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随着我国新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纪录片的作用逐渐变得更大,尤其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为了加强外宣纪录片的效果,得到最终的目的,必须要强化电视外宣纪录片创作中的外宣意识。本文主要是对电视外宣纪录片创作的现状以及路径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伟 《东南传播》2014,(6):108-109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要注意立意与选材,拍摄方法与技巧,文稿和画面的关系,以及拍摄技巧和后期制作。电视纪录片拍摄要注意基本功的训练,要有坚持不懈的拍摄精神、过硬的把控镜头能力及深厚的文学修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3.
电视纪录片目前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发达国家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已纪达到了相高的境界,而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连国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因此,对电视纪录片的追求几乎还无从谈起。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近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进步,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当然,我们与那些优秀纪录片的盛产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是在我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片以它独特的纪实手法阐释人类历史,反映现实生活,预示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程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从1922年美国导演弗莱厄蒂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至今,纪录片已有70年的历史。电视纪录片在我国的兴起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尤其是8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界推出的一系列大型纪录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等更是显出纪录片的生命力和繁荣的创作景象;同时也预告:纪录片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把握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及规律,对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如今,纪录片在电视频道中俨然成了一名“常客”,垂青纪录片的受众群体被“忠实”地培养出来。但笔者认为,纪录片理论仍在“建设”中,围绕纪录片的创作问题也仍在探讨之中,关于纪录片的反映对象,许多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还存在肤浅的认识。认为纪录片是反映生活的、反映客观世界的,这是非常流行的观点。所以生活不弃琐碎、世界光怪陆离均被“纪录”了。纪录片的反映对象是“人”,但人的美学观点远没有被人们理性地、普遍地接受。关于纪录片的反映方式,按照编年的顺序,大致人们尝试了格里尔逊方式,几近于实况录像的“真实电影”方式…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三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第六代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纪录片《海上传奇》投身暑期档公映,然而据报道票房不佳,观众有限。看过该片的部分观众认为,这部纪录片不好看,不吸引人。影院经理则直言:  相似文献   

8.
(一)说起纪录片的真实性,不能不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决定意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另一个方面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我们应以这样的观点看待信息的反映过程和电视纪录片的采制过程。  相似文献   

9.
刘海涛 《记者摇篮》2007,(12):42-43
电视纪录片是含有主体意识的纪实性电视作品,当它经过相当一个时期的拍摄和资料积累,与拍摄对象发生协同、共振,而产生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对人类生存具有  相似文献   

10.
历史影像资料是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档案资料一样是历史的真迹,具有“真实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使用价值。”同时,它义具有特殊的价值.是活动的、形象的、最生动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历史档案。正是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为影视创作提供了素材,尤其是为文献纪录片提供了创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不容乐观,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尽管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数量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  相似文献   

12.
所谓对外宣传纪录片,即采用国际化的内容和形式来进行的社会、人文以及自然领域的宣传.它涵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取向和民族生活方式的直观物质形象.中国电视对外宣传纪录片在创作中紧紧围绕文化这个主题,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文化自身的悠久历史、深厚积淀和博大精深,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文化交流本身具有相通性、共享性的特点,易于被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所认知、接受.  相似文献   

13.
吴湘琼 《声屏世界》2021,(13):65-66
新媒体时代,在手机为主流的传播环境下,媒介产品日益碎片化,长纪录片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步向短平快的新模式演进,微纪录片应运而生.微纪录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简洁的叙事结构表达某个主题、传递生活感悟,创作空间巨大.文章主要对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微纪录片创作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杨晟宁 《新闻传播》2010,(4):130-131
近几年,财经节目的受众群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财经类电视节目的创作者,尝试用更丰富的手法进行表达,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和习惯。纪录片就是我们钟爱的一种表达形式。电视人常说的一句话:新闻节目最能反映一个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实力和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是含有主体意识的纪实性电视作品,当它经过相当一个时期的拍摄和资料积累,与拍摄对象发生协同、共振,而产生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对人类生存具有启发意义的作品时,就不再是声画元素构成的简单完成体了。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情况看,9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在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伴随社会的发展,受众认识水平的提高,纪录片领域出现许多新的探索和尝试。其中的人文性和平实化,就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电视纪录片的人文性,主要是对人的主体性及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生活中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生存状态都是向上的,邪恶是从善良演变或蜕化而来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所要纪录的是一个与贫穷与痛苦与疾病抗争的群体,纪录这个群体的一段与灾难、洪荒、野蛮、凶残、邪恶较量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真善美的纪录。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电视节目市场上,纪录片似乎是曲高和寡甚至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代名词.当生产者们像呵护婴儿般捧着浸透自己心血的作品走向市场时,往往会被收视率当头浇上一盆冷水.于是,一些人就此坚信电视纪录片是小众化传播的节目形态,只能局限在某个小圈子内自娱自乐.但是,假如这些人有幸看到了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拍摄的巨型财经电视纪录片<激荡·1978-2008>,也许不但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而且会认为该片在纪录片特别是财经类电视纪录片创作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9.
电视纪录片的界定和创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视纪录片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电视机构都十分重视的节目形式。但是,在我国电视界,“纪录片”的概念一度被人遗忘了。在电视里就由“专题节目”来代替,渐渐地“专题节目”又演变为“专题片”了,即便是仍旧用“片”字,前边缀上“专题”,似乎也就成为电视“自己”的东西了。其实,从大众传播媒体的兼容规律来讲,电视这个后来者从原有媒体继承、吸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