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山岳信仰是古老的世界性信仰,中国很早就发生了关于山岳的神话、信仰与礼敬行为。山岳祭祀是中国传统祭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山岳祭祀经历了原始自然崇拜、神秘王权确认与帝国江山社稷保障三个阶段。人们由被动膜拜山岳,到主动册封山神,再到要求山神为我所用,山岳巍巍万年没有改变,但人与山的关系却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今人的山岳观念较之于古代人的山岳观念无疑有重大的改变,人们对于山岳已经由崇拜信仰转变为尊重感恩,因此祭山礼俗发生改变理所当然。如果在重视继承传统礼俗中的有益的祭祀原则与仪轨的基础上,根据当今社会伦理意识与民族文化建设需要,在复兴祭山礼俗过程中对传统礼俗进行适应性或者说选择性的传承,则既尊重与继承了传统,也遵循了当代社会的文化逻辑,是传承中的更新,符合文化演化法则,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从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龚向玲 《考试周刊》2008,(20):209-210
在中西创世神话中,泥土和石头都曾作为造人材料.造人神话体现了古人对土地的崇拜,对石头的崇拜,由于地理、气候、民族心理的差异,造人材料虽同为泥土和石头,却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些差异也折射出不同的人文背景与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3.
泥土与石头:中西造人神话意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西创世神话中,造人神话是令人关注的一环.造人神话体现了古人对土地的崇拜,对石头的崇拜,由于地理、气候、民族心理的差异,造人材料虽同为泥土和石头,却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些差异也折射出不同的人文背景与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远古时期先民们以山居为主,与山岳的关系密切。"活物论"时期,山岳在先民眼中是与人平等的"活物";万物有灵观念产生后,山岳也有了"灵魂",进而产生了山精信仰及以山精为对象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随着山岳信仰的发展,山精逐渐由精灵向神灵转化,于是产生了山神的观念。在五帝传说时代,由于对山岳的不断祭祀,山岳信仰的政治化倾向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民间山岳信仰很大程度上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不仅山神信仰与道教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民间的灵山崇拜也融入了许多道教服食养生、神仙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从早期道教神灵信仰、炼制丹药、法术等方面也可看出其对民间山岳信仰的吸收和发挥.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重要的武器和工具,石头在原始社会时期普遍受到人们的崇拜,在我国西南民族中羌族和藏族至今仍然保持着对白石的崇拜,这是其原始信仰文化的存留和延续。文章对羌藏民族的白石崇拜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崇拜的缘由作了理论分析,还对二者的白石崇拜各自所具有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在古典爱情文学中,“灵石”是一种反复出现的典型意象。由于在原始初民的观念中,石头和由石而生的火都是具有生殖功能的,因此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着对石头的生殖崇拜。这种典型的民族体验,与爱情。婚姻极少自由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褒扬善良、期盼大团圆的民族心理相结合,产生了借赋予灵性的石头来满足惩恶扬善的心理、寄托爱情理想的“灵石”意象。  相似文献   

8.
壮族对狗的崇拜源自远古社会的图腾信仰,狗崇拜是其原始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石狗作为图腾信仰崇拜的衍生物,已融入到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石狗经历了作为图腾的崇拜、灵石的崇拜、守护的崇拜等阶段,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成为其独特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9.
论周代天神性质与山岳崇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代天神崇拜的天就是山岳崇拜,他们以为天神就居住在山岳之上,故称之为“天室”山。周代天神是周族的部族神,认为他们的祖先神死后都升到天上,实即天室山上。周人称嵩山为“天室”,但同时他们又把此山称为“崇”山(嵩、崧同),“崇”即“宗山”之义,亦即文献中的“冢山”。“崇山”就是指死去的祖先神所聚集的宗堂、宗室。所以天神-山岳崇拜的性质实际上就是祖先神崇拜。东方殷人及其后人表示敌忾时用箭射盛血的革囊以示“射天”,这正好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冲突和对立。天神-山岳崇拜主要盛行在西北地区,这也代表了炎黄文化神权崇拜的特点。周代的天神-山岳崇拜以豫西太行山为线遍布黄河中游及上游地区,这也正好是我国平原与高原山岳的分界线。周人克商之后,就形成以中岳嵩山为主的五岳崇拜。战国时代以来,周室及中原国家衰落,代之而兴的是东方的泰山与西方的昆仑山崇拜  相似文献   

