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秦风·蒹葭》是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准确地理解诗中的一些重要字词至关紧要。而正是在对这些字词的注释上,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和其他一些权威性高校文科专业教材皆有值得商榷之处,故此试作辨正。《蒹葭》有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蒹葭采采,…… ”其中,“苍苍”、“萋萋”、“采采”何义?国家教委组编的《大学语文》注释为:“苍苍:繁盛的样子。后两章‘萋萋’、‘采采’义同”。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为:“苍苍,茂盛的样子”;“萋萋,茂盛的样子”;…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运用的语助词,多达60余个。对诗中的语助词作一番辨析工作,有其必要。请看如下句子: “维叶萋萋,维叶莫莫。”(《周南·葛覃》) “言刈其楚,言秣其马。”(《周南·汉广》) “于嗟乎驺虞!”(《召南·驺虞》)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齐·猗嗟》)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邶·旄丘》)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小雅·南山有台》)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卫·有狐》)  相似文献   

3.
一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记为勾吴国),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商末。西周部落首领古公(?)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奔“荆蛮”后,“文身断发”接着又“自号句(勾)吴。荆蛮义子,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史记·吴太伯世家》)  相似文献   

4.
对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思无邪”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我们认为:1.“思无邪”之“思”为实词,义为“虑深通敏”;“邪”本义是“饱足”、“满足”;2.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总结,而是对《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及功用的概括,其语义为:《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使人们从中得到的联想、启示和教育是深远广大,无边无际的。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思无邪’者,《鲁颂·駉》篇辞。”因此,要弄清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义、内涵,必须追根溯源,从《駉》考察起。《駉》全诗4章,每章8句。我们认为:诗中的8个“思”字皆为实词,用的是其本义。由《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等可知;“思”本为实词,是睿(或容)的通假字,源于睿之“深通”义而为“虑深通敏”义;与“邪”相对的“无疆”、“无期”、“无斁”皆为“没有止境”、“没有终止”、“没有尽期”之义虼宋颐侨衔靶啊痹诖耸杏ξ扳拧?的假借字,表“饱足”、“满足”义,和“疆”、“期”、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中国妇女向来聪颖好学,才气横溢,在文学史上誉为“扫眉才子”者比比皆是。扫眉才子,指有文才的女子。“扫眉才子笔玲珑,蓑笠寻诗白雪中;絮不沾泥心已老,任他风蝶笑东风。”(王鸿《柳絮泉》)诗中的“扭眉才子”指李清照。她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能诗善词,擅长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诗的前两句极赞其文才,后两句隐  相似文献   

6.
<豳风·七月>一诗有许多地方尚待进一步研究,"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即为其一.故从文化学角度,依据<礼记·月令>、<大戴礼记·夏小正>、<左传>等典籍的相关记载,以为"公子"当解为"豳公";"女"即为后妃夫人一类人物,"采蘩"与高禖之祭有密切关系,遂为"春日迟迟"四句提供新的理解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七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秦代编钟一枚,上镌秦篆“乐府”二字。这一秦乐府编钟的发现,为秦代乐府官署的存在提供了物证,从而解决了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乐府是否始立于汉武帝的问题。关于乐府的较为详细的记载,要数班固的《汉书》。《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唐代颜师古在“乃立乐府”句下注道:“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一千年来,颜师古的汉武始立乐府的断语便成了中国文学史、音乐史上的传统说法。但是,史书在武帝以前,已有乐府这一名目的记载。《史记·乐书》说:“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午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司常肄旧而已。”《汉书·礼乐志》也说:“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武帝以前已有乐府和乐府令的记载,那末武帝始立乐府之说,不是很难成立吗?尤其是《汉书·礼乐志》,前面说,惠帝时已有  相似文献   

8.
元代诗人范(木亨)字亨父,又字德机,其籍贯为清江县,古今并无异议。至于清江当今何地,今人之见,颇显分歧。《辞海》范(木亨)条以为清江即“今湖北恩施”,《中国文学发展史》、《宋元明诗三百首》、《元明清诗文选》、《元明清诗选注》等均同此说。《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范(木亨)条以为清江在“今江西清江西南”,《中国诗话》略同于此。《中国古代诗话选》范(木亨)小传更认为清江“今属湖北”。据《元史·地理志》夔州路施州条:“唐改清江郡,又改清化郡,又复为施州。宋因之。旧领清江、建始二县。元至元二十二年,并清江入州。”临江路条:“唐改建成为高安,而萧滩镇实高安境内。南唐升镇  相似文献   

9.
《魏书·薛辩传》云 :“(辩 )祖陶”。“陶”与“焘”音近形异 ,“涛”与“焘”音同形近。《北史·薛辩传》、《新唐书·宰相世系三下·河东薛氏西祖房》薛辩祖父名字均作“涛”。北魏太武帝名拓跋焘 ,《魏书》作“陶” ,当为薛辩祖父本名“涛” ,薛氏家族仕魏后 ,子孙为避太武帝讳 ,在公私谍谱之中改其祖名为音近形异之“陶”字。商务印书馆重版《中华人名大辞典》薛强条云 :“强父陶与同族薛祖、薛落分立部众 ,世号三薛” ,此说因袭《魏书·薛辩传》。河东薛氏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重要的世家大族之一 ,薛涛 (陶 )又是薛氏家族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10.
《史记·项羽本纪》有“瑕丘申阳者…… ,先下河南郡 ,迎楚河上”(中华书局 1975年《史记》点校本 )之句 ,学界对其译注颇有相同之处。赫志达、杨钟贤主编《史记全译全校》本译为 :“瑕丘申阳…… ,首先攻下河南郡 ,在黄河岸边迎接楚军” ,说明秦末楚汉战争之际瑕丘申阳曾攻下河南郡。台湾学者龙宇纯等译著《白话史记》本为 :“瑕丘申阳…… ,曾经抢先去河南郡 ,迎接楚项羽军于河上” ,亦认为楚汉战争时已设有河南郡。其实 ,这些解释都颇值商榷。河南郡域在汉时相当于今河南省西北部 ,然其究竟始置于何时 ?《汉书·地理志》记 :“瑕丘公申阳…  相似文献   

