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模糊识别法”,就是教师根据综合地积淀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知识、技能。来对客体作总体感受,亦即对客体内容、本质、原因还未能作充分透彻分析说明时那种模糊系统的感受。这是一种模糊识别能力,看起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实际上具有很多优越性,它不仅迅速,而且比较准确、灵活。目前。中考试卷的作文评改,尽管分五个等级的标准评定分数。但在实际评阅中,教师往往还是运用“模糊识别法”。对一篇作文“好”或“差”,常常凭总体感受.  相似文献   

2.
所谓“模糊识别法”,就是教师根据综合地积淀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知识、技能,来对客体作总体感受,亦即对客体内容、本质、原因还未能作充分透彻分析说明时那种模糊系统的感受。这是一种模糊识别能力,看起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实际上具有很多优越性,它不仅迅速,而且比较准确、灵活。目前,中考试卷的作文评改,尽管分五个等级的标准评定分数,但在实际评阅中,教师往往还是运用“模糊识别法”,对一篇作文“好”或“差”,常常凭总体感受,若追问“好在哪里”,“差在何处”,评改者也不一定能立即作出条分缕析的评述,然而这种“模糊识别法”的信度…  相似文献   

3.
《广西教育》2006,(10B):6-6
是海霞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模棚识别法”是教师根据积淀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知识、技能,对客体作总体感受,由于对客体的内容、长质、原旧还未能作充分透彻的分析说明,这种感受比较模糊笼统、模糊识别法看起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实际上具有很多的优越性,它不仅迅速,而且比较准确、灵活,在作文评改中使用模糊识别法具有四点意义;第一,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4.
所谓“模糊识别法”,就是教师根据综合地积淀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知识、技能,来对客体作总体感受,亦即对客体内容、本质、原因还未能作充分透彻分析说明时那种模糊笼统的感受。这是一种模糊识别能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个性化,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把这一要求贯串于教学实践中,必须在“体验”二字上做文章。“体验”既有“领悟”“体味”的心理感受,又有“实行”“实践”“以身体之”外部实践的含义。因此,体验不仅重视主体的心理结构,更注重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动态建构。基于以上理解,结合我的教学体会,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进行了体验式作文教学。所谓“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客体),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  相似文献   

6.
在对“真实”的界说上,人们强调文章“全由心底流出”。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若细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实际上还存在着模糊之处。比如“心底”,怎样才是“心底”?若按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来看,则作文表达的是哪一个“我”呢?在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中,似乎没有关注到“作文真实”其实也是有层次的,依笔者愚见,可以分为“浅表的真实”和“深层的真实”。浅表的真实浅表的真实,是感受的真实,又仅是感受的真实。能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感受,原本不错,但人的感受是暂时性的、多变的,如果要让这感受稳固下来,还要经过思想的过滤;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会写作文”这一专题,进行了理论上的学习和思考,实践上的探索与分析。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四个“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作文教学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  “大纲”提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写”与“读”的结合的关键是要有这样的意识:阅读教学中要有作文训练意识,作文教学中要有阅读训练的意识。换句话说,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留意阅读的客体材料究竟可用哪些课文作参考,以资借鉴。  在“读”…  相似文献   

8.
邹燕华 《中学文科》2009,(16):37-37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不是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主客体关系的反映,是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引起的主体内在体验。情感的表现就是“爱”和“恨”,写作的内在动因是情感冲动。让学生从虚假的作文套路里解放出来,用我手写我心,倡导学生去写真实感受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潘英 《青海教育》2004,(3):43-43
传统作文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学生没有生活感受,作文就缺乏源头活水、材料不足,以至写起来思路狭窄,内容匮乏,久之,学生便害怕作文,厌恶作文,自然作文水平就难以提高。契诃夫说:“谁要想描写人和生活,谁就得经常亲自熟悉生活,而不是从书本上去研究它。”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作文材料单调“无米下锅”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身边的生活缺少足够的感受,对许多有意义、有情趣的生活没有细细体味,或缺少体味的能力。改变“无米下锅”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中考作文,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作文的基本类型没有变。作文题目仍然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四大类型。2.继续坚持淡化文体的要求。3.作文内容要求仍要学生重视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尽量书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变化主要表现在:1.“话题作文”备受青睐,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首选题型。2.“选题作文”和“小作文”愈来愈少。3.“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虽有一席之地,但基本呈下降趋势,且与“话题作文”的界限愈来愈模糊,换句话说,一些“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稍作改变,都可看作“话题作文”的变体。例如:…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不是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主客体关系的反映,是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引起的主体内在体验。情感的表现就是“爱”和“恨”,写作的内在动因是情感冲动。让学生从虚假的作文套路里解放出来,用我手写我心,倡导学生去写真实感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本期同题作文擂台赛的三篇文章都是围绕“幸福”这一主题写的散文。“幸福”虽是大家熟悉的字眼,但要把握好这个题目却并不容易。“幸福”抽象而具体,模糊而清晰。说模糊、抽象,是因为它并非一堆可以指认的事实,而是必须依赖心的体验才可以感受的存在。说清晰、具体,是因为任何对幸福的感受都是由具体的生活内容引起,且总是和它真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其具体性还表现在与“幸福”感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生活内容会因人而异、因时变化,是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也折射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因此,“幸福”首先是感性的、具体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学生感受生活山西省洪洞一中张永谊,李玉兰解决中学生作文“无米下锅”,人们普遍强调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我们则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在于观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对生活理解、思考和感受。一、如何理解观察与感受“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  相似文献   

