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六义"说是儒家传统诗学,其起源于先秦两汉时期。历代对"六义"内涵的理解也在不断发展演变。晚唐司空图在前人的基础上赋予了"六义"说新的内涵,主要从审美的、艺术的角度来理解"六义"。首先,他用非常凝练的四个词引申出了"诗贯六义"说的艺术效果,即讽谕、抑扬、渟蓄、温雅;其次,就如何表达"六义",他认为要做到"直致所得,以格自奇";再次,他认为诗歌若能很好地贯穿"六义",方能达到"全美为工"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美学的诗歌意境理论史上,司空图的地位无人能比。他是诗歌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就他的整个理论来讲,他像前人一样认为意境是诗的本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界定了意境的内涵,开创性地划分了诗歌意境的类型。这三方面奠定了他在中国关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司空图一生四次归隐,其诗作大部分都是在归隐时写下的。虽处江湖之远,但不忘关注社会民生,其诗多以曲折隐晦之笔来表达用世之志,并且反映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司空曙是“大历十才子”中的重要一员,其现存诗歌中有41首涉及寺庙、僧侣、佛学术语等佛教因素。司空曙所受佛教影响,一方面源于唐朝崇佛风尚的浸润,一方面源于诗人对前人“吏隐”思想的沿袭。司空曙的涉佛诗,从题材上可分为赠别类、游历访遇类、题咏类。司空曙的涉佛诗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用语浅近、意境超妙,闲淡清静、真切感人,天然浑成、不饰雕琢。研究司空曙的涉佛诗,可从细部了解大历诗歌的艺术风貌,并深入了解大历时期佛教对文学作品的渗透。  相似文献   

5.
司空图的“辨味”说,就是要在“咸酸之外”求得诗的“醇美”。要做到这样,他又提出“思与境偕”的命题。这一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源远流长,司空图只是个集大成者,不是始作俑者。前代和当代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对他的影响,是外因;他的心灵历程,生活情趣、佛禅思想等,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重要美学思想,其生成条件之一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对于这个条件,不同学者做出了相近而不同的解读。在布洛审美心理距离思想观照下,它又透露出审美距离思想因子。考察司空图的理论与实践,这一思想因子散布于其他文本,由此而知,司空图诗学理论确实存在审美距离思想。  相似文献   

7.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阐述“咸酸”之论,并颇为自贞地列举自作诗句以为示范;但在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叶,并未产生预期的影响。直至苏轼《司空图诗》、《书黄子思诗集后》论及此文,司空图诗作才屡见称引,“咸酸”之论与《二十四诗品》亦自此广为流传,影响巨大.司空图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崇高地位从而得以确定。  相似文献   

8.
在司空图眼里,陶渊明是古贤,是中国禅宗隐逸文化的代表,自当尊仰,所以他推崇陶渊明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人生态度以及其所达到的人生境界。然司空图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节烈忠君之士,他与乱臣新政彻底决裂,并以身殉主,气节铮铮,所以司空图又往往俯视、非议陶渊明。  相似文献   

9.
对司空曙生平事迹的考证,前贤时俊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取得诸多可喜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其“以官为氏”的司空之姓,追溯至夏禹的支孙;“文初”的表字应与“文明”同时交互称渭。纠缠不清的郡望与乡贯,应以邯郸学院李红霞等人的结论“籍贯为洺州广平郡(今河北邯郸永年县)”为是。称谓中的官职主簿、拾遗、县丞、郎中,任职先后尚待理清;行第十四则确定无疑。举进士确有其事,“登进士等”则子虚乌有。北宋名相、大文学家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收录司空曙诗25首。以之与《极玄集》《又玄集》《才调集》《唐诗纪事》等所选诗比勘,发现异文若干。经综合考量,对异文间的是非优劣,均给出“宜各从长”之按断。  相似文献   

10.
司空图是晚唐著名诗论家、诗人,虽一生屡遭离乱,但其诗歌中很少反映混乱的社会状况,而以写景为主。意象是以象征性为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的表意之象,意象的选用反映了诗人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情。司空图在诗歌中最常选用菊、鹤、松这三种意象,偏爱描绘清淡自然的画面。联系司空图的意象观,其诗歌中菊、鹤、松意象的选用,蕴含着司空图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文化心理,该文化心理正是晚唐诗人的典型心理。  相似文献   

11.
司空图诗歌不同于晚唐诗坛颓丧凄凉的风格,而具有清和雅正的特点,这与他向前人学习有关,其中他尤其推崇以王维为代表的风格淡稚的诗人,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体现出继承学习王维的倾向,其待作追求清新淡雅的风格、静谧的意境,并在表现手法上继承和学习王维诗歌。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从司空图的生活环境和诗学背景重新认识(诗品》的价值,主要从创作的观察体验、艺术人格的修养、审美态度的形成、艺术境界的生成、艺术结构与语言的安排、风格的造就等方面,发掘其理论意义,认为该作的生成是对唐人诗学创作经验的隐性总结。  相似文献   

13.
详细分析清代前期学家和学如钱谦益、王夫之、王士祯、赵执信、厉鹗、纪昀、杭世骏、薛雪、沈德潜、袁枚、翁方纲以及康熙、乾隆等对司空图及《诗品》的论述和评价,可发现他们都肯定《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所作。如果对此不加重视,在没有确凿语气的情况下武断地否定司空图的作权,是不慎重、不严肃的。  相似文献   

14.
春秋称《诗》之风对孔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理念上,使孔子重视《诗》的传授,以《诗》作为教学内容;二是在学《诗》目的上,使孔子重视《诗》的政治功用,重视《诗》在伦理教化、性情修养和增长见识方面的作用;三是在引诗、解诗的方式上,孔子也深受《左传》一类解诗性质的引诗的影响。春秋时代人们称《诗》时没有文本观念,而孔子却已具有朦胧的文本概念,他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要求他们注意《诗》作者的本意。可以说孔子诗教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对春秋时代称《诗》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王维诗歌在颜色运用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以青、白二色为主,形成其诗歌画面的主色调,然亦不废他色,从而使其诗歌画卷丰富多彩.通过运用色彩,折射出王维心境,宁静淡泊之中有欢快喜悦.本文结合其诗歌,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诗歌的主题、意象、审美风格都同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诗歌以殉道者形象作为抒情主体,讴歌牺牲精神,并表现出悲悯情怀。而其诗中昂扬奋发的生命激情与生命意识则体现了基督教文化的顽强的生命意志力与以死求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7.
新发现的《孔子诗论》,是关于原始儒家《诗》教的直接的系统的材料。它的发表,在中国学术史尤其是中国诗学史的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对《诗论》第二简的释读中,分歧最大的是对“紳(壎)而(艹豸)(箎)”的释读,现拟在诸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中以思妇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诗共有9首,对这些思妇诗的主题解读,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只是思妇思念丈夫,希望家人团聚。然而,这种思妇之"思"之所以如此强烈,最本质的原因应是思妇对"原欲"的无比渴盼。  相似文献   

19.
从内容看,李元阳的诗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第二类是写隐居生活的;第三类是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李元阳的散文主要以游记与序跋为主,他的散文大部分都写得直抒胸臆。  相似文献   

20.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有论者解作“二十四联”,以否定传统谓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通检《苏东坡全集》,其诗题中另有“作诗二十四韵”一例,与上面书跋语中的宾语结构关系不同,意义因之有别:诗题中“二十四韵”无修饰语,指一首诗的韵脚数,当解作“二十四个韵脚”(即“二十四联”);而书跋中“二十四韵”,前有定语“其诗”,与后面“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在意义上有关系,当解作“二十四首诗”,实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