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源主题萌发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主要描述了武陵渔人偶然进入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神秘之境——桃花源,被源内人热情款待的故事,在源内人的口中得知他们的先祖是为避秦时战乱来到这绝境,没有再与外人联系,渔人在桃花源呆了不多时便告辞回家,没有听从源内人的告诫将桃花源的存在告诉了别人,但是高士寻找无果,便这样成为了文人笔下的惯用题材,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圣地,是他们遍寻不到的乌有之乡。  相似文献   

2.
桃源主题萌发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主要描述了武陵渔人偶然进入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神秘之境——桃花源,被源内人热情款待的故事,在源内人的口中得知他们的先祖是为避秦时战乱来到这绝境,没有再与外人联系,渔人在桃花源呆了不多时便告辞回家,没有听从源内人的告诫将桃花源的存在告诉了别人,但是高士寻找无果,便这样成为了文人笔下的惯用题材,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圣地,是他们遍寻不到的乌有之乡。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散文中的名篇。该文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几个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掠夺和战乱,人人劳动、生活富足而又安宁淳朴的理想社会。细细品读此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析其主题。  相似文献   

4.
赏读《桃花源记》,美丽的桃源令人向往。如画的美景,淳朴的民风,深深地吸引着每—个读者。一切美妙的感觉都离不开文中的渔人,他宛如一位导游,引领我们进入这般胜境。跟随他,我们发现了桃林之美;跟随他,我们领略了桃源民风之淳;跟随他,我们惊叹桃源消失之奇。所以历来人们都把渔人的行踪看成是全文的线索,但有时也仅限于此,而对渔人本身形象的关注却  相似文献   

5.
政治上崇尚无为在西晋统一全国后就有所表现,东晋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把无为之治作为朝廷的主导政策。这种在政治上崇尚无为,在个人方面以随意去累为高的行为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东晋政局已由相对稳定走向了混乱。桃源社会没有战乱,没有统治者的搅扰,人们平等相处,真诚相待,过着富足安乐的生活,《桃花源记》无疑是一篇示志之作,它是陶渊明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散文中的名篇。该文以曲折新奇的情节,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掠夺和战乱,人人劳动、生活富足而又安宁淳朴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一、关于《桃花源记》的内容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写渔人迷路后所见到的景致,为揭开桃花源美好而新奇的境界铺平了道路。第二段(两三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与桃花源中人交往的情况。这一段具体描写了诗人理想社会的面貌,文字精炼,描述逼真。第三段(最后两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文平淡、自然、任真,这种"天然"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从他的"以真为核心的人生观","任真"并非"自然无为"以及其桃源理想等方面来研究探讨他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祭     
武陵人发现桃花源后,引起多方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金钱与利益的诱惑下,渔人忘记当初他对桃源人"不为外人道也"的承诺,竟把线索卖给了出价最高的电视台,并亲自导游.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记》在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又写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在这当中,作者特地提到桃源中人耕种、劳作以及男女服饰的情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这里的描写如果仔细推敲起来,就会发现与理相悖,也与作者所描写的那种特定的环境相矛盾。  相似文献   

10.
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朝诗人张旭的这句诗,道出了千百年来萦绕在世人心头的疑惑:世外桃源,你在哪里?也许,人世间是不会有陶渊明笔下那样的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终究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之门而入。但是,追寻桃源,是我们永远的梦。童年,是最该  相似文献   

11.
秦晓光 《现代语文》2013,(8):150-151
语文组集体备课时,几个同事坐在一起无意中争论起一个话题:"桃源人"与"渔人"的衣着是否相同。同事争论起来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场面甚是热闹。有的认为"桃源人"与"渔人"衣着相同,理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桃花源记》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教材中采用的解释是"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也有人对这一注释提出了质疑:桃花源的人  相似文献   

12.
潘雅频 《生活教育》2013,(6):111-113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朝诗人张旭的这句诗道出了千百年来萦绕在世人心头的疑惑:世外桃源,你在哪里?也许,人世间是不会有陶渊明笔下那样的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终究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之门而入,但是,追寻桃源,是我们永远的梦。童年,是最该有梦的地方,是梦最斑斓的时候;童年,应该有一个关于桃源的梦。那么,何不跟孩子们一起去寻找一回心中的桃源?  相似文献   

13.
渔人是陶渊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的主线人物,其游踪、视野转换及三层社会关系的改变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游踪不仅是全文的线索指引,还是把握渔人形象特点与作者情思的重要媒介。渔人视野转换下呈现的梦幻桃林和怡然农家则是作者心之所向,是作者的理想家园。而渔人与村民、太守、刘子骥这三人分别构成了主客关系、阶级关系和因果关系,尽显作者对桃源的向往、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期许。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文章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优美,主题深刻而含蓄。在《桃花源记》中,作者为后世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成为后世向往中的理想圣地。  相似文献   

15.
东晋时期由于多年战乱,巴西郡人口大量流失,时值李寿纵僚入蜀,东晋政权遂于永和三年(347)侨置巴西郡于涪城。  相似文献   

16.
提起桃文化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陶渊明,在他的千古名作《桃花源记》中,借一个迷路渔人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了没有政府、没有压迫、没有尔虞我诈,人人和平相处,处处丰衣足食的世外桃源。文章借渔人的眼,写道:"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奇迹般地消失了,人们惊叹不已,同时也引发了无休无止的争论。其间各种说法甚众,但似乎略有以今律古,求之过深之嫌。文章从社会风气的淳朴与浇薄的差异、渔人迷路、桃源中人暗地拿走渔人所做标记这三个角度来加以中论,力求找寻出符合作品内容和作者思想倾向的原因,以解释桃花源的隐去之谜。  相似文献   

18.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历代传诵的名篇:《桃花源记》。它的作者是陶渊明。(板书课题和作者)请大家注意“渊”字的写法。 作者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呀? 生:东晋末年。 师:对。他是东晋著名诗人,距今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当时统治者内部矛盾尖锐,战乱频繁,人民生活非常困苦。作者对当时  相似文献   

19.
愿得心安     
大脑先生: 我是最忠于您的心脏,您知道那三个渔人后来如何了吗? 因为没有任何线索,第一个、第二个渔人都放弃了寻找.他们每一日都不停地告诉自己:太晚了,太迟了.但没有什么效果,因为从他们捡到瓶子那一日起,他们便开始每晚做着同样的梦:一个看不清模样的人孤独地坐在一座孤岛上,一切都很昏暗,只有一双黑亮的眼直直地盯着他们.他们每天都被吓醒.后来,因为精神衰弱,第一个渔人每次出海都昏昏沉沉,最终因一次小小的风浪丢掉了性命.第二个渔人安慰自己,一定有人救了那人,但他仍旧噩梦不断.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夜,他在梦中终于看清了那人的脸——赫然发现是他自己.  相似文献   

20.
自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后,桃源便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圣地。桃源究竟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又到底在什么地方。特别是近现代以后,对于桃源的争论特别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叫桃源这个地名的有几十处。《桃花源记》中的桃源的原型在哪里,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学术界,争论和分歧都非常大。现在,铜仁立足打造“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其依据和文化内涵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将对桃源铜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