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师本属牛     
班主任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有时“度”不好把握。过于威严吧,不易和学生接近,学生也会怕你,会对你“敬而远之”;过于宽容吧,虽然和学生接近了,但教师容易失去威慑力,会导致班级制度执行起来有些困难。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便会出现诸如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一言堂”等现象;如果过于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又会出现诸如课堂自由散漫、学生“无组织”等状态。互动课堂的提出是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课堂教学问题而生发的概念,其目的在于变“教学主导”或“学习主体”的两极走向的单向主体性为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即主体间性,还课堂以高效、鲜活的本色,使课堂中的师生交互行为得以强化、多样而生动起来,从而促进教师、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深度体验。  相似文献   

3.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如果对学生活动过程过于生硬的控制,就会使学生丧失主动性,在学习中呈现消极状态,要使教师的主导不致成为“主宰999学生的主动不致成为“盲动”,重要的是要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填鸭式”的教法为诱导式的教法,通过教师定向、启发、点拨、引导,启动学生的内因,把教师的主动性落实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上,形成一个民主的而非“独裁”的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4.
“语综合性学习”开拓了语学习的新领域,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因而学生有了极大的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他们的“工作成果”常常会给老师一个惊喜,但开放的学习方式并不等于放任学生自行学习而教师只“作壁上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过于“开放”,除了活动作个开场白和小结外,其余都让学生自由发挥。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常讲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些固然重要,其实学生更加珍重的,是教师对自己的信任;而最不堪忍受的,除了教师伤害自己的自尊心、侵犯自己的人格以外,便是教师的偏见、不信任。持偏见、不信任,既是不尊重事实的表现,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现。那些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态度的学生,一旦得不到教师信任甚至受到歧视,便会极度逆反或自暴自弃,这样,再多的教育都难以奏效。故教师“相信学生”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当堂罚站”导致小学生自杀:师生信任危机不容忽视2001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在福建省海龙市…  相似文献   

6.
钱桦 《科学教育》2005,11(3):F003-F004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和谐的环境里,学生的学习会很愉快,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相反,如果教师过于威严,学生心情受到压抑,课堂纪律再好,学习效率也不会高。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加开放的要求,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注重“教”的教师,我认为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行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引导他们去合作、研讨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教学无法按原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下去。究其原因,除可能与教师准备不够充分有关外,我们不得不对长期以来存在的教学设计中学习目标过于确定、学习过程过于封闭及教学环节过于严密、精确等进行反思。教育的职能在于尽可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要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因此,我尝试将程序设计的“模块化”思想渗入信息技术教学,预先设计类似于“菜单”的学习模块,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量体裁…  相似文献   

8.
<正>《六韬》中有言“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意思是事物过于坚硬就会折断,张得太大就很容易断裂。对于教学而言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过于严格就会导致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相反,教师过于放任又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惰性。所以,最好的教学态度是张弛有度。小学语文课堂犹如一首动听的曲子倾泻快慢有序的节奏,而学生似具有生命活力的歌词跃动于其间。那么如何让课堂产生应有的律动呢?教师可应用“边扶边放”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分数第一”的思想在学生、家长、教师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分数对学生和教师产生了沉重的负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一、教案要体现弹性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教师备课的真谛。教案应该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过于“严谨”和“完美”的教案,会强化教师的“导演意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发挥,教案就要体现出一定的弹性化。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课堂教学以“问答式教学法”为主的今天,教师的提问经常会出现这些问题:问题琐碎,杂乱;问题或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甚至偏题。学生要么无需思考,要么无所适从;由此,学生感到一直被老师被动提问,有时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故意不思考、不回答老师提问的逆反情绪。教师放不开手脚,对教案是“步步为营”。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新课标的含义,导致了对教师主导性的片面理解:过于强调对学生的赏识教育,忽略惩戒教育;过于强调学生“主体”,而削弱教师“主导”作用.在新课标下,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并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调控来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动学习,以此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便会出现诸如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一言堂”等现象;如果过于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又会出现诸如课堂自由散漫、学生“无组织”等状态。互动课堂的提出是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课堂教学问题而生发的概念,其目的在于变“教学主导”或“学习主体”的两极走向的单向主体性为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即主体间性,还课堂以高效、鲜活的本色,使课堂中的师生交互行为得以强化、多样而生动起来,从而促进教师、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深度体验。《直线、射线和角》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在教师的单向主体性活动中,由于…  相似文献   

14.
吴联兴 《广西教育》2012,(21):34-3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课堂上的数学观察、数学分析与数学思考。”数学课堂上,教师过多的讲解,过于包办替代,会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依赖心理。因此,教师不妨在数学课堂上“装装笨”,以此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从而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相似文献   

15.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教师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些教师提问过于急于求成,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那么,如何设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工作的『方圆』徐红山班主任工作水平高低的主要表现之一,便是其工作方法的“方圆”艺术。所谓“方”,即工作的准则、原则。所谓“圆”,即工作的策略、技巧。过于求“方”,则会有悖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古理;过于求“圆”,则会丧失教育学生的原则。班主...  相似文献   

17.
在教师眼里,一个学生的“好”与“差”应如何来界定呢?这决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一直以来,我们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就过于唯一,过于偏颇。总认为那些成绩优良、全面发展、懂事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一些成绩不佳、爱闹事、不听话的学生就是差生。殊不知,当我们用这种简单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时候,我们已经暴露出思想上的严重错误。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学生?这与教师的学生观有很大关系。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首先,教师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与情感体验是密…  相似文献   

18.
于燕淑 《河北教育》2004,(11):36-36
教师素来享有“园丁”的美誉。园丁的重要职责是浇水、施肥、捉虫,可有的时候,很多教师不愿做园丁,而要做“雕塑家”,要按照自己的设计来雕塑每一个学生,表现出“责人之过,过于苛求”“师道尊严,高人一等”。  相似文献   

19.
崔中静 《现代语文》2005,(6):81-81,85
教师走进教室,不可能老是板着面孔,要讲究表情语言。俗话说,“诚于衷而形于外”,“喜怒形于色”。不同的表情会给学生以不同的影响。当教师“眉飞色舞”、“喜笑颜开”时,学生会心情愉悦;当教师“神采奕奕”、“容光焕发”时,学生也会精神振奋;假如教师“面色铁青”、“冷若冰霜”,学生便会惊恐、紧张;假如教师“蹙额锁眉”、“思绪万千”,学生就会忧心忡仲,百思不解……由此可见,教师的表情太重要了。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毋庸置疑,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情境富有趣味性与生活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然而,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过于追求情境的生活化与趣味性,不自觉地走进了追求“情境秀”的误区。“情境秀”是什么?笔者以为,它是指一种过于强调感官刺激,过于迁就学生趣味,偏离数学学习本质目标,导致课堂“假性繁荣”的情境创设行为。我们先来看“情境秀”的几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