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樱 《教师》2011,(19):20-20
刚刚接手这个班没多久,学校就组织大家去南郊公园秋游。孩子们兴奋极了,脸上洋溢着微笑。一路上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快乐的歌声洒了一路。中午聚餐时,大家互相邀请自己的好伙伴,很自然地分成了几个小组。孩子们席地而坐,说着笑着,分享着食物。阳光下的他们,像极了一朵朵鲜艳的花儿。  相似文献   

2.
刚刚接手这个班没多久,学校就组织大家去南郊公园秋游。孩子们兴奋极了,脸上洋溢着微笑,一路上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快乐的歌声洒了一路。中午聚餐时,大家互相邀请自己的好伙伴,很自然地分成了几个小组。孩子们席地而坐,说着笑着,分享着食物。阳光下的他们,  相似文献   

3.
流行歌曲作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有着鲜活感、生命力对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文化底蕴都有影响,尤其是优秀的流行歌曲中那妙不可言的修辞、精妙绝伦的歌词、丰富多彩的题材、有画龙点睛之妙的歌名等等,无一不是中学生写作创新的动力、源泉。语文教师可正确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流行歌曲扮靓作文,让流行歌曲在中学生作文里飘荡。  相似文献   

4.
谈谈教材里的通感现象呼和浩特市第18中学田亦平通感,简言之,就是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在一定条件下沟通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修辞方式和创作技巧。通感,其实古已有之。相传,我国古代的画院,常以考题试画。有一次出的试题是“踏花归...  相似文献   

5.
上出诗意     
王淦生 《青年教师》2005,(11):50-50
任何一项活动,哪怕再俗不可耐,一旦把它搞得富有诗意,这活动便会大大地提升一个档次;倘若能够从中琢磨出某种哲理,进而得到一种形而上的东西,这活动在人们眼中便会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人们甚至会把它上升到一门艺术、一门哲学了。  相似文献   

6.
吴根华 《新高考》2004,(1):14-15
在近年的高考和各地模拟考卷的仿写题中,被仿材料较多采用的是诗歌,我们称之为“诗意仿写题”。命题者要求考生尝试诗歌的创作,而考生在完成仿写的同时,也初涉了诗歌神秘而奇妙的境界。这类试题具有“一石双鸟”的考查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梧桐树枝大叶茂,是常见的观赏树种,它更是一种吉祥树。犹记得儿时乡下,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会种一两棵梧桐树,并引以为傲。似乎谁家的梧桐树长势好,枝叶愈繁茂,那么,这家人脸上的笑容就愈多。其实先民在很早的时候就有种植梧桐的记载,这从古诗中就可以看出来。唐宋时期,南北各地人们都喜欢种植梧桐。因为梧桐树比较干净,而且枝繁叶茂,夏天可以在下边乘凉,因此,庭院里、水井边,常有梧桐  相似文献   

8.
她的煎饼摊就摆在热闹的步行街口,简单的手推车上嵌着一个平底锅,锅边一盆和好的面粉、一盆碧绿金黄的韭菜鸡蛋馅.每天,她专心致志地做着煎饼,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车流人群,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就在面粉的搓揉拿捏中寂寂度过. 那个深秋的黄昏,空气中刮着冷冷的风,接儿子放学.等公交车时,被一阵浓郁的韭菜香吸引,忍不住停下脚步.第一次注意到她,四十出头,没一般小摊女人的邋遢随意,面容洁净、衣着朴素,大红冬袄外围一条蓝色碎花围裙,整个人干净利落,透出一种奇妙的神韵.她目光专注,正双手飞快地搓揉翻拣,一个个圆乎乎、油汪汪、金灿灿的韭菜饼子在灵巧的手下翻飞.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民族是诗意的民族,特别是发展到唐朝更是鼎盛时期。巍巍大唐(618—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一个属于诗的黄金时代,各种诗体也在这个时代得以充分发展。唐诗气象万千,神韵超逸,是千年来中国人陶冶教养与文学接触的最早媒介。研究古诗,特别是唐诗,我们发现诗中会频频出现一个地理名词,那就是江南。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文人士大夫对江南的美学特质始终怀有深刻的心理认同。当他们无法从伦理力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或是满怀不  相似文献   

10.
<正>重阳节也就是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之所以被称为"重阳节",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在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我国古诗中描绘重阳节的风俗有很多。宋代杜世安的《惜春令》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当时重阳节的节日风物和节日民俗:"今夕  相似文献   

