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诗话创造彭杰创造思维的程序,历来是一个众说纷坛的问题。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一曲《人间词话》对我们认识创造思维程序,划分创造思维的阶段,掌握创造规律不无启迪和借鉴。他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根据这三种境界,创造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代著名的古典文论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于是,王国维提出了他著名的读书三境界。王国维的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比喻做学问之前,先要有思想准备,看到学海无边、知识无涯,从而激发有志青年奋斗并为之献身的精神和勇气,同时又感慨自己的学问之不足。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比喻开始读书做学问为有所收获,要刻苦攻读,不怕艰苦,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最高目标,孜孜不倦,纵然是身心交瘁,殚精竭…  相似文献   

3.
有庄 《百科知识》2007,(7X):45-47
在民国时期,学术界有三个著名的“疯子”:一个是因性格落拓不羁、被黄兴骂为“害了神经病”的章太炎,一个是因经常不修边幅、衣履不整、不洗脸、不理发、活像一个疯子的刘师培,还有一个就是被称作“黄疯子”的黄侃。有意思的是,这三人不仅都是民国时期名重一时的国学大师,而且章太炎、刘师培与黄侃还是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周程 《科学学研究》2010,28(4):481-488
虽然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了不少"科学"用例,但它们都不是"science"意义上的"科学"。将"科学"用来对译"science"的用例率先出现在日本。"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实际上发生在大批留日学生归国之前。继康有为戊戌变法前在书中征引了日文"科学"一词之后,梁启超在日本、王国维在国内相继使用"科学"一词。1900年后,杜亚泉、钟观光、虞和钦等有过日语学习经历的学者开始频繁使用"科学",不通日文的严复1902年起也开始大量使用"科学",加上章太炎、马君武、鲁迅等赴日学人的推波助澜,"科学"很快就取代了"格致",并对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和顾广圻由《礼记·祭义》郑玄注中“四”、“西”一字之异而引发的激烈争论是学术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但二人的争论散见于书札,本文整理各种资料,对这一争论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最初在哲学领域内部发展,到了19世纪中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进展和实验方法的采用,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肯定了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从脑的反映机制说,人是自然的实体;从反映的现实内容说,人又是社会实体。因而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心理学,是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科学性质的科学。我国接受西方心理学是近百余年来的事。由于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1877—1927)曾在1907年翻译过丹麦甫定著、英国龙特英译的《心理学概论》一书,被学者张耀翔著《中国…  相似文献   

7.
王文哲 《科教文汇》2011,(25):78-79
王国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悲剧"概念的学者,王氏青年时代曾深受西方哲学家叔本华、尼采等人唯意志论的影响。在深受西方悲剧观影响的同时,身处中华文化熏陶的大背景下,王国维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中国本土化的影响。可以说王国维的悲剧观是中西悲剧观融合的产物。本文拟讨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的观点,对比西方悲剧的特点,探究王国维的悲剧观,为中西戏剧交流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百科文摘     
尤里卡计划尤里卡计划是欧洲为加强高科技领域合作而实施的一项大型民用研究开发计划。关于“尤里卡”(EUREKA)一词的来源,一说是它出自古希腊语中的感叹词“尤里卡”。相传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发现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时曾惊喜地脱口而出“尤里卡”,意思是“有办法了”。法国以此命名这项计划,意  相似文献   

9.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是他对现代中国文学的最卓越的贡献。本文试图对鲁迅文章的语言特色,作一粗浅的探索。一、幽默的讽刺幽默、隽永是鲁迅文章语言的显著特色。所谓幽默的语言就是能使人发“笑”,而又比较含蓄深沉的语言。如果说老舍的幽默特别富有北京下层人民的口语味儿、赵树理的幽默乡土气息非常浓的话,鲁迅的幽默则是独特的学者式的。在这里,幽默与讽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足以将那丑恶社会彻底烧毁的熊熊火海,将那丑恶社会穿戴的华服丽裳烧得一干二净,使那腐躯烂体顿现眼前。而这幽默讽刺的火焰…  相似文献   

