特定的道德行动;或者说是基于经验的促进个体道德理解的深化,进而促进个体特定情境下的道德行动选择的固化或修正.进而,道德教育方式及方式的内涵都需要作相应的转换和界定.在什么意义上说道德是可教的,道德可教的内容选择是否恰当,以及道德教育方式转换与其内涵的限定,这三个问题从逻辑上系统地构建起道德可教的涵义.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将兴办教育看成是转变风气和立政治民的根本。王阳明的德育思想是他系统性哲学思想的体现,包含着“致良知”的德育宗旨,协调统一的德育理念。这些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阳明德育思想中,“立志”是德育的根本,“知行合一”是德育的原则,启发式教育是德育须遵循的规律,情理交融、寓教于乐是德育的有效方式,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育工作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心灵塑造、道德生成及素质发展。良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和调节机制所在。教育良心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追逐并坚守的道德灵魂。把教育工作当成一项良心事业,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对教育活动回归教育本真的追寻。教育工作中的良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教育管理者的决策与制度设计、学者的学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加强教育管理者在上层设计过程中的良心意识,强调学者凭良心从事学术,使教育工作沿着良心指引的路径前进,确保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儒家哲学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要达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认为达到这一境界则宇宙太和,社会大同,理想人格得到完美实现。从先秦到宋明,儒家学者于此孜孜以求。王阳明在前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的理论,认为良知既是人心的本然状态,又具有道德判断的能力,无所不在,超越时空,因此,充分发展人的良知,使其充塞流行,便可廓然大公,达到同天地的境界,实现理想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在创造教育中,人们所关注的只是人类必教性的问题,即创造力如何教育、怎样培养的问题,却忽略了必教性的前提——创造力的可教性。创造力是不是教育培养出来的?从心理学思维与动机两个层面对创造力具有可教育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从而充分肯定了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获得提高的,为个体创造力的提升乃至创造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体具有特殊性,因此,新闻工作必须具有相适应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6.
阳明心学直承象山,遥接孔孟,下启明清数百年学术风气."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内容,"致良知"是阳明心学发展的最高峰."良知"学说的提出,不仅对当时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树立理想人格、挺立自信有很大的裨益,就是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心的迷失,人性的萎缩,道德的沦丧,生态的危机等现代性困境的背景下,重提良知的重要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亦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良心范畴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心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范畴,也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观念。日常中义里的良心与伦理学意义上的良心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一定要澄清在良心总是上的模糊认识,阐释马克思克义的良心观,培养和唤起新时期从业高尚的良心感。  相似文献   

18.
良心作为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范畴,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内心深处最隐蔽的个体行为道德调节器,同时也是人的内心世界的高级自我法庭,对人的行为的选择和评价扮演着道德天使的角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有必要进一步培养唤起社会主义新型从业者高尚的道德责任感和良心感。  相似文献   

19.
教育良心是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对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是在履行教育职责时体现的高度责任感及对自我教育行为的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本文从教育良心的涵义以及它所蕴含的仁爱心、责任心和公正心三层内在价值维度,对教育良心的基本理论做出初步的也是基础性的探讨,以求推动教育本身的道德反省与自律.  相似文献   

20.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良心在道德阶段和伦理阶段有着"形式的良心"和"真实的良心"的本质区别。道德阶段的"形式的良心"是个体纯粹抽象的主观自我确信,自我意识在缺乏绝对反思的情况下容易使良心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而伦理阶段的"真实的良心"是以善为普遍化要求的一种伦理设计和价值追求,规定着道德主体相应的客观行动标准和义务要求,能够避免良心走向恶的可能性。当"真实的良心"真正具有伦理性性格时,自在自为的善和自由就会实现,而现实的伦理精神就会以客观的、普遍的伦理实体定在——家庭、公民社会和国家彰显出来,真正实现了伦理对道德的价值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