11.
能将一门技艺玩得富有诗意甚至玩出某种哲理的,我可以推举一人,这便是庄子《养生主》中的那位庖丁先生。庖丁的职业不过是一名厨工,专事“解牛”的行当,在“三百六十行”当中该是位居末流了。偏偏这份“君子远之”的工作,庖丁却干得有声有色极富韵味:其动作的节奏既合“桑林之舞”,又中“经首之会”。这哪里是血淋淋的砍杀,分明是高雅的舞蹈艺术!尤为难得的是,事后他那一番“以无厚入有间”“于游刃必有余”的宏论,更是让梁惠王这样的“元首”从中悟出了养生之道。此时的庖丁,已不仅仅是一位“行为艺术家”,简直就是一位哲人了。说来令人惭…  相似文献   

12.
<正>我与他对坐古木桌前,见他打开茶叶盒的盖子,用布满青筋的手轻拈一撮茶叶,撒入壶口已有残缺的茶壶。干瘪微卷的叶与滚烫的沸水纠缠,摇曳着伸展开来,顷刻间染绿半壶净水。茶还未饮,人却早已飘飘然,悠悠哉,醉在这浓浓的香气之中。姥爷的生活没有嘈杂的电子设备,却也过得安适有味。他从不痴迷发光发亮的高科技大屏幕中绚丽多彩的画面,却整日沉醉于自家朴素的庭院和那如诗如画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能将一门技艺玩得富有诗意甚至玩出某种哲理的,我可以推举一人,这便是庄子《养生主》中的那位庖丁先生。庖丁的职业不过是一名厨工,专事“解牛”的行当,在“三百六十行”当中该是位居末流了。偏偏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阿位伯散文诗的优秀代表纪伯伦散文诗的音乐美和诗意美。揭示其“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点。指出其陌生化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语言的阻拒性及其张力 ,形成了语言的模糊性和暗示性 ,使其比喻上升为美妙的意象和批涉深刻、意蕴丰富的象征 ,构成了特殊的诗意美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是最富诗意的。语文教材中搜集了古今最为优美的华章,荟萃了历代文人语言的精华,渗透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负载着中华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上语文课如含英咀华,品美食而啜佳酿,何等的富于诗意 !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应有一双善于捕捉诗意的眼睛,并在把握语文教育功能上多下功夫。只有把握住了语文学科的特性,方可将丰富灵动的母语教得妙趣横生、诗意盎然。各种训练固然必不可少,但切忌机械刻板,应在“情趣”二字上做文章;对课文的讲析自然需要,但宜少而精,点到为止,更多的让学生去感悟。因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语音感、语意感、语…  相似文献   

16.
<正>父亲是一个木匠。儿时的记忆中,老家的小屋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木料。打开大门,木香就迎面扑来,在鼻孔里横冲直撞,让我整个人都醉醺醺的。坐在父亲为我做的小摇椅上,玩着父亲为我做的玩具,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听着锯子与木头合奏的交响乐,我就知道,心灵手巧的父亲又要为某个订购者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了。  相似文献   

17.
一个世纪了,许渊冲身上始终贴着"狂"的标签. 求学时,他狂.他1921年生,1938年以第7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成绩排在外文系的前列,唯一让他服气的同学,大概只有物理系的杨振宁.在同学们的印象里,许渊冲嗓门大、性子冲,人送外号"许大炮".  相似文献   

18.
正我喜欢透明澄澈的文字,苏娜旺姆的诗歌有这样的质感。《关于树的答案》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像极了阳光。诗的第一节,作者写了一棵冬天的树。她把一棵树称之为终年漂泊的树,很快就进入了诗境,这让人惊讶。多年前我曾写过《一棵奔跑的树》,想表现的也是一种漂泊的感觉。树本是相对静止的,一个漂泊,给了树人的身世;一个终年,让人凭生许多感慨。无法想象,一个16岁的女孩子怎会有如此深刻的游子况味。  相似文献   

19.
吴锷 《江苏教育》2013,(2):92-93
<正>几个成语让学生倍感亲切。一次函数单调性的教学:从生活实际和已学知识中引入函数的单调性。如:波澜壮阔的海宁潮的潮起潮落;生活中描述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规律的成语:蒸蒸日上、每况愈下、此起彼伏。引导学生用初中学过的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进行对照分析,让学生用朴素的生活语言描述他们对变化规律的理解,并请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进而得出:"图象呈逐渐上升趋势,数值y随x的增  相似文献   

20.
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打破各感觉间的界限,使一种感觉向另一种感觉挪移,即让两种感觉互相沟通的现象,通常被称为“通感”。通感在语言中的运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它是不是一种独立的辞格,或者是不是某辞格的一个小类,在修辞学界,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好些人认为通感主要通过比喻而表现,应是比喻的一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