14.
作文的生命来源于真情的流露,而真情来源于生活。读一些孩子们的作文,总觉得感受不到那纯朴童真、童情。有感于此,我们应倡导以“记真人、叙真情、写实景、抒实情”来组织习作活动,强调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熟悉的真事、真想法、真感受。本文试从“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入手,提出在作义教学巾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几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问题之三———观念陈旧,被动作文为什么要开设作文课?有些老师认为,教材中设计了作文内容,就要教学生作文。有些题目学生没有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为“奉本而作”,教师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去套作。学生作文内容有的不真实,说假话;有的不具体,说空话;有的缺乏自己的思想情感,说套话。有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引导学生猜考试题目,让学生背现成的范文,于是不少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腔。学生作文成了奉老师之命而作,为获取高分而作。这种“奉本作文”、“奉命作文”、“应试作文”,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不利于学生良…  相似文献   

16.
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得出”,从而去逐渐“写得好”,我感到培养学生“生活感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培养学生自觉的实践“生活感受能力”。学生的作文虽然不是创作,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学习“创作”本领。因此,“生活是源泉”对作文来说,同样是重要的,是学好作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教师尽管反复讲过要“热爱生活”、注意“观察”之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理念影响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影响着我们的作文教学。尽管“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等观念已走进作文指导课,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在作文品析时,仍用一种程式化、标准化的模式来衡量学生的作文,致使学生对作文兴趣不高。笔者认为,习作品析需要走出“以文为本”的误区,重视“人本性”的开发。习作品析课需要“以真情唤真情”,这种“真情”,来自学生与习作的直接对话,来自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基于这种想法,笔者近两年来在作文品析课中着重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尝试。一、言为心声”:悟一种真情表…  相似文献   

18.
感受与写作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在我们的作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感受” ,是指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过程中所得到的影响或所获得的体会。我们在作文中 ,如果真正有了自己的感受 ,我们的作文就不会重复别人 ,就不会枯燥无味 ,我们就会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首先 ,感受是作文的开端。福楼拜说过 :“写好 ,同时就是感受好、想好和说好。”意思是说 ,写好作文 ,第一步是感受 ;其次才是想 ,即构思作文结构 ;最后是说 ,即把作文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果对周围的人、事、物、景没有一种深刻的感受 ,就不会有写作文的想…  相似文献   

19.
(接上期)四、课程改革中的作文教学(一)转变观念1.从写话入手,降低难度,重视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不同学段对作文有不同称谓。一、二年级叫“写话”;三至六年级叫“习作”;七至九年级叫“写作”。“写话”和“习作”的提法,表明小学阶段的作文是练笔,练习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这样提,有意降低难度,使教师打破作文的神秘感,使学生打消畏难情绪,克服作文要“作”的心理障碍。作文就是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学生由不怕作文到爱写作文,靠兴趣吸引,靠自信提供动力。因此,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  相似文献   

20.
一老师一看作文,愤然扔下:"作文语句、段落那么模糊那么混乱,我真看不懂。我如何会给他高分?"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在某种意义上说,读者就是消费者。因此,作文时应虑及读者的阅读心理,也就首先要让读者"看得懂",让读者感受文章的语句、脉络、思想等的清晰,进而欣然感受思想感受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