10.
徐骎 《科学大众》2014,(1):148+17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于吴文英词的贬低引起过后代学者的很多争议。将吴文英的部分词纳入到王国维"境界美学"的体系下进行细读,从而证明王国维对于吴文英的批评是有失公允的。首先梳理了《人间词话》的主要理论构架,对其中的"隔与不隔"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继而将吴文英的部分词作与王国维的"境界说"进行比照,得出吴文英词其实暗合了王国维词学主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巧对妙联     
林长华 《知识窗》2008,(5):23-24
黄道周(号“石斋”)是福建东山岛人,他是明末的一位著名书画家、理学家、爱国主义者。清代著名学者蔡世远将他“三比”古人,概括其不凡之处:“刻苦严谨的治学精神与精湛渊博的学问可比邵雍;忠贞为国,直言敢谏可比李纲;慷慨赴难,从容就义可比文天祥”。著名作家姚雪垠在其历史小说《李自成》中曾多处写到黄道周。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中国人》2011,(1):38-39
简介: 本书是著名生物学家饶毅教授十余年来发表的科学文化作品的精选集。“撩拨神经的基因”是一组科普文章,以基因和神经为主角,讲述它们与行为、社会、情感、历史等的联系,饶有趣味而又不失严谨。其中,“令人尊敬的学者”是对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介绍和纪念文章。他的“成人版”故事中,邹承鲁、郝柏林、林可胜、冯德培、邹冈、居里夫人,  相似文献   

13.
在民国时期,学术界有三个著名的"疯子":一个是因性格落拓不羁、被黄兴骂为"害了神经病"的章太炎,一个是因经常不修边幅、衣履不整、不洗脸、不理发、活像一个疯子的刘师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他的教育观具有其独特之处。他对教育极端重视,认为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绝续存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他对中国学术、教育极为不满,认为中国学术荒芜的原因在于国人学习意志之薄弱。他提倡以美术代宗教,认为美术有潜移默化的转移风俗的作用,对于转变中国人恶劣的嗜好有着积极的疗救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7-I0001
争论的最大焦点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提出的“图灵测试”和著名学者塞尔提出的“中文屋”论证。前者倾向于认为机器可以有智能,后者试图否认机器可以有智能。  相似文献   

16.
西方的没落     
中国文化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并还将会产生影响,多年来成为了中外学者的一个共识,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一期和下一期的“科学文化”栏目里,我们希望能够就“21世纪里,中国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这一话题展开多学科学者的讨论。为有利于讨论,本栏责任编辑从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费孝通、季羡林的著作中摘录一部分作为附录,希望能够让读者看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大家学者对这个相关话题的一些思考。——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并还将会产生影响,多年来成为了中外学者的一个共识,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一期和下一期的“科学文化”栏目里,我们希望能够就“21世纪里,中国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这一话题展开多学科学者的讨论。为有利于讨论,本栏责任编辑从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费孝通、季羡林的著作中摘录一部分作为附录,希望能够让读者看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大家学者对这个相关话题的一些思考。——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并还将会产生影响,多年来成为了中外学者的一个共识,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一期和下一期的“科学文化”栏目里,我们希望能够就“21世纪里,中国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这一话题展开多学科学者的讨论。为有利于讨论,本栏责任编辑从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费孝通、季羡林的著作中摘录一部分作为附录,希望能够让读者看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大家学者对这个相关话题的一些思考。——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并还将会产生影响,多年来成为了中外学者的一个共识,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一期和下一期的“科学文化”栏目里,我们希望能够就“21世纪里,中国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这一话题展开多学科学者的讨论。为有利于讨论,本栏责任编辑从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费孝通、季羡林的著作中摘录一部分作为附录,希望能够让读者看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大家学者对这个相关话题的一些思考。——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并还将会产生影响,多年来成为了中外学者的一个共识,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一期和下一期的“科学文化”栏目里,我们希望能够就“21世纪里,中国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这一话题展开多学科学者的讨论。为有利于讨论,本栏责任编辑从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费孝通、季羡林的著作中摘录一部分作为附录,希望能够让读者看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大家学者对这个相关话题的一些思考。——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