10.
论湘西苗族的梅山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和崇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有着丰厚的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深刻内涵,是民族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各个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反反复复的分解,重组和融合,它们的信仰和崇拜也同时经历了一个冲撞,重组和融合,它们的信仰和崇拜也同时经历了一个冲撞,选择和相互包容的漫长历史演变,考查民族历史文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先民就怀着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生灵作为精神寄托和崇拜对象,并作为纹饰记载在他们创造的器物上。太阳崇拜与乌灵崇拜,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两大崇拜,而且太阳崇拜几乎跟乌灵崇拜融为一体。陕西华县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鸟纹彩陶中,有一个形象为日与乌组合的纹饰颇为引人注目,乌是鸟的一种,这也与中国的一部分神话故事中的情节相吻合。这一纹样是太阳崇拜的一种表现。对于类似彩陶纹样的研究,能体现彼时彼地人类某种观念、精神和情感。  相似文献   

12.
崇石是我国各民族自然崇拜的一种普通形式,虽然这种信仰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最早期(母氏社会),经历剧烈的社会动荡以及文化的碰撞与融汇的洗礼,却丝丝缕缕地被传承下来。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可以看见它的踪迹。人们对石神的崇拜与礼拜仪式,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文明的冲击而泯灭。许多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就这一民俗事象已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尝试从原始崇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再作浅析。  相似文献   

13.
试论纳西族白石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西族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白石崇拜现象;纳西族的白石崇拜与纳西族的东神崇拜和色神崇拜紧密相连;纳西族的白石崇拜主要根源在于纳西族对白石的崇拜,玉龙雪山在纳西族白色崇拜转化为白石崇拜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雷神是中国最早的自然神之一,雷神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一种,源于原始社会对未知自然界的恐惧而产生的信仰及其崇拜。对《太平广记·雷》的阅读和梳理,在雷神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对雷神的形象和职责进行研究,从而可以分析出古人的雷神崇拜思想。  相似文献   

15.
花溪逸士黄岩的《岭南逸史》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才子佳人小说。它没有一般才子佳人花前月下,诗赋传情,及第团圆的惯常描写,而是把他们置身于兵戈战阵之中,在刀光剑影的沙场演绎他们传奇的浪漫故事。书中所叙大多于史有征,在情节、人物、战争等描写上模仿《三国演义》的痕迹十分明显,因此可以说《岭南逸史》是一部《三国演义》化的才子佳人小说。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汉字的构形取象入手,探究“美“的原始文化内涵,发现原始生殖崇拜文化是古人创造汉字构形时体现的精神之一.  相似文献   

17.
酃是汉代未水入湘处(今衡阳市城东)的地名,之前曾名寵和龐。自赵宋以来,是今湘东炎陵县名。其偏旁“霝”同雷、电(雹)、震、霆为同一个词族,是古人对雷电自然现象的文字记录。反映了先民对雷电由自然崇拜到龙之神灵崇拜的认识过程,也是我国龙崇拜源于雷电崇拜的一个典型例证。而“酃”则以地名的形式保存了这一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8.
以往讲江西于唐代有书院七所,现在看来还有两所。一所在南昌市西山天宝洞,由睦州分水县人施肩吾所建,名石室书堂或施肩吾书院。一所在宜春市南仰山之北麓,宜春人郑谷所建,名仰山书堂或东庄书堂。因其曾任都官郎中,书堂亦名都官书堂。此两书堂后发现,有补于书院史书之不足。  相似文献   

19.
先把桥陵的石雕定性为环境雕塑,再用环境雕塑的一些审美准则分析石雕,然后通过桥陵的空间布局和背景、石雕与桥陵的空间、石雕自身的空间这三个方面来论证桥陵石雕的空间性。  相似文献   

20.
冼夫人信仰肇始于冼夫人后人和岭南民众对冼夫人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冼夫人本为一介凡人,但是,在多方力量的通力合作下,她完成了由人到神的升华。在冼夫人由人到神升华的过程中,多方力量对冼夫人的承认与报答都隐含有各自的期许,那就是期望获得她的庇护与显灵,满足他们各自心灵、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