11.
别离,历来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赋别离别,是千千万万的骚人墨客借以抒发情怀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当是我国别离诗之滥觞,及至唐代,随着我国诗歌创作进入最灿烂的时期,别离诗也取得了大丰收,并得以大放异彩。一部《全唐诗》,收入唐诗四万八千九百首,其中以别离为题材的究竟有多少,我没有做过精确统计,但我却注意到,《唐诗三百首》中的别离诗就有五十多  相似文献   

12.
谢冕同志在《断裂与倾斜:蜕变期的投影》,《极限与选择:历史积淀的导向》等一系列论新诗潮的文章中认为:中国现代诗歌在向当代的过渡中,由于多种历史原因,造成了五·四新诗传统的断裂现象,他论证的支点是“新诗改变了五·四时代的开放体系”,认为“新诗艺术的模式化宣告了艺术的倒退、新诗由于自身的变异而宣告了发展的极  相似文献   

13.
《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用上读法(《历史研究》1997年3期郑慧生文)文王七十九岁终,武王三十九岁终。 《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 《尚书·无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相似文献   

14.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时间性很强。所载“干支”绝大部分都很准确,但错误之处也不是没有。《通鉴》卷199永徽元年十月条载:“十月,已未”,褚遂良左迁为同州刺史。《旧唐书·高宗纪》、《新唐书·高宗纪》及《新唐书·宰相表》则说十一月已未,褚遂良被贬为同州刺史。案,直月丙寅朔,无“已未”,而十一月有之,为十一月二十四日。《通鉴》所谓“十月已未”当为“十一月已未”之误。《通鉴》记时纠谬一则@王觅道  相似文献   

15.
左思是西晋的著名作家,而《三都赋》是他早年的力作之一。《晋书·文苑列传》叙左思作此赋的甘苦说:“(思)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纸笔,偶得一句,即便疏之。”而“赋成,张华见而咨嗟,都邑豪贵,竞相传写”,以致京都“洛阳,纸为之贵”,说明《三都赋》在当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至于后世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对之也多极力赞扬,东晋孙绰(字兴公)云:“《三都》、《二京》,五经鼓吹。”(《世说新语·文学》)刘勰也说:“太冲(左思字)、安仁,策勋于鸿规”,“左思奇  相似文献   

16.
《六盘水市志·大事记》和《水城县志·大事记(讨论稿)》都载有雍正元年(1723年)水城福集厂(今老鹰山)铸造铜钱“的记述。《水城县志·文物名胜篇(讨论稿)》文物章第二节之八、九条亦记道:福集厂“兼有铸钱职能”;位于福集厂的街上,铸钱厂遗址系“贵州为数不多的铸钱遗址之一”。对此,笔者多有  相似文献   

17.
论真情(二)     
四、情析17 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喜或怒之时,一哭一笑之际,会泄露出隐秘的真情,当予以慎析之。钱钟书《管锥编·全三国文》卷三八:“汪元量《湖山类稿》卷五周方《跋》:‘余读水云诗,至丙子以后,为之骨立。再嫁妇人望故夫之垅,神销意在,而不敢哭也’。”不敢哭之心声,却正是真情的痛哭,此时无声胜有声!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孔子是个  相似文献   

18.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时间性很强。所载“干支”绝大部分都很准确,但错误之处也不是没有。试列数则,仅供参考:1《通鉴》卷199永徽元年十月条载:“十月,己未”褚遂良左迁为同州刺史。《旧唐书·高宗记》、《新唐书·高宗纪》及《新唐书·宰相表》则说十一月己未,褚遂良被贬为同州刺史。案,十月丙寅朔,无“己未”,而十一月有之,为十一月二十四日。《通鉴》所谓“十月己未”当为“十一月己未”之误。2《通鉴》卷200显庆二年十月条载,十月“戊戌”,高宗幸许州;“乙巳”,畋于水之南;“壬子”,至汜水曲。查本月丙辰朔…  相似文献   

19.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因此,语序就成了汉语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基本语序。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述语之后;定、状语在中心语之前等等,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之中。但是,在汉语发展的早期阶段,语序还没有完全定型。除基本语序之外,还同时并存着一些其他的语序。如甲骨文中,“其白麋逐”(燕785)。句中的宾语“白麋”就出现在动词“逐”之前。到先秦时期,汉语基本语序有了进一步的稳定,可是在一些文献典籍中还往往出现与基本语序不一致的变例。如《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其主语“仁”就出现在谓语“鲜矣”之后;又如《楚辞·九歌》:“蕙肴蒸兮兰藉”。其宾语“蕙肴”就出现在动词“蒸”之前。《左传·昭公  相似文献   

20.
选自《论语·先进》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是《论语》里难得的长篇,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一幅古圣先贤言志的生动图画,在语录体的《论语》里算得是独具学特色的一章了。而曾皙“春风沂水”的情怀和孔子“吾与点也”的“喟然之叹”,引得后世评论家们猜想不断,并为此而津津乐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