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一九六二年《文学评论》(第一期)发表的钱钟书先生的《通感》一文,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近些年来,研究通感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对通感的看法仍然存在着不少分歧。笔者想先摆一摆目前学术界对通感所持的不同观点,然后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论汉语通感的范围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廓清了通感的范围;认为通感只能严格限制在感觉相通的范围内,且表达感官感觉的词只能使用原义不能使用转义,本在确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古今大量语言材料的归纳整理,认为按心理机制分类,通感可分四类:一、由心理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二、由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三、由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四、由对自身生理反应的内省产生的通感,本对四类通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细致,深入而系统地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3.
自六十年代初期钱钟书先生提出“通感”说之后,这一理论虽曾一度遭到冷遇,但进入八十年代之后,通感说终于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与重视。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乃至心理学家都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通感说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论著。笔者想从古代诗文中的通感现象和古代文论中的通感说的角度,谈些个人认识.何谓通感?钱钟书先生阐释道:“寻常眼、耳、鼻三觉亦每通有无而忘彼此,所谓‘感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通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在汉语中是一种很古老的修辞现象,先秦至现当代几千年的诗文中时时出现。然而,发现它,研究它,则是自钱钟书先生于1962年第一期《文学评论》上发表《通感》一文才开始的。钱文发表近40年来学术界围绕通感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但由于研究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对通感的研究直至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我们清晰地认识它尚有很大的距离。本文试图对近40年──特别是80年代以来的通感研究的历史作一清理,为其研究工作理出头绪,并探求出目前研究应关注的重点。通感研究的热潮出现于80年代。自80年代以来,讨论通感的论文有十多篇,概…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程实施以来,专题史教学已体现出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学生历史通感不强的弊端。近年来各地高考逐渐强化了通感的考查,笔者试从2013年浙江省文综39题说起,结合以往教学实践,谈谈对历史通感能力维度的内涵和培养策略的认识。一、分析方向,明确"通"的内容什么是历史通感?事实上目前学术界对其概念仍旧众说纷纭,张广宇从史学研究的方法上认为为了把历史问题分析得更加透彻和全面,"需要把相关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时段(寻找历史通感)内"。①张耕华在评价张广智先生的《西方史学史》写作特色时曾说:"作者着意于历史脉络的前后衔接,  相似文献   

6.
钱锺书发表《通感》专论之后,又在《管锥编》中多次申而论之,使得"通感"观念流行于学术界,尤其深刻影响着语言学、修辞学、心理学和文艺美学。语文界对"通感"并不陌生,而以"通感"说为阅读教学主题或未之见。课例《歌声》即运用点拨教学法,引导学生了解"通感"常识,并学会运用"通感"写景状物和鉴赏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通感研究主要有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和语言学三种学科背景。基于此,仅对语言学科下的通感研究进行述评。重点阐释关于语言通感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指出通感的性质是超常规的语义组合,通感的研究范围应当包括广义通感与狭义通感,通感的语言层面应分为句法通感与词汇通感,进而揭示通感的语义结构及语义迁移方向的内部分歧,最后指明汉语通感与外语通感的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8.
通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以往的通感研究进行梳理,目的在于理清以往通感研究关注的重点,从而为通感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资料。文章共分三个部分:一、通感的性质;二、通感的描写与分类;三、通感的解释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视角看,通感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和工具。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宋词中的通感用法极为广泛。试以《宋词三百首》为研究文本,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通过定量定性研究方法,对宋词通感中不同感觉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宋词通感隐喻的映射模型。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宋词通感中感觉迁移的总体趋势遵循从较低级、简单感官向较高级、复杂感官迁移的规律;宋词通感与英语存在不同的地方,其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投射关系既有单向的,也有双向的。  相似文献   

10.
就通感词和通感辞格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并给二者进行定义,解决了通感辞格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感"的认知性立体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珍 《宜春学院学报》2004,26(1):103-106
通感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也是一种隐喻。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阐述了通感的思维与认知方式,指出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的相识性心理联想,在通感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联想推理机制有着总体的共性和民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将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通感的研究中。作者探讨了认知语言学对通感的阐释在如下三个方面的不足:1)通感的动因问题,2)通感形容词的词义问题,3)通感的认知机制与意义建构问题,以期望大家能够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英语和其他语言一样存在着美的价值。如果从比喻、排比、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角度,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例句的分析,就更能使人欣赏到英语语言的这种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词汇学的角度探讨通感构词现象,分析通感构词的分布、分类、特点,以及汉语通感构词丰富性的特殊机制和通感构词规律。  相似文献   

15.
通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外关于通感的理论,以古今中国文学为材料,解析通感这一修辞现象的生理基础和心理机制,以期有助于解读通感文本并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提高修辞的艺术效果,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6.
邓慧 《海外英语》2012,(17):171-172
In the poem There came a wind like a bugle by Emily Dickinson,the rhetoric,such as simile,personification,synaesthesia,and metaphor are employed to express her frightened feeling.This paper analyses how the rhetoric conveys the author’s rich inner world and how to appreciate the poem.  相似文献   

17.
移就在英语中是非常重要的修辞格,它一般由转移修饰语和中心词构成。形式上的相似让我们有时候很难将移就和英语中另外两个修辞格拟人和通感区别开来。旨在探讨移就的结构特点、逻辑实质,重点讨论移就与拟人、通感的区别以及移就修辞格的基本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城市人行地道方案综合评价指标.通过九标度法建立了一个基于模糊评判理论的人行地道方案评价模型,并以宁波开明街地道为实例对此进行了分析说明,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学业自我设限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设限自1978年由Berglas和Jones提出以来深受心理学界的关注,目前,其研究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重视。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学业自我设限的最新文献,主要从学业自我设限的概念、测量、前因变量、结果变量这几个方面对其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高校系资料室是高校教学、科研必不可少的情报机构组织,在高校教学、科研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论述了高校系资料室对高校教学科研的作用,分析了普通高校系资料室的现状,并对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谈了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