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不当与失范:刑事诉讼的宪法维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法作为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大宪章”具有与宪法一样的控制国家权力和保障个体权利的性质。为了切实保障被告人的正当权利,现代各法治国家均从宪法高度对被告人的权利予以确认。我国宪法有关刑事诉讼的法律条款既不合理,又十分匮乏,急需改善。  相似文献   

2.
宪法中的公民权利条款与普通法律是有别的,因而有其特定的立法表述方式。在宪法中对公民权利条款进行立法表述时应当遵循宪法语言的规范性原则、权利不是宪法所赋予的原则、权利普遍性原则。针对我国宪法中权利条款的现状,其应当由肯定式的语句表述转向否定式的语句表述,并明确规定公民的程序性权利条款。  相似文献   

3.
宪法责任是指因违反宪法的规则、原则与精神而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宪法制裁则是指因违宪所应承担的宪法责任的具体表现形式,宪法责任是宪法制裁的基础与前提.通过对外国宪法文本中责任主体、依据、形式、程序等条款设置的考察,发现我国宪法文本中相关责任条款在责任主体、依据、形式、追究主体与程序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在现行法律体系框架内,认真对待并充分实施宪法功能是通过宪法制裁维护宪法权威的基础,完善宪法责任条款的相关操作程序规则与操作技术是通过宪法制裁维护宪法权威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详尽规制 ,不应是原则性的条款表述 ,而应以规则性条款加以规定 ,以便于公民权利的宪法规制在宪法实践中的具体援引和作为司法判断的依据。确认宪法对公民直接效力和确认宪法对公民受侵犯而予以直接救济 ,已成为法治下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际上将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视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标志的潮流下 ,我国宪法也应对公民权利的切实保障作出必要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世界主要国家以宪法高度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进行保护。我国宪法修改使人权保障入宪,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诉讼权利的沉默权并未规定。从人权保障的角度看,我国宪法应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并对刑事诉讼法作出相应修改。  相似文献   

6.
宪法作为法律之母,既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同时也具有普通法律的特征.从世界各国的违宪审查,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中,当立法缺位时,可在一定范围内直接适用宪法;到中国的"依法治国"和建立"法治国家",中国宪法中有些条款的直接适用,并且在部门法缺位时,宪法完全可以直接实施.所以,宪法的直接实施是填补立法缺位的最好途径,也是公民权利受到侵害的最后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7.
宪法作为法律之母,既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同时也具有普通法律的特征。从世界各国的违宪审查,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中,当立法缺位时,可在一定范围内直接适用宪法;到中国的“依法治国”和建立“法治国家”,中国宪法中有些条款的直接适用,并且在部门法缺位时,宪法完全可以直接实施。所以,宪法的直接实施是填补立法缺位的最好途径,也是公民权利受到侵害的最后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8.
宪法财产权规范体系在结构上一般表现为保障条款、限制条款、征收补偿条款的有机统一。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产权,我国宪法对其进行保护时,在规范体系的设计上应从两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用财产权概念取代财产所有权概念,二是在宪法文本中明确规定国家的知识产权政策。  相似文献   

9.
五四宪法序言宣明了制宪目的,即以人民民主制度保证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该规定为这部宪法基本权利的客观秩序提供了价值指引。五四宪法在平等权、自由权、财产权、社会权等方面具有区别于西方自由主义宪法、社会民主国家的福利宪法及我国八二宪法的不同属性和特征,因而形成了具有较强自由属性,带有典型的实证主义法律传统和制定法特征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0.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终极价值。宪法对人权的保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保障,控制国家权力;二是微观保障,规定基本权利的内容。历史地看,宏观上,人权观念的变化促使了宪法观念从限制国家权力到作为共同体的根本价值的变化。微观上,人权促使了基本权利的增长。这两方面的变化体现了人权保障的新跨越。我国宪法和现代宪法观念有暗合之处,但不能等同。这是对我国人权保障条款的认识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实现方式,宪法的效力可分为直接效力和间接效力,但是,宪法是用来约束国家权力的,直接适用以裁决私人纠纷的“对第三人效力”理论实属背离宪法的精神。宪法的直接效力集中体现了宪法的最高效力,具体体现为对立法、对行政以及对司法的直接约束力。  相似文献   

12.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宪法的高度关怀青少年,将是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方式。宪法上的基本权利条款、国策条款、有关国家义务的规定、宪法原则和精神等都是青少年权益的宪法保护依据,宪法建立起的协调机制、权力监督机制是青少年权益保护的重要途径,宪法监督制度、控制立法不作为、让青少年的权益入宪都将是促进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具体路径和制度选项。青少年权益的宪法保护,从根本上说,还有待于宪法实施的制度化及其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3.
我国1982年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出了规定,但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权保护体系不完整,缺少人权保护一般条款和人权受侵害时的宪法救济手段。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虽规定了人权保护的一般条款,但并没有规定人权受侵害时的救济手段。在论述我国的人权保护体系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人权保护体系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宪法基本权利在私法领域适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基本权利条款应当具有直接效力,这是宪法法律性的必然推论,也是宪政人权的内在要求。但宪法规范在私法领域的直接适用,需要确定合理的方式,其本质是要明确宪法价值的取向。  相似文献   

15.
<正>青少年法治教育:请您谈一谈对第八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全国总决赛的总体感受。本次活动中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人或事?杜强强:经过多年举办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选手对宪法的理解更加全面了。在本届比赛中,不仅有选手讲述了宪法总纲条款,也有选手讲述了宪法基本权利条款,还有选手讲述了基本义务条款、国家标志条款以及宪法第五十一条的权利限制条款。此外,他们对宪法的引述也更加规范了,有选手不仅能引述宪法某一方面的内容,而且还能指出具体的条文。  相似文献   

16.
刑法是直接以限制或者剥夺公民个人的自由与权利的法律,因此刑法的行使必须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一经提出,就被上升为宪法的高度,在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原则中予以确认。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必须明确,“不明确即无效”。按照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刑法中的口袋条款没有明确性,违背人权保障的宪政精义。  相似文献   

17.
王静文  罗晓岚 《中学文科》2005,(1):20-22,88
识记:1.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2.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由宪法规定。理解:1.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2.列举我国宪法的有关条款;说明宪法是人民权利的最重要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8.
根据传统的立宪理论,宪法仅以国家公权力作为约束的对象,在私法领域内宪法基本权利条款无法适用,但是进入现代宪法时期后,宪法理论将宪法效力逐步向私法领域拓展,相继出现了德国的"第三人效力"理论和美国的"国家行为"理论。在中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和政治体制下,想要在私法领域内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可以尝试建立一种公民宪法基本权利诉讼机制,但适用私权诉讼制度的前提必须是穷尽一切救济途径,以防止权利滥用。  相似文献   

19.
宪法本质上是一部人权法。人权价值在宪法中往往表现为人权规范,人权规范在宪法文本通常表现为人权条款。人权条款的入宪模式主要有宪法序言、宪法正文和宪法修正案等单一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复合模式。从当前世界各国宪法的文本规定来看,人权条款的入宪模式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为私人财产权的保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鉴于这种保障的力度与现实的法权要求存在差距,以及现实中私人财产权受侵害事例的广泛存在,有必要在宪法中规定正当程序原则,明确规定征收征用公平补偿的唇齿条款,制定对弱势群体的财产权予以保障的相应条款,完善有关人权保障的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