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程建新  叶俊男 《中国科技纵横》2009,(10):211-211,213
大多数地震的发生都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一定的准备,才不会在灾难发生时手足无措。但是由于它发生的概率较低,加上成本、空间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怎样把抗震减灾自救产品与日常生活用品有效合理的结合,将成为未来灾前产品设计重要的设计要素之一。通过对国内外针对抗震减灾自救产品的研究,并根据地震发生的时间顺序,大致可以把抗震减灾自救产品分为灾前、灾中、灾后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史培军 《学会》2012,(10):22-24
<正>胡锦涛总书记就可持续发展问题做过许多重要论述。但这两段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有效对比国际国内的各种风险,要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表治本坚固,政府社会协同,全面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要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积极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的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台风灾害特点分析及减灾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浙江省台风灾害的特点,并针对浙江省台风灾害的特点提出了减轻台风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准确及时的气象预警信息是防灾减灾的有力保障,完善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对降低灾害损失,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各类预警的发布实况,分析乌审旗气象台2018年1月—9月已发布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提高气象服务防灾减灾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4月25日~29日,在纪念“5.12”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以“5&#183;12汶川大地震及山区岩土工程建设中减灾防灾”为主题的“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抗震减灾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省成都市新华宾馆隆重召开,此次大会并出版了《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文集。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信息的中心,同时也是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的巨大承灾体,一旦遭受灾害影响其损失也是巨大的。在全球化的时代,减灾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项管理技能。本文首先从灾害和城市灾害的概念入手,研究了城市灾害的特征和发生原因,分析了城市灾害的发展趋势及其严重危害,然后对当前我国城市减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进而为改善我国城市减灾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北东—南西向的平行断裂构成,主震发生在其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属单向破裂。余震在3条断裂上皆有发生,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灾害,主要为滚石、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其中,滚石、崩塌、滑坡成为阻断交通的主要灾害。堰塞湖不仅对上游造成淹没,而且对下游形成巨大的洪水威胁。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形成灾害链,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或泥石流。次生灾害沿破裂带及两侧密集分布,并随距破裂带的距离增大而急剧减少。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将持续5—10年,泥石流的活跃期将持续10—20年。文章根据次生灾害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震后次生灾害的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0.
日本防震抗震减灾新思路和新技术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是世界上发生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防震抗震减灾技术发展的先行者。我国一些省区也是地震频发的地区,故日本在防震抗震减灾方面的经验对我国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本文对日本这方面的新进展进行了述评,并建议我国在防震抗震减灾首先要有思路上的创新,防患于未然是最为有效的防震抗震减灾途径,要在防震抗震减灾中积极使用新兴技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减灾能力在灾害系统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不同的减灾能力对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可能很大。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在灾害系统结构和功能体系中应加入减灾能力要素,并提出灾害系统应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减灾能力复合构成。区域灾害系统功能体系由致灾因子风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和减灾能力抵御性复合构成,形成了文章提出的考虑减灾能力的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定在孕灾环境相对稳定情况下,洪涝灾害综合风险与一定强度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和一定强度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呈正相关,与灾害发生区域减灾能力的抵御性呈负相关,给出了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并给出了致灾因子概率指数、灾害损失指数和综合减灾能力指数的具体表达公式。以淮河流域中游安徽段为例进行了实例评价,结果表明该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积累一定时间的减灾能力评价数据基础上,可以对未来某区域的综合风险进行预测,为政府防灾减灾行政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以洪涝灾害为例研究了区域的综合风险,对研究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于1995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是中国科学院从事与减灾问题有关的各单位进行综合研究和协调的联合组织,由中国科学院45个长期从事减灾工作的研究所组成,拥有8位院士,百余名高级减灾专家及上千位科技人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同时作为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学术委员会。  相似文献   

13.
金磊 《科学学研究》1993,11(4):43-47
防灾、减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自然、人文、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本文从中国频繁的灾情(自然的或人为的)及减灾实践入手,认为要提高减灾的实效并尽快造福于人类,不仅应研究灾害基础科学及其酿灾规律性,更应结合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理论,建立中国减灾科技产业。为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灾害科学地位、加快综合减灾及产业化建设的一系列构想。  相似文献   

14.
王治华是我国地质环境遥感领域知名学者,她于1980年起在二滩水电开发前期论证中,在我国首次将航空遥感与卫星技术用于大规模区域性滑坡调查,为二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了库区滑坡数量、分布、规模及对水库建设影响等基础资料。多年来,王治华在地质灾害遥感事业的征程上勤奋耕耘,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当遥感技术逐步成为我国区域滑坡宏观调查不可缺少的先进技术,为山区大型工程建设的环境灾害调查及防灾减灾工作做出重要贡献时,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 为了充分发挥我院在国家减灾工作中的作用,体现我院综合研究的整体实力,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于1995年9月 1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该中心由长期从事减灾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遥感所、地理所、卫星地面站、南京湖泊地理所、成都山地所等30多个研究所联合组成。减灾中心主任由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大气所王昂生研究员担任;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由陶诗言院士担任。减灾中心设在大气物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国家高性能计算与网格系统的抗震减灾应用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通过对“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科学反思与总结,地震系统深刻认识到只有做好抗震防灾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与损失。抗震减灾工作面对的是一系列世界性的尖端科学难题和几近海量的地震观测与应急救援数据,为突破传统救援模式中作业效率低、决策依据严重滞后的缺陷,必须借助高性能计算与网格系统等震害数据处理手段,同时有效解决常规作业模式中的处理速度瓶颈问题,以确保将地震灾害损失降到最小。因此,我们提出将高性能网格计算平台与GNSS、InSAR、高速滑坡模拟等前沿技术相融合的快速防震减灾数据处理平台建设思路,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显著提高各项应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并拓宽中国国家高性能计算与网格系统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7.
初论中国减灾的新世纪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磊  徐兰 《科学学研究》1999,17(1):63-70
人类即将迈入新的千年,但作为研究可持续发展、灾变规律的科学家及管理者必然关注新世纪的中国灾情及变化规律。特别是在新世纪之交关口下的中国国家减灾管理机制问题尤其应关注。因为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减灾十年结束后相应机构会解散,但全球灾害非但未减弱且正以众人担忧的速率不断增长着。无疑,中国应继续在综合减灾的可持续发展上有的作为,1998年大洪水警示我们:中国丝毫不能放松对灾害的警惕及准备。基于此,本文试图探讨几个对21世纪中国减灾战略有启发意义的思路希望能引起研讨,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雷电灾害长期以来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其对人类及财产造成的损失都是巨大的,是人类所面临的破坏等级最高的灾害形式之一。造成雷击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当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如很多地方的居民缺乏对雷电灾害的防范意识,造成了雷击伤害。另外,受到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防雷技术达不到相应的标准,也是形成雷电灾害的重要原因。本文针对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进行浅析,并对防雷减灾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谈论。  相似文献   

19.
雷电灾害是茂名市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做好该市防雷减灾工作是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茂名市实际,探讨了防雷减灾项目建设原则、工作目标、建设内容、主要任务等规划。  相似文献   

20.
洪水、滑坡和泥石流是中国西南山区较为普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特别是滑坡、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生,出现多种灾害相互迭加或同时遭遇的险恶局面,往往酿成惨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1990年,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积极响应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在全国开展各类减灾工作。在该减灾委员会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于1990年向联合国减灾委员会提出了“中国西南山区洪水滑坡泥石流综合减灾示范工程研究”的立项报告。在报告中,我们选择了多种山地灾害较集中、当地原有减灾工作基础较好且有较高积极性、减灾后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