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终于”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不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终于”一词所表达的感情并不相同。如“经过90公里的强行军,解放军某突击队终于到达了这次地震的震中汶川县城”,这里的“终于”高度概括了解放军将士在艰难跋涉过程中希望尽快到达汶川县城的无比焦急的心情;而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  相似文献   

2.
我们先对“不很+好”和“不很+坏”两个短语作一研究。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经常用到两个短语——“不很好”和“不很坏”。它们包含多个层次的意思。语言环境的变化决定着它们意思层次的变化。一、多层次意思的静态分析“不很好”和“不很坏”包含了哪些层次的意思呢?我们先将“好”和“坏”这两个词作一剖析。粗略地讲,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可以用“好”和“坏”这两个词来表示,可图示为:在“好”之前加上程度副词“很”字,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则可以变为用“很好”和“非很好”(不很好)来表示,可图示为:在“坏”之前加上程…  相似文献   

3.
王其华 《湖南教育》2006,(12):12-14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  相似文献   

4.
“哒”是开县话中一个常见的助词,它有三种用法:用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和状态的完成(或实现),用于句末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或出现新情况,或既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又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或出现新情况;也表示动作静状态静态的持续;还可以用在句末表示处置。  相似文献   

5.
高考监管制度从严,到底是好还是坏?学校与社会反响不一.应该说,“无声入场”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求得高考公平.可是,连女生文胸上的金属搭扣都过不了“关”,就有点吹毛求疵了.在学校的安检演习中,一名考生经过反复检测,衣服终于被贴上“合格”的标签,他表示“非常不爽”.  相似文献   

6.
一年前本想找梁咏琪做个专访,却碰上“郑伊健生日事件”,事件所引发出来的风风雨雨令专访的计划受阻。一直在等待,等待风雨过去,可以好好跟梁咏琪做一个深入的访问。等了差不多一年,机会终于来了——一个了解梁咏琪心事的机会。原来风雨过后,总会期待到彩虹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中云:“等待,是指不采取行动,直至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此处的等待有消极之嫌,而笔者论及的等待是一种力量的积蓄、情感的酝酿和行动的前奏,是一种积极的促使性等候,并非坐等、观望。一、“等待”学生的内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会面对千人万面,其中不乏“出格者”,如上课做小动作、作业拖沓、书写潦草、迟到、旷课或故意扰乱课堂等现象。对此,我们首先要有心理准备,思想上容纳这种正常现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都以“标准化”的姿态发展,旁逸斜出恰是学生的多元性、可塑性的折射。《在课堂上》一书中认为,一般说…  相似文献   

8.
虽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等待”和“期待”两词注释基本相同,但在实际上二者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等待”的往往是无可奈何或者顺其自然的过程或者结果,而我们“期待”的则是自信盼望并坚信其必然出现的进程和情景。  相似文献   

9.
“晕轮效应”是人际知觉偏见之一。不是吗,我们在认识和评价一个学生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一种突出的品质,从而由一点作出对这个人整个面貌的判断。当一个学生某种突出品质被标定为“好”时,他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晕轮”所笼罩,被主观地认为其它的品质都是好的;当一个学生某种突出品质被标定为“坏”时,他就被一种消极的“晕轮”所笼罩,被主观地认为其它的品质都是坏的,即“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认识和评价学生时就深受“晕轮效应”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X感觉     
凉风如水/它展开双臂/如精灵般/视线很清晰/等待他/等待丘比特的来临……好想摆脱淘气女的影子,有自己的世界。突然想起白雪公主的奇遇,美人鱼的善良与不幸,丑小鸭的完美结局,回想着许多戏剧性的时刻,细细咀嚼那一丝丝甜蜜与羞涩,让人心驰神往。我期待,期待哪一天能把真爱揽入怀中,让它铭刻在我的青春河道里,且永不逝去。我期待,像小草期待雨露,似雏鸟期待飞翔,如“玫瑰花”期待哪一天能成为第二个白雪公主,我的渴望与明月一般皎洁。风吹/树摇/夕阳西下/倦鸟归林/我多次想飞越/跨越/超越/拨动心弦……童话是否可以成为现实呢?有点懵懂。老天…  相似文献   

