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以传播知识为主到传播知识、传递娱乐并重再到以娱乐为主的“拟态环境”的建构;从被动参与到竞相报名、层层淘汰选拔的主动参与;从受众被动的观赏性参与到传授双方互动的竞争性参与再到受众主动的自娱性参与,益智类节目在不断的自我革新中带领着中国受众经历了其自身发展的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推进都体现了一个“变”字,推陈出新这一点恐怕不仅是中国益智类节目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同时也是中国的电视研究不尽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当前电视受众心理的基本特征是:一、认知心理,受众需要通过电视媒体感知周围环境、认识生活。二、认同心理,受众认同感的产生,来自信息传播的真实性。三、参与心理,受众需要通过电视媒体体现主体意识,进行表达与互动。四、娱乐心理,受众需要通过电视媒体丰富生活内容,消遣娱乐。电视栏目应当主动适应变化、适应受众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和电视与网络的传播特点,从受众的知觉通道、注意选择等认知环节和认知图式等心理机制的角度出发,分析新兴电子媒体对受众心理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信息的出现和发展形成受众,受众的需要即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针对性,受众的信息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媒体与受众的逐渐平等,使受众群体分化缩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最近,意大利的儿科内分泌专家及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电视是造成儿童早熟的罪魁祸首。他们的多年研究表明,儿童过早进入青春期与过多充斥性爱及暴力画面的电视节目有直接关系。孩子们感官接受过多强刺激后,大脑中控制荷尔蒙分泌的系统发生紊乱,促进了性荷尔蒙的产生,从而大大加速青春期的到来。据统计,意大利4~14岁儿童平均每天在电视机前度过2个半小时,其中有18.7%的儿童多达5—6小时。  相似文献   

6.
电视与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大众传播学研究对象的两种视域——传播渠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媒介需要了解受众心理来适应变化,以更好地实现自己新闻价值和导向价值的功能;而受众也同样需要了解媒体的发展趋向,扩大自己的媒介权力,以在传播中更好地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和电视与网络的传播特点,从受众的知觉通道、注意选择等认知环节和认知图式等心理机制的角度出发,分析新兴电子媒体对受众心理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传媒文化是建构未知的受众或拥有想象中的受众的传播系统。它的触角已经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为了实现其最大限度地吸引大众这一恒定目标,传媒文化建立了一整套自身的话语系统,其话语策略是:设法邀请受众“参与自我建构的过程”;视觉中心主义的幻象复制;戏剧化的表演或作秀。传媒文化的这套话语系统对受众接受心理具有相当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使“观看”仅仅成为习惯;从理性堕入欲望;引发受众的戏剧化心理趋势。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20,(2):25-29
社交电视作为一种节目创作的思维方式,随着技术的迭代已经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视听模式。文章以社交电视在河北卫视的"中华好"系列节目中的应用困境为起点,着重从内容、渠道、技术、受众等方面分析了社交电视在文化益智类节目中的普遍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视媒体与社交媒体如何在有效利用UGC、优化用户体验、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道路上实现互动与融合;此外,改变用户从被动收看到跨屏互动的参与模式,重建以节目为中心的电视观众群,并借助技术的发展,充分开掘AR带来的场景式体验,无疑也是当前社交电视在文化益智类节目中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电视传媒是当前最引人关注的文化载体,“益智类电视节目”一词也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成为电视传媒领域非常流行的话题。本文从益智类电视节目的概念界定谈起,进而从社会文化语境、媒介改革和受众的“使用与满足”角度对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兴起原因进行剖析,从而印证益智类电视节目确实发挥了电视的优势,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它的存在是适时的、合理的这样一个必然。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新兴的网络新闻受众的心理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媒体教育类节目对农村受众传播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吉林省为主的东北农村受众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面对面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数据,探讨媒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发展的意义,分析媒体涉农教育节目的现状,了解目前涉农教育节目运行的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媒介素养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价以及参与传播五个维度,由浅层-中层-深层分析了媒体教育类节目对农村受众传播效果的各个方面,并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促进农民个体的全面发展,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文章立足受众,对受众选择电视节目的行为进行剖析.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受众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首先是传统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其次是受众心理认知行为的影响,最后是收视语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内容提要]通过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我国科教电视节目的部分受众情况和科教电视收视情况。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对科教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广告音乐与受众心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音乐是广告中富有感染力和想象力的表现手段之一,广告音乐在受众广告信息接受途径中的作用广泛。在实际广告运作中,广告音乐与受众接受行为的关系密不可分,要有效的刺激购实行为,并提升广告的内在价值,就必须准确的对广告的目标人群进行定位,并且选用合适且符合产品特点的广告音乐。  相似文献   

16.
走俏荧屏的益智类电视节目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梦雪 《考试周刊》2010,(34):45-46
益智类节目的闪亮登场影响了收视率,中央电视台开办的高端益智类电视节目《绝对挑战》是典型的栏目。而市场的调节、观众的口味、创新的缺乏使得益智类节目屡进胡同,本文就此谈其走俏原因。  相似文献   

17.
影视传媒中的教师形象反映了受众对教育、文化的心理表达。传统影视传媒中塑造了"红烛""园丁"型的教师形象;当代影视传媒中塑造的一批"麻辣教师"新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观众欢迎。教师形象的变迁反映了受众心理的变化。将影视传媒作品中传统的教师形象与当代新教师形象进行对比,以此分析和透视受众在不同时代的心理发展变化。具体阐述了受众心理从崇尚单一的正统形象到求新求异的心理,从对模式化教师形象的顺从心理到寻求凸显个性的逆反心理,从求美求崇高的幻象心理到求真求实的心理,从求教化到求娱乐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8.
现代的社会是一种用图像来解释的过程,色彩不光处于人类的生活中,并且,色彩的感觉也成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本文用摄影图片中的色彩对受众的内心影响为论题,分别从色彩与人的关系、色彩的心理认知、受众的心理影响及意义等几个方面的思考论述来分析色彩对受众内心的影响因素以及摄影艺术家对图片中色彩艺术的个性表现和色彩感情的寄托。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转型期,受众的主流道德文化需求、心理抚慰需求、情感援助需求、信息交流需求、娱乐需求催生了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因此,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在传媒责任上,要遵守道德和法制;在媒介角色上,要保持客观中立;在调解方式上,要尊重情感当事人。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多重力量涌入互联网空间,其中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斗争也日益激烈。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促使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发生转换,给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一系列挑战。一方面,全新的技术条件使得意识形态传播有了更便捷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也遭到了受众视域下反“沉默螺旋”、“碎片化”阅读、网络“集群”等现象对传播影响力的冲击。面对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特点,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正确、科学地分析受众变化对意识形态建设造成的影响,有效整合各种有利因素,加强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做好精神引领,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