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单介绍了历史上士大夫文人的归隐情形,突出苏轼的归隐与他们有别,苏轼是心归而身未归,视功名宝贵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从不贪禄恋权,苏轼常存归隐之心,只不过他是要回归到百姓中去。  相似文献   

2.
马致远散曲中的叹世归隐主题反映的是特定时代中下层文人的现实人生大退却。其叹世、愤世是基于对现实人生困境的深刻体验和对生命时间的无限感伤,以至于最终将儒家传统价值体系完全消解了。马致远晚年在其自然田园生活中,找到了他的理想世界,这种精神皈依是通过审美超越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表现了市民阶层尚侠义、重功利的思想倾向和世俗化的审美趣味。宋元以来兴起的“说话”艺术是《水浒传》题材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水浒”故事渗透了很多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这使它带上一定的市民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4.
纳兰性德诗词中,充满了对隐士的艳羡、对佛老的热爱和淡泊功名富贵的思想,表现出明显的归隐心态,其原因主要与理想破灭、感情创伤、人生际遇及性格气质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苏轼词中的归隐情结的角度出发,从归隐情结的表现、缘由、特点、实质这四个方面分析,窥探苏轼这一大文豪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思乡、归隐”是一个十分醒目的主题。本试图通过对这些诗词中怀归情结的表现、成因、消解方式等的剖析,揭示其思乡归隐意蕴中政治、哲学等层面上的深层内涵。从另一个侧面透视苏轼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感悟其灵活洒脱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倍受后人崇仰的学巨匠。  相似文献   

7.
王英 《滁州学院学报》2005,7(3):13-14,36
陶渊明《闲情赋》的“闲”字应解释为“清闲”;此赋应创作于陶渊明归隐后之一两年的时间内;其主旨既不是表达爱情,也不是寄托政治寓意,而是作者在悠闲适意的田园生活中阅读前人之作的即兴之作。  相似文献   

8.
李俊民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经历,但是他的归隐主要是明哲保身、追求自由,遗民的色彩比较淡。李俊民主要推崇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不是陶的不书刘宋年号、不与新朝合作的政治态度。和李俊民同时的南宋文人多赞颂陶渊明的忠贞,李俊民等金代文人则认为保存文化的意义远远大于效忠于一姓一朝。  相似文献   

9.
安德森的<林中之死>及鲁迅的<祝福>的死亡结局,反映出两位作家在死亡结局的艺术创作及艺术效果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个是林中之死,弥漫着浓郁的浪漫色彩;-个是人中之死,充满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这种差异主要基于两位作家不同的审美情趣及创作思想;而不同的审美情趣及创作思想是基于两人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  相似文献   

10.
雷贤平 《学语文》2002,(1):16-16
“我的空中楼阁”显然是作者想象中的“楼阁”,“楼阁”中寄托着作者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不是一定就是厌恶城市的喧嚣,我们不敢断言;但这种抛弃都市繁华,向往山中生活的思想理念不能不说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归隐情结有藕断丝连的关系。 我们不妨把《我的空中楼阁》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做一个比较。 首先,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一旦与现实不合作,就比较多地选择归隐山林,在山林中过上一种似乎是“世外桃源”的生活(事实也许不是这样)。陶渊明离开官场,首先做的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把家安置于田野之中。《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李乐薇也把家安置于山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就这点而言,两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李乐薇身上显然有一种传统士大夫的那种归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归隐思想是东西方文化共有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有"意隐"和"身隐".在<退场的鬼魂>中,主人公祖克曼的归隐是一种"身隐",而其文学导师纳诺夫的归隐则是"意隐".菲利普·罗斯所追求的是"身隐"后的"意隐",既不同于祖克曼的也不同于纳诺夫的归隐.这种归隐在文学作品上表现出强烈的"内省"意识,主张文学上的"归藏",即将后现代的艺术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结合起来,开创一条文学新路.罗斯的归隐在政治上体现为不主张追随美国政府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而主张韬光养晦、避世求安.这种归隐思想无疑有利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2.
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思乡、归隐”是一个十分醒目的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诗词中怀归情结的表现、成因、消解方式等的剖析 ,揭示其思乡归隐意蕴中政治、哲学等层面上的深层内涵。从另一个侧面透视苏轼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 ,感悟其灵活洒脱的人生态度 ,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倍受后人崇仰的文学巨匠。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其后也真正退隐。实际上,我们从他的诗中可以发现,在这之前,他归隐的愿望早已萌发,并为此作了充足的准备,展开了许多构想。他期待着在完成他的政治理想之后,在他一生中最爱的颍州(今安徽阜阳)与知己和文章为伴,开始自由、平静而充实的隐居生活。  相似文献   

14.
归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儒道两家都有对归隐思想的阐述,由于它们的核心观点不同,儒家归隐思想和道家归隐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儒家的归隐是为了再次出仕,是"假隐",道家则为了保身,是"真隐"。元代文人因为仕途受挫而归隐的状况成为一种常态,有的是儒家式归隐,有的是道家式归隐,少数民族散曲家贯云石一生两次为官,两次归隐,他的归隐主要由他的民族性格、家庭背景和佛道思想所决定,通过分析他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出他的归隐很坚决很彻底,是道家式归隐。  相似文献   

15.
元代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时代,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环境里,民族歧视与压迫的存在,科举制度的废止,元代统治者自身文明程度的不发达,使得元代文人的状态也处于有志不得伸,有才不得展的现实境况,让广大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既有鲜明的愤世嫉俗,又有因绝望而心灰意冷,另谋他途。他们丧失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最起码的"政治自由",对此或批判,或逃避的态度体现在元散曲中,即形成了一股叹世归隐的洪流。  相似文献   

16.
英国现代作家哈代和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同一个梦想一一"归隐".并且他们的愿望都是急剧的社会变革的产物.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生活时代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同的"归隐".本文正是从东西方文化背景和生活时代背景的差异入手来对比分析他们的"归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司空图一生四次归隐,其诗作大部分都是在归隐时写下的。虽处江湖之远,但不忘关注社会民生,其诗多以曲折隐晦之笔来表达用世之志,并且反映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论《浮生六记》的情爱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恋情美、性爱美、相思美、情趣美、至爱美等方面,对《浮生六记》的情爱美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论述,从而揭示了作品表现的人的积极本质力量和人文精神。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与审美价值,理应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文学史上拥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连城诀>中,狄云是全书中唯一的全胜者,绝世的武功,红粉佳人,盖世的财富,但狄云却毫不犹豫地全部放弃,归隐远去.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原本拥有一切的狄云却又心甘情愿的回到原点呢?  相似文献   

20.
成书于元末清初的《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水浒传》中既有写实的内容,也有充满想象力的色彩的玄幻内容,神秘主义、宿命论和现实主义相交杂糅在这部小说中,形成了《水浒传》独特的文学风格。本文将把《水浒传》中的奇幻内容描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奇幻色彩在我国小说创作中的成因以及作用,对《水浒传》进行文学审美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