11.
伦道夫夸·克认为“否定转移”只限于表示“相信”(believe)或“假设”(assumption)一类的动词,而其他类动词不发生“否定转移”。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否定转移”绝不仅限于表示“相信”或“假设”的动词一种,还有其他情况。据笔者观察主要有下列五种情况: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的“好”是一个形容词,《说文》中本义是指“女子貌美”,引申而指一切东西的“美好”。而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好”有四种用法:1)跟“坏”相对,表示优点或是人满意的:-东西、-事情;2)表示容易或可以:那个事儿-说;这事不-告诉他;3)用在形容词、动词前。表示程度深,并带感叹语气:-冷;-香;-漂亮;4)表示便于,以便:屋子打扫干净了-请客。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词典中云:“等待,是指不采取行动,直至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此处的等待有悄极之嫌,而笔者论及的等待是一种力量的积蓄、情感的酝酿和行动的前奏,是一种积极的促使性等候,并非坐等、观望。  相似文献   

14.
郭铁成 《学习之友》2011,(11):23-24
“民主”并不是“好”或“坏”、“有用”或“没用”的问题,它是我们生命的一种渴望,一种需求。正如吃喝拉撒睡,正如人的“七情六欲”,你说它们“好”还是“坏”,“有用”还是“没用”?我们需要它们,是我们的生命离不开它们,一旦离开,生命就要受到致命的阻遏。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不是我们的生命需要它,它就是再“好”、再“有用”也与我们不相干。  相似文献   

15.
刘家邦先生是我的中学老师。 三十多年前,我和先生在同一个痛苦的等待中,成了忘年交。我们在等待一个时代的结束,我们希望整个中国社会在那个时代结束以后,出现我们期待的变化。那时候,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已经漫延多年。  相似文献   

16.
“终于”经历了由跨层结构“动+介”到副词的词汇化过程。先秦时期,“终于”连用的情况就已经出现;两汉时期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从隋唐五代一直到清朝,作副词的用法也基本成熟;现代汉语里,彻底完成其词汇化过程。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是句法环境的改变和语义虚化。副词“终于”主要表示预期结果的实现或未实现。  相似文献   

17.
“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大师姚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原有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前理解”或“前结构”。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有两大形态:其一是既往的审美经验即“较为狭窄的‘期待视野’”。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即“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8.
初中英语教材中出现了五个表示“好”或“好的”的单词:good,well,nice,fine,OK。这些单词词意近似,但用法有别。现简析如下,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一、good一般用作形容词,常表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事物具有良好的性质,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例如: What a good cake!(多么好的蛋糕啊!)(指蛋糕可口)  相似文献   

19.
become,grow,go,turn,get这几个词作系动词时都可以表示“变得”、“变成”的意思,后接名词或形容词作表语。1.become是最常用的词,强调状态的变化,表示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而且该过程已经完成。该词比较正式,多用于书面语中。例如:Mikebecomesill.迈克生病了。Wheniceisheated,itmeltsandbecomeswater.摇冰受热,融化成水。2.grow指逐渐地转化,强调渐变的过程。例如:Itisgrowingcold.天气渐渐变冷了。3.go表示进入某种状态,较多的是表示向坏的方面转变,并且这种变化通常是永久性或难以扭转的。例如:Ringhimupifanythinggoeswron…  相似文献   

20.
陆恩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2):140-143
本文首先从语义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汉字“好”的概念意义。然后重点探讨作为话语标记语的“好”的语用功能。作者认为“好”至少有下面几种语用功能:(1)表示评价;(2)表示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3)表示一个活动或一段谈话的结束;(4)表示赞同或接受对方说的话;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