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与墨家同为先秦显学。《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显学》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  相似文献   

2.
北门之管——管,王念孙《广雅疏证·释宫》:“管(?),以铁为之,似乐器之管(?),搢于锁内,以搏取其键也。”王力《同源字典》:“上古锁钥形似乐器管(?),所以也叫‘管’或‘管(?)另’.”勤而无所——①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  相似文献   

3.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结拜朋友,亦称"结盟""结义",俗称"拜把子"。其义出于《周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结义形式大多采  相似文献   

4.
形似字“似”也“不似”彤珊汉字当中,有许多字形体相近,熟称形似字。摸··················清形似字的“脾性”,对克服别字现象大有裨益。那么····················形似字的“脾性”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似”也“不····...  相似文献   

5.
《论语·宪问》:"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这一篇中子服景伯说的两句话断句有歧异。何晏《集解》在"固有惑志"后出注,曰:"孔曰:‘季孙信谗,恚子路。’"可见《集解》是在"固有惑志"后断句。而朱熹《四书集注》在"肆诸市朝"后才出注,并言"夫子,指季孙,言其有疑于寮之言也"。后人依据"其有疑于寮之言",则  相似文献   

6.
张协与王粲的渊源关系不仅体现在两人诗歌抒发的情感都充斥着忧患凄凉之情,而且还体现在诗歌的意境和词采上.张协的"华净"诗风,主要体现于诗中对景物的描绘.景阳<苦雨>诗最能体现其"巧构形似之言"的特点.结合钟嵘的审美理想和张协诗对后世诗人的影响,笔者认为钟嵘对其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7.
《论语·述而》记孔子之言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汉语大字典》"束脩"条目下的第二种解释是"古代入学敬师的礼物",所用的例句正是这句话。本文认为不妥,此句的"束脩"应解释为"年十五岁以后束带修饰"。  相似文献   

8.
正"巧"与"拙",涉及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对于书法的审美,正如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地点,对于美所持的标准会有差异一样。"巧"是相对于"拙"来讲的。看待巧的问题,应该从两个角度切入:第一,从技术层面上讲。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道:"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  相似文献   

9.
李玉平 《现代语文》2007,(7):120-121,127
"之言"类术语是郑玄注释中广泛使用的一类术语,我们这里仅就《周礼注》中该术语的情况作一下穷尽性的调查研究.据我们统计,郑玄在《周礼注》中共使用了53例①"之言"类术语,其中"之言"51例,"之为言"2例.由此我们从形式上就可以将该类术语分类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于《豳风·鸱鸮》一诗中"鸱鸮"之所指历来有不同看法。《毛传》以"鸱鸮"为"鸋鴂",视作起兴;《郑笺》将其解释为形似黄雀的"巧妇",喻指周公属臣之先臣。魏晋之后,认为鸱鸮是"恶声之鸟"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或以其喻流言者,或以其喻武庚。然而,根据现代考古学成果,鸱鸮从原始时代起即作为一种宗教图腾受到先民的崇拜,一直延续到夏商时期。因此鸱鸮实为具有一种宗教性质和神秘色彩的"神鸟",而非"巧鸟"或"恶鸟"。从这一点出发,诗中"鸱鸮"极有可能指"天",而非一个具体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画画首先要从形似开始,由不似到似,再由似到不似,如果仅有形似,则只图其表,因为它没有"印"上艺术家自己的心灵,但如果连基本的造型都没有,似是而非,却鼓吹气韵,那不过是自欺欺人.形似与气韵相互依存,超越"形似" 与没有能力做到"形似"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相似文献   

12.
儒家与墨家同为先秦显学。《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显学》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有度》:“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韩非子·五蠹》:“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淮南子·主述》:“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  相似文献   

13.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也叫现成话,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得很紧的词组合成的固定短语,作用相当于一个词。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书本上传下来的。其一,古代诗文词句的节录或节缩。如“中庸之道”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风清弊绝”出自宋·周敦颐《拙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其二,历史的故事。如“退避三舍”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退三舍避之”的故事。“破釜沉舟”是《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的故事。其三,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内储说上》、“守株待兔”出自《韩非·五蠹》。另一方面是从口  相似文献   

14.
2001年6月号《湖北招 生考试》曾发表拙文 《巧解"超常用语"》。该文提供了三 种"巧解"的方法,即:从上下文找 答案,弄清作(编)者写作(编辑)意 图和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拟再提供三种"巧解" 的方法。 一、弄清"材料"相关背景 请看下文: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 想起当代台湾诗人、杂文家李敖写  相似文献   

15.
历来注家多认为《论语·微子》中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语是指责子路或孔子之辞。结合其所在语境来看,此语实为丈人自述之言,意谓我正忙于劳作,播种五谷。  相似文献   

16.
李密的《陈情表》是以情动人的名篇,《古文观止》评价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但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陈情表》中的"虚"与"实"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远指”就是代词指代的对象比较远。古汉语中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主要用“彼”,也用“夫”、“其”。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里”、“那样”等。如:①“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史记·商君列传》)“彼”,那个。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彼”,那些。③“息壤在彼”(《老子,三十八章》)“彼”那儿。④“以俟夫观者得焉”  相似文献   

18.
[原文] 《康别传》云:孙登①谓康曰:“君性烈而才俊,其能免②乎?”称③康临终之言曰:“袁孝尼④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⑤固⑥之不与⑦。《广陵散》于今绝矣!”[说明] 选自《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所附的《嵇康传》。这段文字是裴松之为写嵇康事迹的一段正文加  相似文献   

19.
<正>"苏轼曾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古文观止》认为《陈情表》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还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标题中又有一"情"字。这样看来,晋武帝是被《陈情表》感动了,才收回成命的。果真是这样吗?一、"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世说新语·贤媛》载:"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外文的引入,导致"信、达、雅"早已不能够满足翻译者们的需求。对此,中外译界人士争相研究和谈论,最终提出了翻译求似说。《文学翻译谈》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翻译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译或形似,一种是意译或神似。本文旨在研究翻译求似的相关内容,并从美学角度浅析其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