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喜欢课堂上出点意外,同学讨论中那种激烈的对话,总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一次意外,着实让我"一惊".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时,有这样一个小环节: 首先根据不同的数据想象并描述长方体的样子. (1)长15厘米,宽8厘米,高2厘米. (2)长15厘米,宽8厘米,高8厘米. (3)长8厘米,宽8厘米,高8厘米.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我常让学生进行「一物多题」练习.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后期,我以木箱为物,编写了一组习题:①一长方体木箱,长、宽、高分别为九分米,七分米、五分米,做这木箱至少要多少平方米木板?②……(条件同上题),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③……,如果木板厚度不计,这木箱的容积是多少?④……,从外面量,它的长、宽、高分别为九分米、七分米、五分米,如果木板厚一厘米,做这木箱至  相似文献   

3.
[题目]用一根长96分米的铁丝,做成了一个长方体框架。已知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的比是5:4:3。求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分米?  相似文献   

4.
看实际取舍     
用一块长8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最多能锯多少个? 你可能会这样想:先求长方体木料的体积,再求正方体模型  相似文献   

5.
对长、宽、高的理解通常被确定为"认识长方体"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人教版教材对于该难点突破的编排意图是:在初步了解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用小棒和橡皮泥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了解12条棱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可以分为几组?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最终得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图1). 从笔者的多次实践和听课反思看,对该部分知识教学的实际效果均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①棱作为一个原始概念呈现,学生缺乏深入的认识,使得从棱到"长、宽、高"具体概念的过渡产生"脱节"现象;②仅从长方体模型的搭建中抽象出"长、宽、高"的概念,学生缺乏体验,从而直接影响了对概念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小学实验课本(三算结信)教学第九册第78-79页。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2.认识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3.会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4懂得长方体的长、宽、高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评析:教学目标包含了知识的传授、智能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力争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重点:了解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苹果、小刀、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活动框架。学具准备:…  相似文献   

7.
[题目]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为整数,在它的表面涂色后,再分成单位正方体(即棱长为1的正方体)。在这些单位正方体中,其两面涂色的个数是三面涂色的2倍。求原长方体的长、宽、高。  相似文献   

8.
1.结合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培养学生用长方体长、宽、高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教师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王师傅计划做一个长、宽、高分别是5分米、5分米和10分米的长方体小铁盒,若接头处不计,请计算一下  相似文献   

10.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求法之后,教材作了这样的概括:因为长方体的底面积可以由“长×宽”得到,正方体的底面积可以由“棱长×棱长”得到,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这就使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第一课时。课前思考:探索体积计算公式是对体积概念的再认识,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按所给长、宽、高的数据去摆"体积单位块",然后想象所摆出长方体的样子,也要有给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再想象沿着长、宽、高摆出的样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12.
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课本中是通过例题分析六个面的长与宽,得出以下两种算法: (1)长×宽×2 长×高×2 宽×高×2=长方体表面积 (2)(长×宽 长×高 宽×高)×2=长方体表面积  相似文献   

13.
王慧  宋徽 《师道》2011,(5):24-24
为创设“长方体的体积”一课的情景,我专门从学校仪器室借来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并告诉学生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2喱米。我说:老师现在想再造一个这样的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玻璃板呢?一个学生回答:只需要求出底面、前后面、左右面的面积和就可以了,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2.理解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即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这个长方形的大小。3.会识别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能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棱长。4.能初步分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结构关系:正方体属于一种特殊的长方体。5.能通过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模型的观察、比较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何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二、实现教学目标的建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学习它们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15.
充分利用课堂练习题的“优化组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对于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是很有帮助的。现以(长方体体积)练习课为例,谈谈如何优化练习题设计。先看如下一组练习题问卜一个长方体,长8S分米,宽64分米,高30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2)一个长方体,长80分米,宽是长的80%,高是民的tr。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3)一个长方体,长80分米,是党的125%,高是宽的。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4)一个K方体,长80分米,宽比长少20%,高是30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5)…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课本在分别讲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后,又将其统一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统一,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而且好处有三: 一是能启发、诱导学生计算出底面是三角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11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片段一: 师: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跟什么有关? 生:长方体的表面积跟它的长、宽、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计算方法: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6个面的面积的和。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或者(长×宽+宽×高+长×高)×2,用字母表示:S长方体:(ab+bh+ah)×2;正方体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节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总复习课。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生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见学生摇头,教师又追问了一次)生2(不太情愿地):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