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党孜孜以求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不管理论研究专家从什么样的角度或视角出发,也不管政府部门对和谐社会的特征、前景有着怎样的概括和描述,社会和谐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是人的和谐,或者说其核心在于百姓和谐。要实现百姓和谐,党群和谐、干群和谐是基础和前提,而党群和谐、干群和谐的关键则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真心为民爱民的"民本"意识,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香港太平绅士:“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太平绅士源于英国的治安法官,它的成功移植主要满足了香港传统社会的"士绅"情结,在一定层面化解了殖民地社会对殖民政权的排斥.发展到今天.太平绅士制度成为香港政府联结民意以及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路径之一,探讨香港太平绅士的源流对于大陆完善其基层治理颇具启示.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在广泛吸收西学、佛学等儒学以外的思想资源,对公羊三世说进行了丰富和改造,形成康有为新的公羊三世的理论,创出"三世三重"之说。康有为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均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变迁的自然进程,他认为社会的变迁,只能是"进化有渐"式的循序渐进。他还对未来理想社会———大同太平世进行了描绘和设计。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灵魂所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学派以实现社会和谐作为其社会理想的总体价值目标,以大同理想、小康社会、太平之世作为其社会理想的具体形态,这一社会模式,构成了中国梦之文化底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当今中国梦的建构与实现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重要范畴。它的审美理想首先是强调美善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要求情理的适中合度。人们只有遵循"中和之美"审美理想的轨迹和目标,才能通过审美活动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太平绅士”被译为“和平公证人”或者“治安法官”,是英国的基层法官,在治安法院中主要是审理轻微的民刑案件,在英国司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借鉴太平绅士制度并将之同我国民族地区的司法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公正、高效、权威的诉前合议庭制度,以维护民族地区的公平正义和司法权威,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和社会和谐法治发展.  相似文献   

7.
《太平经》以人性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从人类的本原、功能和人性的特征等方面,论证了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主导者和教育的目的,即人类完全可以通过君师的教育提升道德水准和认识能力,成为合格的社会角色,从而提高个体的生存状态,实现群体的太平理想。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教育。教育,使得民主法治的根本目的得以实现,促进了公平和正义社会的建立.使诚信成为整个社会崇尚的道德准则,是构建"活力"、"有序"社会的重要基础.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包含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逻辑层次,以此为思想基础,封建社会各家各派的思想家们设想出了他们所认为的理想社会,概括起来主要有大同社会和小国寡民社会。但因历史的局限性,封建社会的思想家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都无法成为现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传统和谐思想实现了现代转换,和谐社会的内涵也得到了拓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科学发展、共创共享、公正平等、民主法治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和谐根源于人的观念、品德、行为的和谐,而和谐的理念与行为要想扎根于人们的心灵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和谐德育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联系中研究和谐德育观问题,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依据太平天国拜上帝教的"天下一家"的理论,以往学者常常认为太平天国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平等观念。我们认为要真正了解太平天国的家庭伦理道德的实质,应该抛弃太平天国家庭的宗教概念,将视角转向洪秀全的凡间"小家庭",也包括太平天国普普通通的个体家庭,通过这些凡间家庭的认识,才能真正了解到洪秀全的家庭伦理思想,把握其内在本质。从宗法关系、家庭道德规范、夫妻关系、家庭男女角色、家庭异性关系和家庭伦理关系等方面看,在洪秀全的小家庭中实行的仍然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洪秀全的家庭伦理道德观是以男女大防、授受不亲为中心的,在宗教的幌子下,甚至比封建伦理道德更为落后和残忍。  相似文献   

12.
建都天京是太平天国的理想与现实选择,也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转折点。它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造成了清朝统治的严重危机,为农民领袖们实践其革命理想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政治空间。但建都天京在给太平天国带来辉煌胜利的同时,也为天国事业预设了陷阱。建都天京改变了太平军的战略发展方向,使本该用于北伐的兵力不得不用于经营天京上游和保卫天京,还销蚀和瓦解了天国将士的意志与精神。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起义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在传统的“治国平天下”理念下,庞钟璐如同大多娄文人士子一样,抱着入世治平的精神,卷入到这场历史的漩流中。他于1860年被授命为江南督办团练大臣,全权负责苏松常一带地主团练武装对太平军的防剿事务,认真办团,积极剿匪,并对清廷借师助剿,乞师南下等提出过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存在一种规律性现象,就是通过"人文化成"的民族融合之路,吸纳多元文化,予以和合创新,从而产生推动中华"诗书礼乐"文明与时俱进的巨大能量。汉族客家民系在赣闽粤边区的化育成型,适逢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且又获得"有为之地"、"有为之机"和"有为之才",故而经由太平天国运动崛起于历史舞台,振兴了中华民族及其汉族的始原精神与优良传统,揭开了近代以来中华"诗书礼乐"文明创造性转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 ,其主要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 ,早期的朝气和锐气逐渐丧失。他们因内部矛盾重重和彼此争权夺利而导致相互大残杀、公开分裂 ,后期的滥封王爵更进一步加剧了政治上的腐败。太平天国政治上的腐败促进了其生活、宗教与军事的腐败。全面的腐败是导致太平天国迅速败亡的最主要原因和加速剂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是西方学者从事客家与太平天国研究的早期阶段。他们从探询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及力量来源问题起步,进而肯定太平天国运动是客家的“民族革命”,再进而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体力量客家人置于人类学研究视野之内予以探究,既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发展,又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的客家与太平天国研究以及汉族客家民系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公文用语独具特色,在革命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文中诗歌句式方便了军民口口相传,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大量方言口语的运用增强了军民的凝聚力,革命隐语的巧妙使用间接地增强了太平天国公文的保密性.同时大量方言口语和诗歌句式的使用也降低了作为政治载体的公文的权威性和指令性.  相似文献   

18.
太平军在江西的十多年时间里,将革命的烈火几乎烧遍了江西的每个角落,造成很大的革命声势。但是,囿于当时的形势和农民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当其在战争实践中难以找到新的出路而不得不重新寻找封建体制的帮助,致使太平天国的优势难以获得制度上的保障而持久,由此给近代江西农村带来的积极的深层次的影响十分薄弱,最终丧失了江西这块重要的粮食补给区。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塞克斯认为太平天国有着神圣的使命,是中国的新生力量,而英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战,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非正义的军事侵略。为此,他在英国的舆论界及国会下议院竭力为太平天国辩护,反对英国政府的干涉行径,揭露其侵略政策。塞克斯的辩护言行展示出一个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真正的民主主义立场和精神。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运动充分利用了宗教信仰来组织,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但宗教信仰在运动中所起的消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经与传统化不相融,得不到中国民众的支持,不能联合更多的反清团体,反而成为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宗教迷信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