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媒介体育:现代社会体育的拟态图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郭晴  郝勤 《体育科学》2006,26(5):21-24,32
以传播学经典理论为框架,探讨了现代社会体育与媒介结合的产物——媒介体育的内涵、产生背景,并援引符号学和批判学派的观点,对媒介体育的生产及本质进行了梳理与解读。结果认为,媒介体育是体育信息的媒介文化形态,传播工具与媒介技术的进步为体育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必要条件,体育新闻传播的制度化宣告体育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依赖促使了媒介体育的生成;在文化工业时代背景下,媒介借助符号,通过营造话题、制造明星等手段,解构了现实的体育,建构了一个拟态的体育世界。媒介体育表现出真实性与超真实、历史性与去历史性、商业性、跨文化性、情感性及娱乐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主要概括了体育传播学作为学科兴起的传播学背景和体育传播研究历史演进体育传播理论的学术积淀;讨论了建构体育传播学的理论范式、基本观念、知识体系、学科方法、学术地位、现实价值等。认为体育传播学是体育理论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也是传播学中文化传播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因此体育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学科边沿性。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例证法,以拉斯维尔的"5W"传播模式为理论框架,对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课堂进行传播学解读,目的是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高校课堂教学提供参考。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课堂,其"传播主体"由体育教师、专家学者和体育传承人等共同构成;"传播内容"是具有地方特色和保护传承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传播媒介"包括多媒体、实践教学和网站;"传播受众"是大学生;"传播效果",应采取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包括体育技术、体育知识和情感态度等。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研究总体上分为传者、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分析等五大领域.而教育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传播,它与信息传播属于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所以,传播学的原理与方法同样适用于对教育行为过程的研究,适用于体育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以传播学的独特视角,观照作为传播行为之一的体育专业教育,审视其存在的阙失,并为寻求解决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高校体育科研动态性信息传播的视角为切入点,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动态性信息传播的形式和特点,对体育科研动态性信息传播理论进行探讨研究。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个层次就如何优化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动态性信息传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从社会学角度对传播和电视传播媒介的简要概述,描述了电视传播媒介与健美操的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关系,指出电视传播媒介与健美操相互依托,并正形成一种休戚与共的效应。一、传播与电视传播媒介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因为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建立在利用符号进行互动基础上的。当人类对传播现象的研究经过相当的积累后,终于在20世纪初形成了一门学科传播学。传播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随着电子技术更新,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传播阶段。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电视媒介已成为传播体育信息…  相似文献   

7.
从传播学视角看体育市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体育市场”这一我国体育界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作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简要概说,描述了传播学视野下的体育市场,并从传播学层面阐述了提高体育大众传播效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和催生体育大众传播机构、借鉴创新与扩散理论、研究整合营销传播等几点关于培育体育市场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目的与调查经过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受传者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传递信息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体育传播的目的同样也不例外。为了解体育传播对我国农村居民的影响,也为了体育社会学体育传播的有关章节搜集素材,特作此题目的研究。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要想达到传播的目的就必须具备五个基本要素,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此文是着重对后三个问题进行探讨的。本研究采用的是社会调查法,在调查前制定了闭合式问卷。问卷共四大项分为30个题(注:见调查表),第一项,受试  相似文献   

9.
论传播媒介形态变化及对体育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知识经济时代传播媒介的融合趋势及其对体育传播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媒介的融合将对体育传媒的管理方式、接收终端、受众的选择和参与,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传播内容以及信息流动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要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信、电视和计算机三网合一.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快信息与网络市场开放过程,改善网络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加速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加强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新媒介时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体育教育传播这一研究话题作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传播学与体育教育传播学的简要概述,描述传播学视野下的体育教育传播,并从传播学层面阐述了体育教育传播媒体由单一媒体传播到多媒体传播的发展历程,从而解决了体育教育手段滞后的现状,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用较少时间掌握并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最大限度的获得了体育知识与信息,使体育教育更加丰实。  相似文献   

