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文贵 《教育》2006,(12):44-45
司马迁的历史叙事,除了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还原历史,再现历史。为达到这一目的,司马迁不仅赋予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以鲜活的生命,而且还努力打通“往事”与“来者”之间的历史隧道,刻意营造历史现场感,从而把人们带进特定的历史时空,让人们直观、感性地触摸历史、体验历史。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古代历史,并赋予了历史哲学的理论体系。司马迁自己称之为"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本文以司马迁如何"厥协"与"整齐"历史文献,构建中国古代史为主题,提出司马迁编写历史著作的基本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详变略渐、熔铸改写。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司马迁历史方法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4.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实现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而情感目标渗透于历史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能力升华。它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学生精神陶冶与人格养成及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营造情感化的历史课堂氛围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得益于历史教育,又对历史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司马迁及其《史记》对历史教育的贡献表现在:1.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治国提供良方;2.《史记》的内容为历史教育提供了好教材;3.进步的历史观奠定了历史教育指导思想的基础;4.创新通史体例,确立了中国古代历史教科书的范本;5.多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引起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思想和他的名著《史记》,打上了深深的西部时代烙印:从天人关系追寻西部崛起的原因,提出了中国山川,"首在陇蜀"的观点;从文明生成的地域关系,探寻西部一统天下的原因,提出了中华文明起源于西部的观点;从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探寻秦汉文明活力四射的原因,提出了"西极远蛮,引领内向,欲观中国"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历史哲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历史哲学的逻辑线索及其具体内涵,可以分析出三个相关部分:即渊源、立场和逻辑结构。家族传统和先秦诸子精神是司马迁历史哲学的两大渊源;《春秋》公羊学是司马迁的理论立场,它们提供了司马迁理论沉思的基本策略和价值取向;司马迁以文明起源论的探寻开始,有效地实现了从天人之际到古今之变的命题转换,最终提出文明目的论并揭示人类史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历史是非观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统摄儒、法诸家思想,与时俱进,从而形成的新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谈自己写小说的经验时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子”(达.芬奇《笔记》),“眼睛是这样敏感的器官.根据它,你们就有可能臆度出你们这位谈话人的感情”(阿·托尔斯泰《论文学》)。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线教学成为新的教学方式.但在线教学效果遭遇质疑与在线教学的现场感缺失有着线性关联,而在线教学的现场感缺失是由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线教学现场感的营造可以通过还原真实的现场教学环境、仿照真实的现场教学过程、反馈真实的在线学习效果来实现.营造良好的在线教学现场感,有助于提升线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秦汉之际的楚汉相争、西汉盛世的汉匈大决战,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古代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长平之战是在秦汉大一统政治取代夏、商、周三代分封建藩列国并立的政治这一历史变局拐点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楚汉相争本质是改朝换代历史变局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汉匈大决战是影响世界格局的文明冲突,即亚洲大陆板块南方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对决的大战役。文章探讨三大战役为何发生,司马迁怎样写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历史经验教训有何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以坚不可摧的生命力量完成了光耀千古的《史记》的撰述,换取了死而不朽的价值。18集电视剧《司马迁》,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进行艺术处理和人物塑造,异常充分地揭示了司马迁伟大的悲剧人物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迁》剧的不足在于:一是坚持历史真实创作原则的缺陷;二是理解和处理司马迁与汉武帝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三是杜周的戏多,李陵的戏少,写李陵才能有助于司马迁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抓住现场感     
杨辉 《语文学习》2023,(7):24-25
<正>师:演讲活动是演讲者和听众之间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如果想很好地达到宣传、教育等演讲目的,演讲者得关注在场听众的情况。因此,演讲稿一般都具有现场感。大家看《最后一次讲演》哪些地方特别能体现出现场感?生:括号里备注的现场反应最有现场感。师:能不能请你给文中的现场反应归归类?生: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闻先生的现场反应,如“闻先生声音激动了”“厉声”“捶击桌子”等,一类是听众的现场反应,如“鼓掌”“热烈的鼓掌”“听众表示接受”“长时间热烈的鼓掌”等。  相似文献   

14.
吕宁 《华章》2012,(35)
司马迁的历史观是循环论与变化发展观的二元统一.在司马迁看来,历史发展的外在形态是循环的,而每一个循环阶段又是变化发展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是受《周易》、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以及董仲舒的三统循环论综合影响的结果.五德终始说与三统循环论作为汉王朝为自身立法的理论依据,已成为汉人的思维模式,司马迁借用了这两种思想的现成模式构建了自己的循环理论.《周易》给司马迁提供了通变思想,“变”的眼光成了司马迁解读历史的武器.司马迁着重关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并试图通过对“变”的过程、“变”条件以及各种“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考察来达到“通古今之变”的目的,于是又形成了其历史循环论大框架下的变化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写《史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卓具史识的评价。他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之一是“寓论于史”,即“寓论断于叙事”。主要是:(1)通过描写人物的某些细节来对人物进行评价;(2)通过人物的语言对另一人物加以评价;(3)以历史叙述表达作者的论断;(4)从两相对照中见出历史人物的优劣;(5)以人物自身的亮相表达作者的褒贬。方法之二是注意历史人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主要是:(1)能正确分析历史人物所起的历史作用和消极影响;(2)注意分析历史人物成败的主客观条件;(3)分析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论司马迁和波利比乌的历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和波利比乌历史思想中最重要的 ,而且能作出相对应比较研究的内容 ,主要在对天人关系和历史进程的认识两大方面。司马迁和波利比乌对天人之间的关系 ,都表述了深刻的见解 ,以为天是源于人们为谋求自身利益的行动和欲望之中 ,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高居于人的意志之上而必然出现的历史趋势。司马迁叙史 ,注意从变化中考察历史的进程。他把中华民族 2 0 0 0余年的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 ,从历史人物的活动、联系及其变化中显示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 ,以及下一历史阶段形成的原因 ,揭示了历史纵向发展之“通” (连续性 )和“变” (各历史阶段不同特点 )与横向空间历史人物活动之间的关系。波利比乌则以公元前 2 2 0年为界划分地中海世界的历史为两个阶段 ,从广阔的横向空间展示前 2 2 0年以后地中海诸国历史人物的活动。但他割裂了两个历史阶段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 ,而且又以罗马必定征服地中海世界这一基点来推定横向空间全部历史内容的联系 ,表现出从静止不变的基点认识历史进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初中历史课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想学、乐学.  相似文献   

18.
怎样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堂气氛(或者说班风)是指班上各种心理的和社会的气氛,如拘谨的程度、灵活性、结构、焦虑、教师的控制、主动性以及激励作用等。课堂气氛的形成是教师长期进行课堂管理的结果。班风好与不好取决于教师的领导方法和管理艺术。就像园丁懂得培育和管理的方法,加上责任心,就会培育成一个优美的园林。和谐的课堂气氛表现在风气正、学风浓,学生主动性强,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本文基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入手,探索如何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屈原研究超越了一般的史学范畴,他对屈原的悲剧命运、辞赋创作、历史影响的研究和探索,首先是一种思想感情的认同,是两个伟大人格的历史遇合,因此才能够抓住屈原创作的基本精神,总结中国文学和学术创造的历史经验,提升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状态,提出“发愤著书”的文论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