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考察3-5岁儿童反事实思维的发展状况,并探讨城乡幼儿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饼干转换任务对120名儿童进行现场实验。结果:1城乡3-5岁幼儿反事实思维发展无显著差异;2城乡3、4岁儿童的表现显著差于5岁儿童;3城市幼儿在非典型条件中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7岁儿童气质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互影响模式.方法: 应用NYLS 3-7岁儿童气质问卷、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随机抽取昆明市五华区城区5所幼儿园中年龄为4-6岁的儿童500名进行调查.结果: 父母的情感温暖对男孩气质的影响是一致的;父母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情感温暖、理解与男孩的注意分散、趋避性、规律性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男孩的活动量、反应阈、情绪本质、规律性呈显著性负相关,恰好与女孩相反.对父素养育方式发生直接影响的是儿童气质,对母亲养育方式发生直接影响的是行为.结论: 儿童气质对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大于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气质的影响,妥善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3.
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释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分析了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本文从家庭教养方式、幼儿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同伴关系、社会环境等分析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3-4岁幼儿作为初步接触社会生活的阶段,因幼儿自身知识和社会经验存在不足,对待身边存在的不遵守规则的事情往往通过告状方式进行解决。幼儿告状已经成为幼儿阶段行为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告状行为,本文对3-4岁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告状行为做出案例收集与分析,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幼儿园与传统教育得到发展,使我国幼儿得到更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司玄乐 《科教文汇》2024,(2):179-182
幼儿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标志性表现形式。文章以社会学习理论为视角,以三元交互决定论为基础,以观察学习为习得途径,以强化为调控方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习得进行路径探析,并提出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以及采取合理的强化手段等相应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7.
王栋 《科技风》2015,(5):239
本文通过幼儿观看动画片,阐述该动画片的主要故事情节,介绍被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及性格特点,通过给研究对象播放动画片来观察分析该动画对他产生的影响,进而阐述动画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析如何正确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后的行为,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情绪理解是心理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指标,对幼儿的社会适应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而情绪理解能力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3-6岁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与趋势。研究采用情景故事方法考察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教育建议:(1)创设丰富情境、培养儿童情绪理解能力。(2)重视儿童多种能力、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攻击行为的认知信念调节和制约着儿童对攻击行为的理解,并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方式。本研究随机选取92名一年级小学生被试,采用访谈法探查其关于攻击行为的特质理解信念及规范信念,进而探讨这些信念与其社会行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更倾向于对攻击性特质持积极的渐变论和后天环境论;时间稳定性信念与亲社会行为显著负相关,相对于认为攻击性特质可以改变的儿童,对攻击性特质持不可变论的儿童其实际的亲社会行为更少;规范信念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对攻击行为接纳度越高的儿童其实际的攻击行为也越多。  相似文献   

10.
陈竞秀 《科教文汇》2008,(20):286-287
对攻击行为的认知信念调节和制约着儿童对攻击行为的理解,并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方式。本研究随机选取92名一年级小学生被试,采用访谈法探查其关于攻击行为的特质理解信念及规范信念,进而探讨这些信念与其社会行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更倾向于对攻击性特质持积极的渐变论和后天环境论;时间稳定性信念与亲社会行为显著负相关,相对于认为攻击性特质可以改变的儿童,对攻击性特质持不可变论的儿童其实际的亲社会行为更少;规范信念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对攻击行为接纳度越高的儿童其实际的攻击行为也越多。  相似文献   

11.
开红  田耀农 《科教文汇》2007,(1):102-103
运用教学实验法,对125名杭州市4-6岁儿童进行了6个月的音乐教学实验,采用《3—7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测查教学实验前后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儿童社会适应性随其自然成长都得到了发展;实验组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原因则是实验操作带来的效果,表明音乐教学对促进4-6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也是幼儿园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分享对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是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幼儿社会领域教育实践中却存在许多分享教育的误区,这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幼儿教育工作者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社会性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分享的情境和机会,让幼儿实践和体验分享行为,在家园共育中把握分享教育的尺度,促进分享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亲社会行为是指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动。强烈的社会动机;相信自己对事情有影响力;有适合于情景需要的特殊能力的人更可能表现出有助人行为;同情和理解他人与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有正相关;同时,亲社会行为还受到人际关系类型的影响。培养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青少年增加亲社会行为,能够促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被社会接受,从而使社会化顺利地进行,使青少年成长的进程更加健康。  相似文献   

14.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赞赏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这要求我们更多地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水平出发,尊重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为幼儿创设多元的发展空间,注重幼儿的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5.
论文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考察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1.对现状进行研究分析。2.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总体特征表现。3.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营造温馨的环境,树立分享意识;家园共育,强化幼儿分享行为。  相似文献   

16.
赏识,是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是爱的真诚流露,是把对儿童的爱化作让儿童能够感受到的具体的行为。本文对3-6岁幼儿进行赏识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恰到好处进行阐述,明晰了幼儿阶段赏识教育为人的一生成长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江晖  钱敏 《科教文汇》2015,(1):82-83
幼儿的饮食行为受到生物因素、幼儿园及家庭的多方影响,其中家长的影响更为持久和广泛。为了解我园3~6岁幼儿家长的饮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采用随机抽样选取本园210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家长自身饮食知识匮乏,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忽视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从而导致幼儿也不同程度存在各种不良的饮食行为和习惯。结论:在对幼儿进行饮食营养教育的同时,更要关注对家长的教育,幼儿的饮食行为与家园社区密切相关,应保持家园一致,共同维护幼儿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8.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关爱、安慰、捐赠、谦让等。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具有利他倾向的过程,不仅能够加快他们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化进程,而且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兴趣是开展艺术活动的内在动力,是艺术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提高的前提和保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20.
谢峰 《科教文汇》2011,(26):54-55,67
社会退缩行为指社会情境下的独处行为。本文从一个幼儿的案例中分析社会退缩行为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和有效干预的策略。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和家访,了解社会退缩行为的心理特征:孤独、怯懦、害羞、迟疑,好奇心低;游戏中独处较多、与同伴一起活动少;独立意识和能力弱,自信心不足;在新环境中缺乏安全感等。个案研究表明,幼儿退缩的发生既有人际关系、教养方式的外部环境因素,又有个体气质、自我效能感的内因。通过近一年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行为训练,该幼儿的心理行为发生明显转变,这表明研究方案是可行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