11.
体育媒介的理论溯源及与传统媒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传武  赵歌  王建强 《体育科学》2007,27(1):85-89,96
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详细探讨了体育传媒产生的理论来源,并运用实际案例——奥运的形成机制和交易形式来验证体育媒介存在的合理性。体育传媒与传统媒介是紧密联系的,体育传媒和传统媒介的结合产生了体育报刊、体育电视以及体育网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报刊、体育电视、体育网站作为体育媒介的重要延伸和组成部分,增加了体育传媒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近几年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从符号学的视角,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探讨了对体育活动进行符号学解读的可能性,并运用符号学的相关知识,尝试性地从符号载体、符号编码、符号意义三个方面对体育活动进行了解读。认为:体育的符号载体,可以是有形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用品.也可以是无形的文化珲念;体育自身的特点及现代传媒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在为体育活动进行着编码;体育的符号意义体现在:它是竞争、健康、交往和休闲娱乐的符号。  相似文献   

13.
李迎  黄聚云 《体育科研》2012,33(6):68-73
摘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的瑜伽媒体传播现状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瑜伽媒体传播越来越脱离瑜伽传统的精神内涵;(2)女性化倾向严重,女性成为媒体传播的焦点;(3)片面强调瑜伽的身体功效,促使其面临“异化”。据此认为:消费主义作祟、市场解构、审美泛化等深层原因导致了媒体传播偏颇,受众认知“单向度”,进而阻碍我国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鉴于此,对“请进来”的优秀体育文化,应更加客观与理性地对待,避免其成为消费主义的附庸,同时,也为我国体育文化的“走出去”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在大学生中的扩散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大学生是信息社会的主要力量。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北京3所高校140名大学生亚运会期间接触各类媒体体育信息进行了调查,对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扩散过程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分析,证实大学生主要通过不同媒介获得体育信息,人数比较多,体育信息传播速度比较快。此项调查旨在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媒介教育和传播工作者工作和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及综合归纳等研究方法,运用广告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的相关原理,分析我国体育广告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及功能,探讨其发展的重要特征:投资方式的隐蔽性、赛事投资的增长性、信息内涵的文化性、传播媒体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多元性.为新时期我国体育广告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郭晴 《体育科学》2012,32(3):92-97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法回顾了体育组织与媒介关系发展的历史,从两者相互交织的利益取向出发,将体育组织与媒介关系分为:媒介对体育及体育组织的介入期、体育组织与媒介关系稳定发展期和共生成熟期。研究结果认为,体育组织与媒介关系形态表现为单向传播关系、合作关系和共生关系;这3种关系形态不仅仅是纵向的、历史演变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横向的、在当今社会也同时存在的关系形态;决定体育组织与媒介关系形态的因素包括体育制度与媒介制度、媒介传播力以及受众对媒体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7.
利用传播学的理论简要分析体育运动的传播特点,体育媒体的传播学分析方法和研究手段。初步研究我国体育运动的传播理论和体育媒体的传播效果。提出体育运动的发展应积极、合理的利用大众传播媒体。  相似文献   

18.
《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16,19(2):133-14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Olympic athletes’ self-presentation on Instagram, a social media outlet on which users post photographs as their primary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s in which athletes use this medium as a communication and marketing tool to build their personal brand. Additionally, this research sought to understand whether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the utilisation of Instagram by male and female athletes. Drawing on Goffman's (1959) theory of self-presenta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eight purposively selected Olympic athletes’ Instagram photos. Findings revealed similarities to previous research on athletes’ use of written social media outlets such as Facebook and Twitter, as the majority of photos posted by athletes were personal in nature, thus reflecting backstage performance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self-presentation theor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emale athletes were more likely to share photos of themselves and photos taken in private settings, but male athletes who posted a wider variety of photos encouraged greater engagement from their followers. Personal brand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athletes and sport organisations are examined in greater detail in the discu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