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革命爱情小说。作品以主人公林道静的生活为线索,通过表现她对共产党事业的执着追求,来揭示中国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从小说女主人公的性别角度出发,通过审视其在恋爱过程中倾心的各种男性人物形象,来探讨《青春之歌》中一个普遍的精神心理现象———恋父情结问题,能够进一步挖掘出林道静恋爱心理的实质就是不断寻找其精神父亲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林道静形象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著名女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群像,但最为成功、最有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是主人公林道静这一形象。 林道静是三十年代在党的培育和革命斗争的锻炼中不断成长的知识分子典型。作品着重描绘了她由个人反抗到集体斗争,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成长过程。她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勇敢地冲出家庭的樊笼,是林道静生活  相似文献   

3.
《红豆》继承了左翼文学的阶级性的部分特点,一方面,秉承了“革命加恋爱”的小说模式,最终爱情为革命服务,爱情服务于革命的形势需要。除此之外,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使得作家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另外一方面,它继承了当时的革命历史小说的特点,不可否认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它和《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静和余永泽的故事情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4.
《青春之歌》是一部渗透着强烈女性解放意识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静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蜕变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成长历程。通过林道静的人生经历,作者着意从婚姻解放、理想解放以及人格解放三个潜在方面来展现和探讨作者的女性解放意识。  相似文献   

5.
林道静是三十年代一个女知识分子形象,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在党的培养指引下,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林道静的成长之路有深远的历史、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形象性的艺术,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又在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对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更是如此.迄今为止,文学世界中的人物形象已浩如烟海,而且每个人物都那么独特和与众不同.几乎难以给他们进行有效的归类.不妨我们列举一下古今中外的颇具影响的人物形象:孙悟空、王熙凤、阿Q、林道静、阿基琉斯、朱丽叶、堂·吉诃德、庞大固埃、于连、维待、基里洛夫、K·莫尔索……这种如此庞杂的罗列看起来相当滑稽可笑.尽管同属一个文学领域.但在这一领域内,他们又各属差别迥异的“体系”.文学固然不能象哲学那样有着严格的体系划分,然而无论队历时的还是从共时的角度来看,文学都分成大大小小的派别、团体.或者文学运动等等,如此一来,不同“系统”内的人物有时很难放在一起比较,因为很难确定哪一系统的判断标准更科学更完善,更符合文学各种属性的要求,作为文学大家族内的一员.我门可以说.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往往难分高下.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后的17年,长篇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类型化的共同特点,革命斗争题材长篇小说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是如此。我们可以将这些形象归纳为坚定型、成长型、盲从型和堕落型四类.其代表分别是江姐、林道静、春兰和白丽萍。这种类型化创作方法在当时非常普遍.也倍受称赞.认为这就是高度概括的典型化。其实.任何高度的概括最终必然走向概念化。这种以个性牺牲为前题的共性提炼也必定会带来创作上的简单化和定型化。究其原因一与作者的政治信仰和当时所提倡的阶级观点、两结合的创作原则及对典型理论的片面理解都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青春之歌》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讲述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逐渐转变成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过程,其中贯穿了她与三个男性的爱情.有必要从心理个性、内心活动变化、创作原型等方面来分析林道静成长路上的情爱选择。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的显文本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从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来探究《青春之歌》的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10.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互文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中的互文性概念表明,每一个文本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它总是利用和征引其前的文本而又被其后的文本所利用和征引,因此,对单个文本的孤立解读,永远不足以阐释文本的实际意指过程。依此理论来观照《青春之歌》,将人物形象林道静置于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环环相扣的语义流动场中,发现主人公林道静的塑造绝不是横空出世,其本身折射、渗透、连贯着三重角色,分别是:五四启蒙时代的出走娜拉、讲述话语时代的政党女儿、话语讲述时代的单独个人。  相似文献   

11.
论薛宝钗     
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人们对它评说得最多了,意见分歧也最大,真是众说纷纭。本文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并依据作品的实际描写和脂评,对薛宝钗这一形象,作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个文官的死》塑造了切尔维亚科夫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这一人物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俄国社会,在讲课过程中,无疑要重点讲解切尔维亚科夫这一人物形象,进而把握主题。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通过分析将军这一人物形象更容易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本文从将军的角度展开思考,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允许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进行虚构,这是小说和一般记叙文的根本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它讲述了一位古巴老渔夫捕鱼、与自然争斗的冒险经历,塑造了桑地亚哥这一鲜明人物形象,蕴含着深度哲理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文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对《老人与海》的人物形象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加深对此作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后,《青春之歌》的中心问题得到确认,有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道路(成长史)问题被着重提出。批评家们讨论到林道静形象时,认为林道静的成长指认着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引领下,  相似文献   

16.
《青春之歌》作为一部带有异质性色彩的“红色经典”,其“经典”地位的确立主要得力于作者把主人公的精神和肉体完全纳入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框架内,虽然林道静的“成长”是框定在其时的主流意识话语之中的,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获得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相反,林道静的肉体与政治的结合,倒使得她因此而失掉了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启蒙思想深深影响着《青春之歌》。由于受革命文化与政治权威的统摄,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林道静在政治启蒙的历程中丧失了女性主体意识。在启蒙主义下成长的林道静把全部生命和意识都交给了党,使她的革命历程充满了光辉,然而却在女性主体意识成长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  相似文献   

18.
"悲剧的戏剧,悲剧的人生"代表这一悲剧特色的无疑是《雷雨》这部作品.《雷雨》带着它的悲剧色彩走向了世界,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雷雨》中的人物形象不论戏份儿多少,都能够表现出他们鲜明的个性,性格复杂而形  相似文献   

19.
曹禺创作的处女座《雷雨》,一经发表,名声大噪,传播至今,经久不衰,它如同一颗明珠,在文学史上散发着熠熠光辉。我们在品读他的这部作品时,最难忘怀的便是那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从周朴园和周萍这两个人物进行分析,浅谈《雷雨》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相似文献   

20.
张淑敏 《老年教育》2006,(12):36-37
当年看电影《青春之歌》时,我比女主角林道静的年龄还小。如今我已两鬓斑白,但影片中林道静那条洁白的长围巾,承载着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依然亮丽在我内心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