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否具有选择性?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及历史条件下,是否有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人们在讨论奴隶制问题时的又一重大分歧。在有些人看来,“五种生产方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上各民族在原始氏族制解体以后,如果没有特殊的历史原因的影响,都“必然经历”奴隶制社会,因而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普遍必经”发展阶段。各民族历史的发展,从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复杂局面和演化态势 ,使康德的“普遍历史观念”重新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康德是把“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普遍的世界公民状态”和“永久和平”这一历史进步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战争的教训和商业精神的发展上。解决目前西方社会的困境 ,哈贝马斯认为 ,应把民族国家的社会福利国家职能转让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跨国经济的政治共同体 ;德里达主张用“即将到来的民主”这个观念来取代传统的“世界主义”观念。这充分显示康德普遍历史观念在当代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朦胧诗这里,人或主体被表述为一个有血有肉、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能怀疑会思考的“自我”,并由此呈现或彰显出一个与现实、历史、民族、文化交融一体的“大写的人”或“普遍的主体”形象。而作为其应有之义的内在性或心灵化倾向,更赋予主体性诗学一种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关于殖民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理论被史学界广泛应用。马克思本人是否认为“双重使命”具有普遍意义?殖民统治将在殖民地造成社会革命的预测是否被20世纪以来的历史所完全证实?马克思、恩格斯对印度和中国有不同看法,对这两个民族遭受殖民侵略后的发展前景也有不同的预期。不能机械地搬用“双重使命”论。在殖民统治下是不能完成社会变革的。  相似文献   

5.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本来是用于儿童的母语习得也就是第一语言的习得中的,但近年来很多学者提出其"普遍语法理论"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本文对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作了相关的介绍,主要研究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是否可及的问题,并对前人的相关成果作了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6.
如何认识生物学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安徽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青棋我们知道,生物学规律对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是适用的。那么,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是否也遵从生物学规律,或者说,在一般生物界普遍起作用的生物学规律是否能够不加限制地推广运用到人类社会,这一问题其...  相似文献   

7.
生存论意义上的“我”与语句世界中的“我”有所不同,前者指向有个性的,在特定际遇中的“我”;后者是被约化为普遍必然性知识的,无个性的“我”。西方哲学的古典形态将“自我”的本质认识为“普遍者”,无视真实的个人生命的存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动,则成为对普遍主义的“自我”解蔽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8.
陈文忠 《学语文》2004,(4):30-31
普遍人性与永恒主题是作品主题分析和价值评价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看待曾被视为理论禁区的“普遍人性”与“永恒主题”问题?经过历史的反复拷问,现代文艺学坚定地回答:艺术是人性的审美显现,对普遍人性和永恒主题的深刻表现是衡量作品伟大性的决定性标准,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朽魅力的根本保证。德国学者菲·巴生格在《黑格尔的美学和普遍人性》(宗白华译)中明确表示: “我  相似文献   

9.
尤根@哈贝马斯近来对美国全球战略背后的所谓"自由民族主义"观念的批评,与他对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基本理论设计的批评,有相似之处.这是意味着罗尔斯在国际问题上的立场接近自由民族主义,还是意味着哈贝马斯对罗尔斯的批评不成立--至少不适用于罗尔斯的国际政治理论?本文对这两个问题都作了否定,并论证其原因在于,罗尔斯的政治理论作为一种"虚拟对话的普遍主义",介于自由民族主义的"独白的普遍主义"和哈贝马斯的"对话的普遍主义"之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于:1.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问题: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且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而存在;而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尽管没有历史(指的是意识形态一般,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但却永恒存在,而且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社会结构而存在;2.关于意识形态的意义或功能问题: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扮演的是“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在全部人类历史中,则承担着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的角色;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以其“物质性”特征发挥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而在全部人类社会历史中,意识形态则承担着主体建构者的角色,即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将“个体召唤为主体”。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L&J认知语言理论与乔姆斯基语言理论在哲学上的矛盾与冲突。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研究比较注重形式,L&J的认知语言理论比较注重语义;在认识论上,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基础为“理性主义”;而L&J的认知语言理论则为“体验主义”。至于后者是否已经构成了对前者的一场革命,语言学界还尚未产生一个定论。  相似文献   

