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明的诗歌集《万物生长:汶川地震人物志》,不但具有抗灾救灾文学的社会学意义,而且较好地实现了文化人类学的三个“还原”:还原灾难,呈现生命的个体之痛;还原诗人,再现记者的群体之难;还原诗歌,实现文学的本体之维.这“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美学还原,完成了灾难文学的一次“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2.
《陋室铭》的作者不是刘禹锡段塔丽《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日的文学佳作。人们普遍认为是出自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刘禹锡之手,但无论是在今本的《刘梦得文集》中,抑或是在《刘宾客集冲,都没有收入此文。据《旧唐书》卷一六○本传记载: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失败...  相似文献   

3.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讲出了一个平凡的道理:人的阅历越多则越容易明白世情;接触的人多了则阅历也会多起来。这说明实践经验的重要。刘禹锡讲的这十个字包含深刻的道理值得记取。(栗)“经事还谙事...  相似文献   

4.
敦煌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云:“诗赋却嫌刘禹锡,令章争笑李稍云。”(《敦煌变文集》653页)这位与刘禹锡并列的李稍云究竟是何许人呢?他是生活在初、盛唐之交的酒令专家。这里说的“令章”,就是酒令,如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衡阳放酒,熊咆虎噑,不存令章,罚筹蝟毛。”孙棨《北里志》:“郑举举者,居曲中,亦善令章,尝与绛真互为席纠。”《太平广记》卷二五七《周顗》(出《抒情诗》):“唐处士周顗洪儒奥学,偶不中第,旅浙西,与从事欢饮,而昧于令章,筵中皆戏之。”敦煌本《维摩诘经讲经文》:  相似文献   

5.
《陋室铭》的作者不是刘禹锡吗?颜春峰,汪少华段塔丽先生认为《陋室铭》的作者不是刘禹锡而是崔沔(原文刊《文史知识》1996年第6期,《寻根》1996年第4期摘要)。我们认为这一定论尚早,有必要再作辨析。段文的主要证据是《新唐书·崔沔传》中的一条材料:“...  相似文献   

6.
乔治.斯坦纳以阐释学为基础,提出翻译活动中“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指出阐释活动是一个译者主体性参与的复杂过程。本文试图以薛宝钗《螃蟹咏》一首诗的两译文为例,探讨译者在阐释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空间与限度及其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
冯保善 《寻根》2007,(1):41-45
在有关“金陵王气”的诸多古代文献记载里,大概要以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为最驰名了。诗曰:[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时期,《诗经》很少被称作《诗经》,当然,我们在《礼记.经解》、《庄子.天运》等中发现渐渐有了变化;当时称作《诗》,或《诗三百》。除过六首笙诗,共三百零五首。这三百多首诗的编辑整理,还是一个难以索解的问题,但大体上人们认为和鲁国的乐师有些关系。作为后来儒家的主要经典文献,《诗经》往往被认为是孔子删削整理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的说法,认为诗原有三千,经过孔子的筛汰,留下了十分之一,人们称作“删诗说”。平心而论,司马迁的说法夸张了一些,通过对《国语》、《左传》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  相似文献   

9.
交响曲的近代概念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他的一生及其作品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在音乐史上也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它都可以称之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名曲。因此,在贝多芬逝世后150年的今天,它已成为远东的日本每年欢度年末时的“神圣节目”,这并不足为奇。从它在音乐史上的地位而言,《第九交响曲》是在决定交响乐的近代概念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乐曲。具有古典意义的交响乐诞生于18世纪中叶,在此以前,人们把交响乐一词用于“器乐合奏曲”之意,以此与“声乐”加以区别。众所周知,在亨德尔的《弥赛亚》中,有一首短小的器乐曲,人们称  相似文献   

10.
马真读碟     
马真 《世界文化》2006,(11):27-28
在观看这部美国独立制作影片之前,我还是建议大家可能的话先去看看波兰斯基的作品《死神与少女》,两部电影都是在封闭空间内,依靠人物关系建立强大的情节张力,此外两部影片都涉及到“复仇和性侵犯”这一话题。《水果硬糖》中的小演员用富有冲击力的成熟表演塑造了一个外在和内在巨大反差的“索命女孩”,这种定位不仅符合电影关于“未成年人性侵犯”的主题,而且角色的设置在同类型电影中具有新意。一个成熟,甚至有些“汉尼伯尔”的女孩,利用智慧赢得一场复仇的胜利,这条线索足以吸引观众坚持将影片看完。因此,从电影的兴奋点来看,导演应该更…  相似文献   

11.
“需于郊,需于沚,需于泥,致寇至。需于血,出自穴;需于酒食,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这是《易经》“需”卦中的一首古代歌谣,译成现代汉语是“等待在郊外,在水中土丘上等待,等待在泥泞之中,耽心把强盗引来。等待在护城河上,走出土屋来张望;  相似文献   

