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手机阅读需求、手机读物寻求和手机阅读利用行为等方面对胶东地区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总结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现状与特征,提出手机阅读服务机构应针对大学生用户的需求与行为特征提供手机阅读服务。  相似文献   

2.
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手机阅读需求、手机读物寻求和手机阅读利用行为等方面对胶东地区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总结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现状与特征,提出手机阅读服务机构应针对大学生用户的需求与行为特征提供手机阅读服务。  相似文献   

3.
论文通过对1994份有效调查问卷的分析,探讨了山西省高校在读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手机阅读行为特征和手机阅读感知特征,结果表明:①山西省高校在读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总体上值得肯定,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是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兴趣爱好动机未占据绝对优势,手机阅读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强大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②大学生手机阅读途径较为多元化、均等化,并可能受到网络是否便捷和是否需要付费等因素的影响;阅读时长和时间选择表明,手机阅读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学生手机阅读地点选择呈多样化和随机特征.③手机阅读评价(主要针对阅读内容)和收费感知分析表明,手机阅读的信息可信度、内容质量、阅读价值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且手机阅读收费的认同度很低,绝大多数不愿意接受手机阅读收费.总之,山西省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特征与其他省份调查的大学生手机阅读特征表现出诸多一致性和相似性,高校图书馆要顺应手机阅读这一普遍性趋势,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和指导大学生手机阅读.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大学生手机移动阅读行为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从手机移动阅读年限、阅读频率、阅读目的、阅读时间、读物类型、阅读方式与付费阅读等方面揭示了浙江省大学生手机移动阅读行为现状。同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证实性别、年级、学科和地区对大学生手机移动阅读行为现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4G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手机媒体以APP、电子书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并被广泛应用于传媒领域,手机阅读则是其重要应用之一.本文以新疆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基于手机阅读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对其阅读内容的倾向分析,对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良性发展提出思考与建议,从而促使大学生正确对待与利用手机阅读.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阅读行为内在联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阅读行为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表现的综合行为.大学生的认知、复习、解压、兴趣、动机等类型的信息意识影响着他们的阅读行为.大学生确定读物、鉴别信息、整合与创造、面对不同信息源的信息能力反映了他们的阅读行为.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支配着他们的阅读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以大学生网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行为的使用动机与使用满足度问题。研究发现,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行为有五种动机:使用便捷、友好互动、阅读体验、知识娱乐以及个性呈现,且使用动机具有普遍互通性,无人口统计学(如性别、专业背景)层面的差异;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满足度呈中等偏上水平,产品仍有广阔提升空间,使用满足度亦有普遍互通性;"阅读体验"与"知识娱乐"动机对使用满足度产生较大影响,其他三个动机变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阅读方式、阅读认知程度、阅读APP、阅读时间、购买意愿等角度了解大学生手机阅读状况,对手机阅读满意度进行比较,探讨其中发现的问题,同时针对手机阅读渐成大学生主要阅读方式之一,学生阅读的娱乐化倾向明显等阅读习惯的变迁,从国家、内容供应商、出版社、学校四个层面提出了阅读引导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阅读更倾向于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手机阅读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新疆大学生手机阅读呈现出普遍性的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从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时长、阅读使用频率、阅读内容等角度,采用问卷调查等调研方式,以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了手机阅读的现状及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上海地区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在线问卷方法,从使用年限、使用频率、使用时长、阅读场所、阅读方式、付费方式、读物类型和依赖程度等8个方面初步揭示上海地区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使用行为状况。同时,进一步考察性别、年级、学科和使用手机类型这4个控制变量对用户使用行为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