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是国家兴旺的根本,是国家富强的根基。从事教育的人员理应成为道德的楷模,然而教育系统的腐败案件层出不穷。教育腐败不是某一国所独有的,已经成为国际突出的问题。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召开了"教育中的透明度、问责制与反腐措施"研讨会,使国际上广泛开展对教育系统反腐的研究。2007年,这一组织公布了报告《学校腐败:出路在何方》,为国际教育反腐提供参考。对于教育系统的腐败问题,国内学者也多有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道德成因和德性教育的角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吴建英 《江苏教育》2014,(11):63-64
从我国对人才的传统价值取向来说,“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逻辑原点,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孜孜以求的培育目标。以教育史来看,不论是汉代的举孝廉,还是隋唐的开科取士,都将之奉为圭臬。建国后,“德育”也一直排在智育、体育、美育之前,而成为众育之首。可以说,教育在履行其培养和健全人的心智时,将“德”看做是工作的起点和终点,一直都没有变过。  相似文献   

3.
<正>从我国对人才的传统价值取向来说,"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逻辑原点,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孜孜以求的培育目标。以教育史来看,不论是汉代的举孝廉,还是隋唐的开科取士,都将之奉为圭臬。建国后,"德育"也一直排在智育、体育、美育之前,而成为众育之首。可以说,教育在履行其培养和健全人的心智时,将"德"看做是工作的起点和终点,一直都没有变过。"德性"取自于"德",也可称之为"德"的衍生,其"性"字强调人之本性、率性和天性。所以,当我们听到"德性"一词时,往往更具有个体感和现场感,教育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人的终极关切,康德的德性理论与教育理论有着密切联系。康德的教育理论其实是一种德性教育理论,可以看成是康德的德性理论在教育领域内的实践运用。康德德性理论的宗旨在于:个人幸福观应转向个人德性观,意志自律成为唯一的实践法则,人是目的而决非手段。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则表现为:发挥德性的内在教育价值,基于自律的道德教育,人是...  相似文献   

5.
在德性伦理学强势复兴的背景下,研习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教育论是必要的。亚里士多德将伦理德性视为一种合乎中道的稳固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反复从事德性实践;用好的音乐熏陶情感;用悲剧陶冶恐惧与怜悯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张鹏 《教育评论》2014,(3):93-95
人生观教育与德性涵养具有同一性,即德性涵养的过程也是人生观教育的过程。德性涵养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人生理想的实现,有利于人生目的的实现,有利于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和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感。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师的教育幸福,教师在教育幸福中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8.
德性进步与教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进步与教育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过程,社会需要德育,人类追求德性进步,德育需要社会化现代化,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国当前德育社会化、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德性进步与教育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过程 ,社会需要德育 ,人类追求德性进步 ,德育需要社会化、现代化 ,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国当前德育社会化、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源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与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育幸福,教育幸福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第欧根尼既延续了犬儒派的自然法的生存信念,又开发了自己独特的身体训练和德性训练的方案,着意于"世界公民"的培育。第欧根尼的哲学源于苏格拉底,属于"小苏格拉底学派"。他所开发的自然教育传统明显不同于以柏拉图哲学为代表的苏格拉底学派,又明显不同于以阿里斯底波为代表的小苏格拉底学派。第欧根尼与阿里斯底波维护了自然法和自由意志的古典哲学精神。就此而言,真正传承苏格拉底哲学的也许并非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而是第欧根尼和阿里斯底波。  相似文献   

14.
个人自主性与公民的德性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一个社会中,任何对于人的自由包括道德自由的限制,都将减少人们对道德价值的真正认识,降低人们对于道德追求的热忱,减少人们通过实践而形成道德经验的可能性,从而亦会降低社会的精神文明。自由赋于文明一种无穷的创造力,即来自人的精神的创造力,它保证了每个人充分利用文明所贮有的知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才能,去尝试生活实践中的可能性,去创造新的机会与目标,自由所带来的这种创新既使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又使文明不断进化。当个人自由地表现才能并实现尽可能多的目标,进行多样化的探新与尝试,进步才有可能产生。可以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内容长期以来就在“文”与“道”、“工具”与“思想”的争议中左右摇摆,忽而偏向语文知识与能力,忽而偏向思想道德教育。只不过是在每个阶段的“思想”教育内容有不同的内涵而已。古代语文教育阶段体现为对“礼”与“道”的重视;现代语文教育重视民族感情的培养;当代语文教育重视价值观的教育。我们把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的教育统称为“德性”教育。  相似文献   

16.
雷锋离开我们已经半个世纪了,但他的精神始终在激励着我们的社会,镌刻在人民心中,成为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都没有改变雷锋精神所代表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从德性伦理的视角来看待雷锋精神,对于个人品德建设,对于榜样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说到底就是要培养人,培养有德性的大写的"人",担当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文学科比别的学科蕴含着更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是学生德性生成的重要源泉。因而,我们有必要将德性教育贯穿于语文教育教学之中,让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同频共振,从而提升生命价值,成就幸福人生。一、从课堂到课外的拓展延伸中提升个性品质德性不是知识,德性也不是能力,不能够像学习知识一般理解掌握,也不能通过教育直接培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内容长期以来就在"文"与"道"、"工具"与"思想"的争议中左右摇摆,忽而偏向语文知识与能力,忽而偏向思想道德教育。只不过是在每个阶段的"思想"教育内容有不同的内涵而已。古代语文教育阶段体现为对"礼"  相似文献   

19.
张鹏 《教育评论》2012,(2):9-11
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文化冲突是我们遭遇的历史现实,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现代性问题"。"现代性问题"的核心是道德危机,道德危机最核心的是人生观的危机。德性的复兴有助于缓解人生观教育危机,德性从潜在到自在的过程是人生观教育的过程,德性的自为就是人生观教育的最终形态。即达到"德性"和"有德性"的辩证统一,成为主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沈慧 《文教资料》2009,(31):130-133
我国教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一味追求利益的导向下,出现了教育道德缺失的现象。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教育实践来实现教育德性,为我国当前教师品质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