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得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文章虽另有所贬,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倒是把旧时的写作教学方式概括出来了。旧时文人不能写文…  相似文献   

2.
谈到作文,鲁迅先生曾经有两段至理名言。其一:“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其二:“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类,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了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这里,鲁迅先生已指明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多读多练”。如果说多读是作文的基础,那末多写就是培养熟练技巧的重要方式.只  相似文献   

3.
李爱丽 《教师》2013,(31):51-52
一、让课外短文训练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是写作基本功训练的开始.如何积累?当然得从课外阅读开始.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鲁迅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或可作为注脚: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那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这段文字,透露出了写作的秘诀所在,就是读与做.要做,还得先读,这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相似文献   

4.
丰富和积累学生的语言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渗透在课内与课外的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1、通过朗读训练积累语言朗读是理解语言、体会感情的有效手段。经常进行朗读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鲁迅先生曾说:“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但偶然之间也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场所多起来了……年月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实践表明,学生读书琅琅上口…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  相似文献   

6.
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说,解说文学作品,不能抓取个别字词以致曲解词句,也不能孤立地解释词句以致歪曲作品的原意;而要以自己的体验去迎受作品的主旨。陶渊明读书,也看重"会意","每有会意",他会愉快地沉浸其中,甚至"欣然忘食"。他们都是说"读"作品要注重整体感悟。关于"写",鲁迅说过一段话:"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时间长了,"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鲁迅未必完全赞成他的先生这种教作文的办法,但他显然认同,要写好作文,主要靠反复的、综合性的练和悟。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写作,鲁迅先生曾经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言辞:“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做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鲁迅先生并不是主张作文教学要靠语法和章法的指导,而是批判教师在学生作文中不注意引导,或不会引导,听凭学生自己去瞎摸乱闯。毋庸讳言,时至今日,恐怕我们许多学生仍然摸索在那条黑漆漆的“暗胡同”之中。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对学生写作过程缺乏必要的指导,这…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2013,(18):62
(2013年2月~2013年3月)1.毕淑敏教我写作文(栏目:"作文")多读是一方面,勤练也要跟上。其实二者本是紧密相连的。毕淑敏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她告诫同学们,读书和练笔贵在坚持,只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写作有着紧密的关系,这是大家都有共识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应用。换言之,只有读得通,才能写得通;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鲁迅先生指出,要想写好文章,最要紧的,就是“多看和练习”。又进一步指出写好作文的方法:“……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作”。由此可知,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女儿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时,问我小说中所说的那种喜欢偷吃西瓜的猹是什么动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也不清楚。事后查了有关资料,才有了答案。《现代汉语词典》“猹”(音茶)字条这样讲:“野兽,像獾,喜欢吃瓜(见于鲁迅小说《故乡》)。”《辞海》的解释是:“獾类的野兽。”鲁迅在1929年5月4日致舒新城的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但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动物,因为这乃是闰土所说,别人不知其详。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鲁迅先生一向治文严谨,为什么会生造出…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年)一文中说: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相似文献   

12.
语文知识一般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知识。语文课程要不要进行语文知识教学?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胡涂始》一文中指出,读书“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竞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这一种‘有所得’当然不会清清楚楚,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所以自以为通文了,其实却没有通,自以为识字了,其实也没有识。  相似文献   

13.
从1998年开始,我每接一届学生都要进行一项“传统写作”《:感悟亲情》。我先把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文章《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课后温习一下朱自清的《背影》和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我还推荐傅天琳的诗作《梦话》给学生“:你睡着了你不知道/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妈妈小时候也讲梦话/但妈妈讲梦话时身旁没有妈妈……”学生们《感悟亲情》的作文交得又齐又快。有学生后来在作文中写道“:如果老师不布置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他作文前的那番‘讲演’,我还一直以为,父母亲为我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我无须…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答北斗杂志问》讲了八条创作经验,其中的第七条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个意思,鲁迅在其它文章中也谈到过,例如:在《两地书·序言》中说:“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小说作法’之类,一部都没有看过”;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腰包的”……鲁迅的意思是明白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至于“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作法”或“法程”之类的书籍则不要去相信。那么,能否由此而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鲁迅告诫过“不相信‘小谈作法’之类”,所以凡是“作法”一类的书籍都是不可信的?我以为不能。首先,鲁迅并未一概否定过“作法”一类的书籍。1932年4月,也就是在写了《答北斗杂志问》后的四个月,鲁迅又写过一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15.
田春林老师在《当校园没有民谣的时候……》(《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一文中慨叹道:“翻翻现在的高中生作文.张口闭口‘古今名人’,闭口张口‘感动中国’,抬头构思‘哲思故事’,俯首写作‘人生寓言’。……可无论怎么看都不像中学生的作文.怎么看都像在替他人立言。”  相似文献   

16.
2013年3月18日晴中午,老师一进教室门门,就满脸兴奋地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同学的作文发表在《马小跳》专刊上了。下面,我读一下发表姓名,周锐的《个性乌龟》,项笑柯《我的‘密友’绒毛球》……"哈哈,又有我的文章啦!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因为算上这篇作文,  相似文献   

17.
江苏新编初语教材第一册课文中有一则对对子的故事: 有一次,寿老师出了个题:“独角兽”。同学们有的对“四脚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听了只是摇头。鲁迅对了个“比目鱼”,老师这才面露笑意,要他说说这样对的理由。鲁迅答道:“‘独’有‘单’的意思,但不是数字,所以不能用数字来对;而‘比’有‘双’的意思,也不是数字……”老师听了频频点头,连连夸奖:“对得好,讲得也好!” 读了上述故事,联系我们的作文教学,感爱颇深。 首先,私塾对对是一种能力训练。提起私塾,人们往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踢“鬼”的故事》(第五册)时问:“‘鬼’字上为什么加了引号?”学生感到这个问题比较新鲜,积极回答。又问:“世界上确实没有鬼,那么鲁迅先生踢的是什么呢?”学生在课文中找鲁迅先生踢到盗墓的过程来作回答。这样比要求大家读课文,谈谈故事的内容来得活一点,感到有兴味一点。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先生读书的描述—— “先生自己也念书。……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干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相似文献   

20.
<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如下片段:"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