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通讯<中国卫星定轨人>(原载<陕西日报>2001年5月23日一版)发表后反响强烈.读者纷纷写信、打电话给报社,说通讯中的人物形象可触可感,擎起了理想和信念的火炬.不少地方和单位号召干部群众学习李济生.新闻界同行评价,通讯篇幅短、容量大、开掘深,写出了典型的精神和灵魂.继获得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后,通讯又摘取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桂冠.  相似文献   

2.
1993年,我担任副主编的<上海文史>发表了谈瀛先生的<郁达夫家信沉浮>一文.4月8日傍晚,我带着那期<上海文史>拜访王映霞,她虽说此前并没有看过谈文,不过,旧事重提,不禁勾起了她对遗失和追索郁达夫家信历史的回忆.  相似文献   

3.
林文月先生好像开始在写<饮膳札记>了,前天读到她的<清炒虾仁外一章>,十分亲切.她说:"多年前,台中火车站前的浙江馆子‘沁园春’,有一道无人比拟的‘清炒虾仁’,最是美味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4.
周晴 《编辑学刊》2002,(4):65-66
和郑春华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那时,我刚刚进少儿社,在<巨人>杂志工作,记得那时<巨人>上,将发表她的一篇低幼文学作品<贝加的樱桃班>.那年我23岁,才出大学校门,而春华已经小有名气了.我是拿着稿子去请她修改的,以我当时一个大学生的眼光,提出了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让她改一下.我至今记得,那细节中,她写手指受伤的贝加将手指跷得老高老高!而我认为,生活中男孩子应该不会这么夸张!  相似文献   

5.
在<方志敏文集>里,我们看到方志敏的早期作品<呕血>、<我的心>、<同情心>以及白话小说<谋事>分别发表在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上面.其实在<觉悟>副刊上还发表了一首方志敏的散文诗<哭声>,这首诗比上述作品发表的还早.  相似文献   

6.
时评的演进和发展 时评这一新闻评论品种,自上个世纪初由<时报>开创而横空出世.如刊载于<万国公报>的文章<中西时势论>、<强国利民略论>,<时事报>、<清议报>上发表的<变法通义>、<少年中国说>等,均属于时评范畴.这些时评多为政论文章,题目往往带有"论"或"说",视野宽广,格局宏大,关注国计国策,论述旁征博引,理据充分.类似的政论式时评体例,在中国报业史上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①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新闻界有这么一位学者,始终辛勤耕耘在实用新闻学研究的园地上,先后出版了<新闻发现论>、<新闻记者论>、<新闻编辑论>、<新闻典型论>、<论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战>等实用新闻学专著,并且发表了100多篇新闻论文和新闻工作评论,在新闻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他就是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我国唯一的军事新闻学术核心期刊<军事记者>杂志的主编朱金平.  相似文献   

8.
苏珊·桑塔格是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之一.她兴趣广泛,涉猎文学、美学、政治等多个领域.她的儿子戴维-里埃夫曾评论她道:"这是一个好奇心永不满足,对世界的兴趣永无穷尽的女人."桑塔格生前发表过多部小说和评论集,与摄影相关的著作包括1976年出版的摄影论文集<论摄影>和2003年她生前最后一部著作<(关于他人的痛苦>,关于战争摄影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后一部著作中.  相似文献   

9.
《出版经济》2006,(2):44
京剧<谢瑶环>遭到错误批判 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谢瑶环〉是一株大毒草>的署名文章,批判此剧的"反动性质"和"田汉借戏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目的".全国随之展开了对<谢瑶环>的批判.<谢瑶环>被说成是根本违背历史真实,作者是借戏言志、指桑骂槐,诬蔑社会主义现实,煽动劳动人民起来造共产党的反,起来推翻无产阶级专政等等.京剧<谢瑶环>是田汉1961年根据陕西地方戏剧<女巡按>改编的,田汉的改编把武则天写成一贯与贵族斗争的女皇帝.<谢瑶环>上演后曾被赞为"令人难忘的好戏".  相似文献   

