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代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想——马建忠的富民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忠(1845——1900年),字叔眉,江苏丹徒人。少年时代,他目睹了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决心钻研西学,探求中国之所以贫弱,西方之所以富强的原因。1876年李鸿章派他到欧洲学习,使他进一步了解到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更加了解西方社会。1880年回国后,即在李鸿章手下办洋务,并先后担任过轮船招商局会办和上海机器制布局总办等职,所提主张多为李鸿章称赏采行。他不仅实际参与了资本主  相似文献   

2.
关于严复,人教版教材中有过这样一段文字:"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过程中,他是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教材为何将严复的地位放到这样高,并且是"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呢? 严复生于1853年,少年时代在私塾受教,1866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学习英语和驾驶技术,初步接触到西方一些自然科学.1877年他被保送到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和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学习,开始深入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落后的问题.这期间,他阅读了亚当·斯密、边沁、孟德斯鸠、卢梭和达尔文等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大量理论著作.在当时的中国,就严复的西学造诣和对西方社会制度的了解程度而言,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3.
庄林川 《华章》2007,(11):270-271
"东方学"作为西方观察"他者"的一种视域,一种认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者"在西方世界中的想象.在当下世界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西方话语笼罩下,"他者"怎样在这一个体系中获得更好的位置,或者摆脱这一"阴云"的笼罩,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试图对中日两国对"他者"身份所采取的不同的应对策略做一个历史性的梳理,以便我们在西方主宰的世界体系中能够更加灵活的维护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近二十年.学术界对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及其著作《历史研究》兴趣不减。汤因比的文明的比较研究方法在西方深受批判.其所具有的历史哲学思想也备受攻击并遭抛弃。他对于中国文明的认识.虽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也非常有局限。理论上.他反对“西方中心论”.但这种观念在其菱中到处充斥。中西方研究者对于他的认识显示出巨大差别.如何挖掘其著作中富于意义的思想运用于我们自己的研究和文明建设,还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以《在中国屏风上》一书中在华西方神职人员形象为切入点,探讨毛姆描述的在华西方神职人员形象的性格特点,揭示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冲突下,在华西方神职人员意识形态当中,既有对"他者"开放的人文关怀,更有"自我"狭隘的优越感和在"他者"异域环境下的恐惧、孤独、焦虑等复杂情感,是西方自我的另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墨菲穿越世界的东西两端,把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西方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融合在一起,将设计重点从西方式的殖民地风格转向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结合。他在中国永恒地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尽管在自己的祖国他几乎被忘记。  相似文献   

7.
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有着丰富的意蕴。在小说《黑暗的心》中,康拉德塑造了鲜明各异的身体形象。这些身体与西方殖民事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在描写被西方殖民者丑化、规训的他者身体,还是西方殖民者自身在困境面前不堪一击的身体,康拉德都用他冰冷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人性中灰暗惨淡的一面。通过身体书写,他不仅仅只是控诉西方殖民主义惨无人道的种种罪行,更是在反思拷问现代文明对人性潜移默化的摧残。  相似文献   

8.
雅库宾斯基是俄罗斯对话理论的开创者,他的对话理论研究比现在活跃在西方语言学界的会话分析早了近50年,遗憾的是他的理论始终未能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对他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和评述,将有助于揭示他对俄罗斯对话理论乃至西方会话分析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西方的"中国形象"从古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形象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接受。林语堂以其丰富的西方学习、生活经历对西方文化当然也包括西方的"中国形象"非常熟悉。他知道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也知道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因此,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吸纳和利用。从小说《朱门》可以看出林语堂是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西方的"孔教乌托邦"形象加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10.
高凤翔  孙雅静 《海外英语》2011,(8):293-294,298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该文本着辩证思考的态度,对安德烈·勒菲弗尔的《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一文进行了细致的推敲。勒菲弗尔在文中强调了文化研究对翻译研究的作用,他以中西方宗教经典的翻译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中西方翻译传统从口授起源却最终分道扬镳的原因;此外,他指出中西方在翻译实践中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他认为在《圣经》和佛经翻译活动中,上帝与佛祖的角色对译者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不同,故而翻译实践的产物以忠实或自由的风格而对立。再者,在《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一文中,勒菲弗尔还强调了偶然性的作用。针对这些方面,该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文中观点的局限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刘夺 《八小时以外》2012,(11):38-43
他设计的"龙袍"礼服让范冰冰从一个美女明星变成了"范爷",跻身2010年全球最佳着装;他是中国云锦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者之一,主办方负责人亲自发来信息感谢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在东方与西方的艺术领域中融会贯通。他是劳伦斯.许。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学西渐历程中,陈季同最先向西方社会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他的思想在西方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陈季同的贡献是显著的.陈季同对中西文化交流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最早用翻译的手段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了中国文化,他一生主要以法文写作,在其旅法期间,出版了不少介绍中国文化的法文著作,影响深远,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海上花列传》的作者韩邦庆是清末明初的落寞文人,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中西方文化相互涤荡、较量的背景下,他的内心是矛盾徬徨的。他批判传统试图颠覆传统,同时又无时无刻受着传统的约束,有时甚至是有意识地维护传统;他崇尚西方文化,希望学习西方文化以求富国强民,同时又处处以文化大国形象自居,排斥西方文明。  相似文献   

