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经典在于作者成功刻画了一个青春期少年的形象,并关注到了一个前人很少给予关注的群体,而理解小说主人公的身份是解读这部小说主人公形象的关键。因此,在对小说主人公特定身份加以明确的基础上,从小说主人公的社会身份出发,可以更进一步阐述和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雨中猫》是海明威于1925年在法国生活期间写的一个短篇。一对美国夫妇在意大利度假。小说中,作者大量地运用了对照这种修辞手法。小说中,主人公对自己的身份的追求是以一种自恋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正是因为女主人公强烈的自恋性才阻止了她对自己身份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3.
"作者之死"的实质是否认作品中作者的"在场",剥夺作者对文本的控制权与解释权。在传记小说中,戴维·洛奇以作者身份、批评者身份进入小说文本,以彰显作者"在场";洛奇还把与小说主人公"对话"的"前传记"过程写入小说,成为小说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洛奇在传记小说文本中前景化了作者的编辑、写作、评论等行为,有力回应了现代批评理论对作者权威的否定,从而实现了"作者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苏菲的选择》是一部贯穿着人性的挣扎与勇气的杰作,处于身份的失落感中的主人公始终置身于对身份的追寻过程中。身份主题让作者将小说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从而解答了一直处于争论中心的小说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5.
冯晓凌 《海外英语》2012,(17):176-177
该文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小说主人公的"自我"身份的建构,通过小说主人公身份的建构来说明作者作为一名美籍犹太人,在美国这个社会为了建构自己的身份所遇到的来自心灵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6.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以身份认同为视角,作者从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两个方面表现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身份迷失、身份追寻与身份重获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该小说身份认同的主题,以此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当代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的著作,书中描绘了主人公美国犹太人利沃夫一家由盛而衰的故事,身份问题是他们一家人难解的结。他们各自在探寻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意义,最后他们在身份的追寻中各自走向沉沦。本文作者试图从身份认同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8.
简·奥斯丁的作品是写实小说意识形态模糊性的典型例子.《傲慢与偏见》对于乡绅、工商业中产阶级和贵族的描写有褒有贬的描写,造成小说在意识形态方面模棱两可的印象,使作者得以表达一些为当时社会尚难接受的思想而毋需冒挑战现行秩序之险.在《爱玛》一书中,这种意识形态模糊性除了表现于类似描写外,还反映在对女主人公的地位的不同解读以及两条婚恋线索发出的互相矛盾的信号.这种模糊特征其实并不反映奥斯丁本身的意识形态立场,而由现代写实小说的形式及其商业性导致产生.  相似文献   

9.
亨利·詹姆斯后期创作对"真实"的模糊性处理令人难以捉摸.他用隐喻的语言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在充满隐喻的意识世界中捕捉对真实的感知经验,其最后一部小说《金碗》尤为如此.对读者来说,女主人公玛吉的丈夫与继母之间的私情是公开的秘密,但小说没有直接道明这一事实,玛吉是否得知真相令人莫衷一是.玛吉是否获知"真相"又如...  相似文献   

10.
《漂泊者》的作者布莱恩?卡斯特罗及其主人公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人公对"身份认同"从起初迷惑、执著,到最后顿悟、超越,不再沉迷于身份的认定。和自己创作的主人公身份经历相似,作者对"身份"也持挑战和否定态度。可见,作者是想通过主人公表达自己的对传统文化身份的挑战和不屑,确立了自己的后殖民主义身份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