10.
<窗边的小豆豆>1981年出版后,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销量达9387万册,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该书已被译成了33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英文版在美国出版时,<纽约时报>发表了两个整版的书评文章,这一"殊荣"不仅在她之前没有人获得过,在此之后也再无第二人.  相似文献   

11.
2001年,为回应陈尔泰同志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先后发表的两篇批评拙著<中国现代广播简史>的文章,笔者在<学刊>上发表了<中国现代广播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兼答陈尔泰同志>(以下简称<若干问题>)一文.文末最后说:"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我祝愿陈尔泰同志写出更多的像<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这类的文章,为繁荣和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史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2009年2月4日出版的<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的文章,其中谈到"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句话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上海人提出强烈抗议.在社会舆论压力之下,<新民晚报>社区版编辑部被迫发表道欺声明:"特向读者致以真诚的歉意",文章编辑被停职.(<成都商报>2009年2月7日)  相似文献   

13.
去年12月8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合适吗?>的"新闻观察".报道中写道:"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疑问.'赵振宇是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新闻学研究>的课堂上说这番话的.据其透露,该校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报刊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4.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就提出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美国学者赖特在其1959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将"三功能说"进一步扩展,提出了传播的另一重要的功能--提供娱乐.大众传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等.  相似文献   

15.
典型事例 2005年9月15日,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学生陈易的<卖掉自己救妈妈>的帖子出现在中国最大的网络论坛天涯社区网上.陈易在帖子中说:父亲早年去世,而母亲也在去年因肝硬化病倒,在第一次肝移植手术后需进行第二次肝移植,而高额的手术费母女俩已经无法承担.她说只要能够救活母亲愿意卖掉自己.这篇帖子发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出于同情为之捐款.但是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共图书馆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范并思老师在<图书馆>杂志发表<论加强公共图书馆问题研究>[1]一文,再次吹响了研究公共图书馆问题的集结号.以此为基础,本文以整体评述、文献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典型事例引证等方法对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问题研究的进展、应用实践、研究的特点以及研究的方向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7.
提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滨同志,就很容易让人想由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中那个快人快语、待人热情、办事干脆利落的街道主任.李滨早年投身革命,在她这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先后出演<龙须沟>、<茶馆>、<关汉卿>、<青春之歌>、<骆驼祥子>等多部精品话剧.1981年参与话剧<北方>编剧并获得全国编剧奖,离休后步入影视界,出演了<甲方乙方>、<卡拉是条狗>、<西洋镜>、<我的父亲母亲>、<编辑部的故事>、<心理诊所>等多部电影、电视剧,李滨通过她那朴实细腻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众多为人熟知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敬重.  相似文献   

18.
按说,经过这几场大风大浪之后,<三上桃峰>事件就该尘埃落定了.但是,随着<三上桃峰>的准备平反和正式平反,关于<三上桃峰>编剧的署名问题,却掀起了许多波澜. 1989年,杨孟衡在该年度的大型文学刊物<黄河>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纪实文章,题目为<桃源风云--<三上桃峰>事件纪实录>.文章中说:1978年8月,<人民戏剧>编辑部把平反的消息通知贾克和杨孟衡,并约他们写文章批判"四人帮"的罪行.  相似文献   

19.
1998年5月22日至29日,台湾103岁的苏雪林老人坐着轮椅乘飞机返回了阔别整整半个世纪的祖国大陆,并回到了离开长达七十三年之久的安徽故园.苏雪林的大陆之行,<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多家媒体都作了报道.但在回台湾前,她却久久不愿登机,她说她要访问浙江兰溪.  相似文献   

20.
学者论及国内新闻专业主义的代表时, <南方周末>与<财经>是必定会提及的.然而<南方周末>堕落说言犹在耳,最近其刊登的<自杀女研究生杨元元:她的路为何越走越窄>再惹争议, <南方周末>是否专业的议题再度被提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