12.
普遍语法理论对人类的第一语言习得问题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但关于普遍语法是否对第二语言习得也具有相同的解释力这一问题,第二语言习得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文章从普遍语法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二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并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起始状态以及普遍语法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可及性。普遍语法理论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属于解释性研究,与传统的描述性研究存在较大差异。尽管普遍语法理论尚不能对所有的第二语言习得问题做出解释,但其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根据康德人类“共通感”的原理,人类在判断、认识上具有“一致性”,判断、认识具有“普遍可传达性”,人类共通感具有“普遍有效性”。因此相异的语言表达是可以在不同语言之间通过异化翻译法传移的,异化法具有独特优势,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4.
试述列宁对普遍联系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学说作了多方面的论述,提出了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对立面的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发展了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强调联系对发展的依赖性,联系的发生需要有“绝对中介”,对普遍联系学说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生态美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以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一是指将自然当作生态系统看时引起的美学问题。迄今为止的生态美学都是建立在所谓的生态观念或生态智慧的基础上。这种生态观念或生态智慧的核心是普遍联系,所有事物都被视为与其他事物有关的,从而所有事物都具有决定其他事物之所是的意义。但这种普遍联系的观念与其说可以适当地发展出一种生态美学,不如说可以适当地发展出一种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知识论。相反,生态美学如果能够成立,只能建立在完全孤立的观念上。根据完全孤立的观念,所有自然物都是美的,但这并不是因为所有自然物在任何意义上是一样的,而是所有自然物都是同样的不一样。根据这种生态美学,我们可以适当提出“自然全美”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西方“教育机会均等”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早明 《教育导刊》2001,(15):22-24
白产生了学校教育制度以来,教育平等就一直成为人类社会的理想。早期笛卡尔提出的“智力平等说”与洛克的“白板说”都指出:人的心智是平等的,因为人心是一块白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适用。从本质上讲,人的最初状态是相同的。爱尔维修综合了笛卡尔和洛克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智力平等的观点,从而为论证教育平等的普遍可能性提供了依据…。赫尔巴特在其理论体系中也指出:人人都具有可塑性,因而人人都有能力而且应当接受多方面教育。因为多方面性是没有性别、没有等级、没有时代差别的,它具有灵活性与普遍存在的可接受性,适合男女老少,任意地存在于贵族和平民身上。但是,把教育平等作为现实社会追求的目标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以来,海外华人的历史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在二战前较有影响的有“华侨殖民论”、“华侨革命之母论”等,其特点是把海外华人的历史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二战后较有影响的有“华侨社会阶级论”、“同一民族论”、“华人同化论”等,这些理论开始关注华人与当地其它民族的关系。海外华人历史研究的理论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  相似文献   

18.
生存论意义上的“我”与语句世界中的“我”有所不同。前者指向有个性的、在特定际遇中的“我” ;后者是被约化为普遍必然性知识的、无个性的“我”。西方哲学的古典形态将“自我”的本质认识为“普遍者” ,无视真实的个人生命的存在 ;后现代主义的冲动 ,则成为对普遍主义的“自我”解蔽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19.
尹慧琴 《考试周刊》2011,(86):150-150
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对校园体育课程教学进行了硬性规定和有力督查,继而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掀起了校园“大课间体育活动”。这说明了“体育与健康”对一个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学生是未来核心生产力的准备力量.而小学阶段则是一个人走向“万里人生的第一步”.由此可见,小学体育教学在打造社会建设和发展“人才工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20.
国情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适用于学校教育的途径更是众多,它普遍地存在于任何一门学科中,而历史学科则是其中最具实力的科目,为此认真研究并迅速开展国情教育成为本学科的重要课题。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国情素材比比皆是,它向人们展示了我们伟大祖国所走过的道路。历史学科中的“国情”所蕴含的正是实在的不再变更的过去的客观实体。实事求是地探究它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正视这一实体,弘扬其民族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作为我们继承和开拓的基石。我们的祖国有过辉煌的古代文明,我们中国人有着对当今世界文明巨大的推动作用。了解它,使人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