14.
<正> 一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开卷就提出:“为什么在西方文明中,而且只有在西方文明中,出现了一个其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现象?”而这个问题也正如他回答的那样,西方近现代文明中最重要的力量——资本主义——只可能产生于西方,并且还是在一种看起来似乎与经济无关的宗教精神的诱导和  相似文献   

15.
正在1975年出版的自传《八十自叙》中,林语堂,这位闻名中外的耄耋老人曾用"一团矛盾"来概括自己。"他把自己描写成为一个异教徒,其实他在内心却是个基督徒。现在他是专心致力于文学,可是他总以为大学一年级时不读科学是一项错误。他之爱中国和中国人,其坦白真实,甚于所有的其他中国人。他很爱慕西方,但是鄙视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家。他一度自称为‘现实理想主义家’。又称自己是‘热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不仅作为一名诗人被西方文化所接受,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具有的人格特征、他身上被后世所赋予的神话传说和他的诗歌创作一起构成了西方文化所接受的李白形象。而在西方文学中,这一形象经过文学家们的想象和加工,更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本文重点分析了约翰·斯科特等18世纪至20世纪的西方诗人,以及盖伊·加夫利尔·凯等20世纪西方小说家笔下的李白形象。李白时而是个中国的好官,时而是个放荡形骸的艺术家,时而又是位东方的智慧哲人。在李白形象的变迁中,我们能看到的是文学想象的魅力和文化利用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利玛窦具有很丰富的数学知识背景,他以他的数学才能和语言天赋,在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中国近、现代数学的萌芽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利玛窦在肇庆既传播了欧氏几何,也传播了“非欧几何”.他所传播的“西方现代数学”及其所获得的效应,确立了他以数学来赢取中国民心的学术传教思想,为他后来在中国系统地传播“西方现代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合译了许多西方数学名著,不仅引入了新的数学体系,而且引入了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包括几何公理化思想),使中国传统数学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开创了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的纪元,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数学与数学教育的萌芽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名利场》是萨克雷的代表作,也是1 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两位女性爱米莉亚·赛德立和瑞蓓卡·夏普的命运,折射出从摄政王时期至维多利亚前期英国上流社会生活、思想、风貌的宏伟全景,揭示出英国社会"名利场"的实质。而小说中表现出的殖民意识也格外引人注目,他者在小说中若隐若现。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常见的术语。在后殖民理论中,西方人往往被称为主体性的"自我","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人则是"他者"。他者的概念实质反映了西方人那种欧洲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的意识形态。后殖民  相似文献   

19.
赵杰 《华章》2007,(10):46-46
霍布豪斯作为英国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于1911年写了《自由主义》一书,阐述了他关于自由主义的见解,颇具代表性.其中表述了霍布豪斯对于自由主义的一些新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到他适应时代的需求对自由主义进行了一定的修正,被西方誉为新自由主义理论家,成为了西方"福利国家"理论的先驱.本文试图简单分析他在《自由主义》一书中对于平等思想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0.
《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是以他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而创作出来的。虽然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他的实际创作又并非全盘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想,而是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继承并发扬了东方传统文化。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正是在汲取西方文学并将其溶化在日本古典的传统与形式中诞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