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圳会展人才缺口达到80%”,孙翌伦严肃地说。 近段时间,已有五六位项目投资人找到身为深圳会展业协会秘书长的孙翌伦,让她帮忙推荐合适人选担任展览管理者,但大都失望而归。“根本没有,合适的会展人才太少。”孙说。 在深圳竞相热闹开场的各行业会展背后,人才的缺失却成为会展业的隐痛。会展行业人士纷纷呼吁深圳应加强人才培训与储备,不然许多展览将会淡出深圳。  相似文献   

2.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制造半导体”已成为全球半导体工业最重要的产业模式之一。中国作为这一领域的后起之秀,在过去的5年中,无制造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一支新兴力量,开始影响世界半导体产业的大格局。本文尝试从对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入手,结合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特点,探讨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给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909案例     
"909工程"是指发展微电子产业90年代第九个五年计划.在此之前有一个"9 0 8工程",是指国家发展微电子产业90年代第八个五年计划."909工程"投资100亿,其中在上海浦东兴建了一条8英寸、0.5微米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一条8英寸硅单晶生产线.另外还有7家设计公司,它们分别是:深圳国微电子有限公司、熊猫电子集团电子设计公司、北京华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航天科技集成电路设计(深圳)公司、华微电子有限公司(TCL和成都电子科大合作)、上海冶金所微电子设计公司."九五"规划的"909工程"能否完成使命,曾经成为IC设计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深圳的高新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支柱,但对于人才的录取和使用上依然存在的许多误区,借鉴国外先进国家人才结构和注重能力素质的人才观,提出了选择人才需要重视其实力能力,心理素质和工作意愿的全方位人才招聘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5.
设计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准之一。设计人才不是过多,而是设计教育不合理,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教育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不一致。设计教育的改革重在观念的转变,要拓宽设计业的道路,为设计插上创业的翅膀。在21世纪设计将成为最热门的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6.
冯春喜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1S):174-174,241
设计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准之一。设计人才不是过多,而是设计教育不合理,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教育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不一致。设计教育的改革重在观念的转变,要拓宽设计业的道路,为设计插上创业的翅膀。在21世纪设计将成为最热门的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7.
胡萍 《中国科技信息》2006,(10):296-298
尽管是中国第七个被批准的IC设计产业基地,深圳IC设计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还是逐步显露锋芒,产值连续3年居各大城市排名首位。据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统计:2004年度,整个深圳市的IC设计产值近25亿元,约占中国IC设计业总产值的25%。目前,深圳共有IC设计企业130家左右,从业人员5,000多人,其中专业IC设计人员超过3,000人。  相似文献   

8.
《世界发明》2007,(3):33-33
带着银子来到深圳找寻设计方案的人,总能获得自己满意的结果创意产业的突然崛起对于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居民来说,都是个新闻,唯独对于深圳人而言,这其实并不意外。这个原本是个小渔村的新兴城市,其崛起的契机就来自于总设计师的一个伟大创意。于是,这个由创意而起的城市,自始至终,就没有缺乏过创意以及对未来的设计思路。出于这种天然优势,深圳的设计业一向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概况介绍国内工业设计发展和工业设计园区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对比提出广州创建工业设计园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分析了创建广州工业设计园的基础和条件,旨在为政府推动工业设计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信息     
《深圳特区科技》2006,(1):112-113
创新型产业主攻六大方向 通信、软件、生物医药上榜,深圳设“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奖励创新型人才,深圳将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深港合作筹建深港发展研究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贵州缺乏人才吗?不缺!缺的是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在不久前举办的“2004西部人才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力人事学院副院长孙健敏的话引起与会专家、学的共鸣。孙健敏说,目前东西部人才战略的差距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物质并不是人才去留的决定性因素。从硬件条件上讲,80年代初的北京、上海要比深圳好得多,但当时数不清的各方面人才纷纷南下,深圳靠的就是机制,深圳靠灵活的用人制度和对机遇的预期吸引了人才。  相似文献   

12.
廉锋 《世界发明》2009,(2):64-65
谢勇还记得自己刚上大学时,工业设计是个冷门专业,而自己对所学也是一知半解。转眼十数载已过,如今的谢勇信心十足、踌躇满志,笑言“投身设计业,正赶上了好时候。”这位国内创意设计业的领军人物,正引领着“易造工业设计”开疆拓土,梦想着有一天“中国设计”能够真正成为所有人的追捧。  相似文献   

13.
梁旭方  包敏辰 《科教文汇》2013,(13):83-83,85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环境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应据此作出适当调整和改进,与时俱进,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本文从创新思维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引入、学习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教学中现存的不足,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希望为设计专业教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环境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应据此作出适当调整和改进,与时俱进,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本文从创新思维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引入、学习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教学中现存的不足,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希望为设计专业教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5.
程晔 《金秋科苑》2010,(20):94-94,91
苏州的发展规模很大,但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品牌较少,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比重不适应;但拿来的多,自主核心技术不多。苏州外来人员多,但高层次人才少。苏州在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等方面与上海、深圳等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苏州要转型升级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目标和完成"三城三区"目标就必须更加注重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努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更加注重处理好推进发展与人才支撑的关系,积极构建高层次人才首选城市。苏州要成为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重中之重是要在集聚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突破,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工作、生活、成长的良好环境,成为苏州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不竭动力。培训一大批懂经济又懂技术的复合型的高级人才,已成为摆在苏州"三城三区"建设面前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人才资源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的基石,科学发展现是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然而,在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存在只注重人才的数量,忽视对人才的内在质量建设.提出人才队伍的建设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正确处理人才建设同单位建设、人才使用与人才培养、人才流动与人才流失、人才的当前使用与长期建设等关系,力求我国成为人才大国的人才强国.  相似文献   

17.
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人才,特别是核心人才成为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要素,如何留住现有人才是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要想使企业在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让员工在企业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下建立薪酬体系、晋升制度才能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 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灰领”成为越来越被关注的群体,对于“灰领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为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正在不断兴起壮大的高职院校成为了“灰领人才”的摇篮,高职教育正冲破重重阻力,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大批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同时期待着更多的瞩目与关爱。  相似文献   

19.
迈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快,中国进入一个全民设计意识不断提高阶段.商品的创新成为企业的生存的核心,企业不仅面临国内竞争,还要积极、主动地加入国际竞争的行列之中.往日工业产品的模仿、抄袭,已使中国的商品在国际竞争面前举步为艰.设计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目前任务的重中之重.怎样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并使之成为企业的坚强后盾,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长盛不衰,是我们当今的设计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科技人才作为科技资源的基础,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如何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加全面、科学地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水平,本文收集了2012年至2016年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及苏州六个城市的宏观经济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人才吸引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包含有人才流动吸引力、人才发展吸引力2个一级指标,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12个二级指标,以及GDP总量、人均GDP、GDP增长率等46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人才吸引力指标体系及相关的评价模型,并且重点结合深圳市人才吸引工作的相关措施,对该市的人才吸引力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价。同时,针对深圳市的具体情况,本文将其与广州、杭州等同类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比较,提出了提升该市人才吸引力水平的相关措施,并综合给出了其他城市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