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当今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湖南农业大学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些思考与重要举措,同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下一步的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深入分析当今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些思考与重要举措,同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下一步的建议,以期对我国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代表的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解读高层次人才政策实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灵活管理到岗工作时间、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回避政策失真,进一步探索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途径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高层次人才内涵界定不清楚,引进与培养缺乏长远规划,评价机制不健全,薪酬方案缺乏综合平衡,以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创新管理制度并完善高层次人才政策覆盖面,健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人才强国的战略中,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体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简述了博士后对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创新博士后培养机制,发挥博士后制度优势,更有效地推进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和贡献率不高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抽样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数量、结构、贡献率、素质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管理、激励及评价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加强青年后备人才培养,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力度等措施,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人才重阵,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视,从实践探索到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界近年来一直在引进、培养、管理、使用等方面探索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方式与途径。本文基于对省属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分析我省省属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困境,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福建省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基于对2000~2010年全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状况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探讨了福建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举措。近10年来,福建省普通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全省普通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总人数显著增加,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人才队伍建设缺少战略规划,政策匹配性弱等。对此,福建省普通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要注意用大思路大谋划大战略统领全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政策协同,形成合力;高度重视引进和培养;高度重视营造事业留人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论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对高校而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中之重.本文在阐述了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意义的同时,分析了高校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北京市属高校因地域、政策、环境等特点,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普遍情况,提出了适合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方法,通过首都师范大学的实践经验证明,北京市属高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有规律可循的.  相似文献   

11.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在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科学发展明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全面把握高层次人才的成长规律,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求坚持和谐的管理理念,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和谐构建;要求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还要求重点解决好当前的几个重要问题:“两支队伍”的问题、“引进’和‘培秽的问题、如何改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体系的问题。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够顺利地前行。  相似文献   

12.
高层次人才是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文章从提高认识、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关注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促进高层次人才设置恰当的目标,促进高层次人才进行合理归因,了解高层次人才的个性等方面,分析了高层次人才管理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困扰后发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与其后发展特点有关的客观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制约原因。后发高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要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加大投入,以稳定现有人才为基础,吸引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补充,以不断完善和创新有利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进一步发展打下稳固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加强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我们应当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形势,国内各省市普遍将科教兴省列为根本性战略。本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整理,深刻地分析了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的总体状况,并指出了近年来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提出了关于加强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伴随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甘肃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作为西部省份,甘肃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面临很多不利因素。如何在现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本省高层次人才培养,也是解决甘肃高层次人才紧缺困境,实现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笔者客观分析了近年来甘肃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成绩与现状,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甘肃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方院校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历史任务,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转型背景下地方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地方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对促进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黄德金 《教书育人》2023,(18):33-35
人才兴则教育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的必要抓手和有力支撑。本文从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宏观背景出发,探讨了应用型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并从以调整和优化应用型高校人才队伍结构,强化人才队伍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着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调整人才引进思路,加强人才团队和服务平台建设,改革旧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打通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环节间的通道,促进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高层次人才是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带动和推进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建设、开发、保障好这支队伍,使之发挥积极的作用,是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队伍整体开发与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凝聚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战略意义入手,深入剖析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凝聚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首要任务,"双一流"战略将打破211、985战略中高校身份固化的困局,给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新契机,也对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指出了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通过回顾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新时代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缺乏与学校学科发展定位相结合的长远规划、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考核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外来人才引进而轻既有人才培养、对人才培养发展不够重视导致人才流失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出高校要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学校、学科发展定位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正确处理好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实施人才的稳定、培养与发展有机结合的策略等五个对策建议,为我国新时代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