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徽州古村落色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理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5(2):123-124,130
徽州古村落的色彩表现是特定地域人文历史积淀的产物,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徽州古村落最为人称到的是极具感染力的视觉形象,徽州古村落丰富而纯净的色彩,展现了古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和独特审美,使古老的徽州村落充满了盎然生机,和迷人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2.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相似文献   

3.
美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基因,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发展以注重美、涵映美之特征与人性中追求美、铸造美之意蕴内生契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寓教于乐、于润物无声处取得教育实效的绝佳渠道。当下,视觉文化以势如破竹之势,僭越印刷文化,形塑了以图像、影像和形象为中心的视觉盛况与审美样态。视觉与审美之内在牵系助益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情境创设、审美话语构建、审美表达聆意。以感性、具象为主要特征的视觉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发展造成围困,将其带入美体失陷、美感异态和美源枯竭的漩涡。栖身视觉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复归应从传者、受者和内容等方面入手,让思维理性与审美感性交织互融,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润心作用。  相似文献   

4.
汉代涉及商人的文学作品,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风格。传记散文中有着奇巧美,杂史散文中有着醇正美,诗歌中有着对比美,大赋中有着富丽美。汉代文学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商人的行为风貌。  相似文献   

5.
幼儿美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审美能力。而美的欣赏能力比美的创造能力更重要,一个不会如何欣赏美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创造出美的事物来。幼儿美育教育就是对幼儿教育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而美  相似文献   

6.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  相似文献   

7.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作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8.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作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的两篇《赤壁赋》,是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然而,它属于哪一类型的散文呢?是侧重于写实的、再现客观景物美的散文,还是侧重于抒情的、表现主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的散文呢?如果是前者,那么作者采用的就是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创作方法,因此,当然要以是否艺术地再现了真实的景物美来衡量它的价值,反之,如果作者采用的是浪漫主义为主的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以其优美的语言多视角、多层次、多方位地表现了自然美、人性美、社会美。教师如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奏响审美旋律,便可深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一、让学生感受自然景物美  相似文献   

11.
对于女性而言,身体美学的现实意义无比重大。在消费社会,时尚的女性们,她们美丽的身体正遭受来自他人和自己的无形戕害。她们塑造并经营着身体美学,展示着美丽的风景,而这些风景背后无非是商业的机巧。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媒体对女性身体美学的热望总离不开男性视点。女性身体美学沦落为美丽的商品,沦落为大众媒介的欲望化对象,为他人制造视觉快感。被时尚耳提面命的女性身体,无法伸展原有的自然美丽,而受困于大众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2.
《永昌府文征》诗录部分收录了清代著名诗人赵翼的诗作45首,是赵翼于乾隆33至34年(1768至1769)随军征缅甸时深入滇西边塞所作,诗作反映了滇西独特的自然风貌、艰苦的军旅生活和从军过程中复杂的思想情感。赵翼坚持抒发“真性情”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诗作中表现出真、奇、趣等将点,既拓展了其诗歌题材范围,也拓展了诗歌的审美领域,对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永昌文学研究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情景论是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研究中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课题。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诗学则是其集大成。王夫之真正从诗的艺术本体论,从诗学意象和意境的美学高度来论情景,而摈弃前人从诗的格律、句法、章句等角度来论诗歌创作情景问题的传统陋见,从而把情景论提升到中国古代美学和诗学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夫之深刻分析了情景相生的各种审美机制,使之成为一种系统完备的诗学理论,把情景论推向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诗学情景论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4.
如果一个地方的风景名胜能够给游客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处风景名胜肯定拥有其独特的灵气与神韵。风景名胜的灵气与神韵就是因自然造化或文化赋予,隐含在特定景区、景点或景观中的神秘精神,即能够引致游人顿生崇敬之意或顿人审美愉悦的神奇魔力。造化神奇的风景名胜,固然拥有超凡的灵气与神韵,自然造化不够神奇的风景名胜,同样拥有超凡的灵气与神韵。  相似文献   

15.
岑参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诗中“粗犷”、“刚劲”等风格所反映的“阳刚”与西方美学中的“崇高美”之间是相互补充、互为解释的同构关系。借鉴西方美学理论对岑参边塞诗进行再认识,拓宽了诗歌研究的视野和角度。岑参边塞诗中的景色描写,直观地体现了崇高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舞台艺术专业的风景写生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空间构图、外光色彩规律、景物的繁简取舍的概括、提炼、加工的技能,为日后的绘景等其他舞台设计课打下必要的基础并积累创作素材。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认识舞台艺术空间感的深刻内涵,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的艺术表现能力。为学生舞台艺术审美的提高进行基础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7.
从物我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考察,《文选.赋》"物色"类所录作品与先唐其他物色赋的艺术结构类型大体有以主观意绪结构全篇和以对象的空间布局结构全篇两种。《文选.赋》"物色"类所录作品全为以主观意绪结构全篇,部分先唐物色赋以对象的空间布局来结构全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言,以对象的空间布局结构全篇的物色赋,缺乏激动人心的感情力量,并不是成功的作品;而以主观意绪结构全篇的物色赋,则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文选.赋》"物色"类所录全为以主观意绪结构全篇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萧统不一般的艺术眼光。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作为明清之际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学术而言,既是总结性的批判,同时又闪烁出现代意义的光辉.在其诗学、美学思想之中,对"情"与"景"的论述尤为全面,许多方面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突破了前人的局限,将情景学说推向了新的理论高峰.  相似文献   

19.
从审美的角度看,毛泽东诗词的基本特征是崇高美。它的崇高美表现在:景物描写的崇高美,行动描写的崇高美,人物形象的崇高美,情感的崇高美和理想的崇高美。其中,情感的崇高美和理想的崇高美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上海石库门里弄民居着手,在对它进行“概述”、“近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力图抓住学者和老百姓这两个不同的社会角色对当时东西文化交融的状况所做出的反映,来对当时的一些普遍的文化现象进行阐述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