12.
今夏,来自意大利的世界级钢琴演奏大师米盖莱·康巴内拉在保利剧院举办一场独奏音乐会,这是这位“现代钢琴巨人”5年来第三次在华举办音乐会。音乐会的上半场,康巴内拉演奏了《蝴蝶》、《花的曲集》和《维也纳狂欢节趣事》等舒曼的3首代表曲;下半场演奏的是著名钢琴家李斯特的《梅菲斯托圆舞曲》和瓦格纳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中“纺织歌”的改编曲、《罗恩格林》中“到明斯特去”的改编曲以及古诺的歌剧《浮士德》中的圆舞曲。康巴内拉娴熟的技巧,富于感染的表达能力,将古典主义的均衡与浪漫主义的精髓融于一体,以典雅的音乐语言倾诉其对…  相似文献   

13.
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因其在流行区域、演奏风格、乐队编制及乐曲的选择上有独到之处而得名。江南丝竹是一种植根于民间的音乐形式,辛亥革命以后,在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上海地区得到了较大发展,当时成立有“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国乐研究社”等音乐组织。据称这些组织开始活动时把经常演奏的《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台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等8首曲目写在牌子上,供人点奏,以后便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八大名曲。江南丝竹的演奏风格与江南水…  相似文献   

14.
李健强 《寻根》2003,(3):100-103
在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中,把梅、竹合画一幅之上称为“梅竹双清”。但这一称谓起源于何时,是谁先提出的?翻检很多书籍也不能最后确定。早先,无论诗歌还是绘画,都是将梅、竹分而吟咏图绘的。咏物诗作为一种文学品类出现很早,《诗经》中已有大量以花喻人的诗句,屈原更是遍咏香草,以比德君子。而咏梅诗最早应是南朝鲍照的《梅花落》、何逊的《咏早梅》,咏竹应是南朝沈约的《檐前竹》、谢的《咏竹》。直到元代才有以梅竹为题合吟于一首的诗作,有贡性之的《题翠竹红梅》,有泰不华的《题梅竹双清图》,这是见到最早以双清称谓梅竹的文字记载。从题目看…  相似文献   

15.
《晋书·王羲之传》载,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2人“会于会稽之兰亭,修禊事也”,诸诗友“临流赋诗”,计得诗37首。37首诗集结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下了序,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等)...  相似文献   

16.
张崇琛 《寻根》2003,(3):58-61
在端午节的众多文化事象中,有关赛龙舟、食角黍的文化蕴含已有不少学者作过专门的研究,因而人们并不感到陌生。惟有“兰汤沐浴”,则泛泛提及者有之,深入探讨者尚少。本文拟对此作些考证。中国人很早就有兰汤沐浴的习惯了。《大戴礼记·夏小正》言:“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楚辞·九歌·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杨慎《丹铅杂录》更引六朝人刘义庆语云:“古制,庙方四丈,不墉壁。道广四尺,夹树兰,斋者煮以沐浴,然后亲祭,谓之兰汤。”可见,自先秦以迄六朝,兰汤沐浴的习惯一直被保持着。中国古代还有所谓“休沐日”,而用来沐发的,也多…  相似文献   

17.
韩愈研究易学的宗旨是“施其词陈其义”。他说:“《易》,六经也。学者之所宜用心,原施其词陈其义焉。”意思是说,学者研究《易》,不能孤立的只从文字表面的意思去理解,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要从义理方面体会《易》之真谛,并把《易》之义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韩愈运用《易》之义理,一个主要方面,是用来丰富、突出、深化其文章之思想内容。在韩愈诗文中,常引用《易》的话,使其文章增辉、鲜明、生动。现举几例如下:韩愈的《南山诗》,是一首咏景的长诗。其中两句说:“或前横若剥,或后断若”。《剥》卦是六十四卦之第二十三卦;《》卦是第四十四…  相似文献   

18.
江苏的井     
英子 《寻根》2004,(5):130-134
井,是凿地取水的深穴。古人曰:“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易·井》孔颖达注)唐代诗人岑参有诗云:“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指的是关中地区多掘井汲水,并在井边栽种树木以保护水源不受污染。江苏水乡一样拥有无数眼井。这是与此地商业发达、人群聚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一、就“易”一名三义论“乾坤”中的辩证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易便是变易的易”,是《易经》中三个基本观念(易、象、辞)之一。这显然把:“易”简单化了,一个“易”字本身就是辩证法。郑玄作《易赞》及《易论》提出“易”一名而含“易简”、“变易”、“不易”三义的说法(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  相似文献   

20.
丛书的起源     
丛书的起源杨世文丛书之名,起于唐宋,但丛书之实源于何时?学者一般认为宋人俞鼎孙《儒学警语》、左圭《百川学海》为近世丛书之源。这是不确切的。丛书之实,早在六朝已具。丛书成编,实乃“统群书为一书”,而冠以总名,总名下的每一部书又独立成部。根据这个原则,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