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广泛开展科普培训我们把普及科研知识和科研方法作为深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工程来抓 ,几年来对我市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进行了普及科研知识和科研方法的培训 ,针对不同对象主要采用了三种培训形式 :(1)面授辅导。在学历培训中 ,自考小学教育专业和自考本科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2.
自考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开展高等教育、衔接沟通人才培养的最为理想的试验田.从浙江省自考衔接办学的实践经验来看,如要构建自考衔接沟通人才培养的生态圈,就必须对衔接沟通的工作基础、运行平台、创新内容、驱动力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了解护理自考生对助学网站的利用、需求情况,为进一步建设成人护理信息化网络助学平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助学网络需求问卷对300名护理自考生进行调查。结果:真正参与过网络学习助考者仅41.0。仅11.3的护生认为网络学习资料能够满足助考需求。考生最希望获得的网络自考信息依次为历年试题及答案、老师在线辅导、网络课程课件。考生希望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项目依次为丰富的助考内容、方便的下载专区、生动的视频教程、仿真的自评系统。结论:当前网络助学资源不能满足自考护生助考需求,必须掌握自考生的助考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建立完善、优质的成人护理信息化网络助学平台,提高自考通过率。  相似文献   

4.
《成人高等教育》2005,(1):F003-F003
浙江师范大学开展高等教育自考助学工作始于1982年的高师自考助学,1994年开始招收全日制自考助学生。2001年在全省普通高校中率先成立了专门的自考助学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开放学院(隶属成人教育学院),构建完善的自学考试助学教育平台。从此,自考助学工作纳入了学校的日常工作管理范畴,学校自考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3年在省自考办的支持下,学校还开创了新的助学模式——与中职、高职学校沟通衔接的自考助学。  相似文献   

5.
自考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随着社会科技大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教自考的需要,网络教育的出现给自考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本文提出自考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构建网络服务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不断推进和网络学习的日益普及,自考网络学习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网络助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对进一步提高自考助学质量、降低学习成本、提高自考生一次性通过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教育制度之一的自学考试,相当程度上解决了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问题。但因其不注重过程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达标。凭借高校自考助学平台,建立助学德育体系,加强和改进自考助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升自考助学生综合素质和自学考试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自考全日制助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自考全日制助学的效用、意义、存在的问题、助学机构的质量评价、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管理部门和助学机构两个层面,提出准确进行自考全日制助学的定位、提高自考全日制助学的准入门槛、创设平等的平台、严格招生计划和招生管理、实行招生计划与收费标准公示制度、建立评估体系、加强助学机构建设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自学考试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要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服务,就必须建设自己的教育平台。这是发挥自考制度优势的重要条件,是巩固提高社会对自学考试热情与信心的必要措施,是整合教育资源、普及高等教育、完善自考制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存在着教材陈旧、低劣,助学机构的教师队伍不稳定,应试教育倾向严重,以学历教育为主和忽视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提高教材质量,加强自考助学机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自考命题,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并推进自学考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称自学考试)学业评价方式的现状和不足;按照自学考试由学科型向职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以及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要求,结合江西省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际,对全日制自考生学业评价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自学考试考籍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是自学考试主管部门管理自动化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自学考试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因此,各级考试部门应不断完善、发展并提高该项工作。落实科学的考籍档案电子化有效管理,必将对自学考试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学考试面向农村,是今后一个时期自学考试的一项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江西省自学考试一直坚持面向农村,采取考点下延,政策倾斜,经费扶持等措施,收到了扩大自学考试社会影响,节省考生开支,方便考生,锻炼培养自学考试干部的良好效果。尽管如此,仍然面临农村自学考试生源下降,考务经费不足等困难。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破解自学考试面向农村有关难题的对策建议,即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开设适农的专业和课程,尤其要增大实践操作课程的权重和更新实践操作的考核办法;开设面向县级工业园区的各种考试,实行课程内容和岗位技术"无缝"对接;发挥中职、中专和技工学校的作用,为农村培养应用人才;落实责任,搞好考务人员培训,建设良好考风;继续对农村县级考点实行"放水养鱼"的政策倾斜和经费补贴。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学校是我国自学考试制度的基础,是我国自学考试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在自学考试事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自学考试作为国家教育统一考试,是政府行为。作为行政管理的政府行为,必然是实行属地化和层级化管理。因此,主考学校的考务管理必须接受省自考委和所在设区市自考委的领导。本文试从维护和发挥主考学校的作用,正确处理发挥主考学校的作用与自学考试属地管理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强调既要发挥主考学校的作用,又要接受和强化考务的属地管理,确保自学考试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川  王彤 《中国考试》2021,(5):25-32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发展壮大。40年来,天津自考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分界,将天津自考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肇基建制、蓬勃发展、综合改革和内涵转变4个时期,对每个时期的课程体系建设、考试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创新等核心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天津自考40年的主要发展经验及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对天津自考未来发展提出4点建议:(1)着力优化专业课程体系;(2)着力提升考试组织管理水平;(3)着力构建智慧学习生态系统;(4)着力强化自身职能建设。  相似文献   

16.
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难度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难度的控制是命题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和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论述了自学考试试题难度控制的意义、要求、基本措施以及试题难度调控的基本方法。特别指出自学考试大纲中对试题难度层次分值比例规定的不尽合理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分析了不同命题质量控制措施对试题难度控制的不同作用。最后,结合实例论述了试题难度调控的基本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经过20余年的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学考试")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目前自学考试的发展仍以"外延式"为主,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总体趋势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市场形势变化,自学考试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优势,决定它较其他形式的教育更易于走上产业化道路。为实现社会教育资源配置经济效率的最大化,提升自学考试制度的竞争力,需要进行自学考试教育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使自学考试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既能在教育市场中保持合适规模,又能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结构需求,以获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需要自学考试,自学考试促进国家治理。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自学考试,是我国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自学考试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世情、国情和民情,对国家治理具有显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功用,并为国家治理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自学考试制度已经并仍将为我国迅速崛起和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作用,并在推进国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就自学考试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功用、贡献以及今后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自学考试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认清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功能是自学考试的灵魂与原动力,努力探索自学考试发展的新思路,对自学考试如何在适应教育需求中创新发展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构建个性化教育自考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后,根据个性化教育的原理,对自学考试的模式进行了全面构想,既包括自考教育形式,也涉及自考管理体制,还包括自考的运作机制与运作方式。本文对自考基础理论、专业管理与考试方式的改革设想,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