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薇 《现代传播》2002,(2):79-81
奥丽亚娜·法拉奇 ,2 0世纪国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与她令人艳羡的新闻成就同样耀眼的 ,是她鲜明、尖锐的个性。她迷恋文学 ,信仰极端个人主义 ,既反对一切专制和集权 ,又不拒斥权力 (成功 )带给她的向人们传达她信念的便利。她的新闻 ,是贴有“法拉奇”标签的“个性新闻”。法拉奇的“个性新闻” ,是对传统的“客观主义”新闻观念的反动和叛逆。创新 ,有价值 ,但同时也有争议。探讨法拉奇“个性新闻”的得失 ,从中可以得到良多启发。新闻界借去的作家法拉奇语 :“要想理解我的情况 ,就必须想一想像吉卜林、杰克·伦敦和海明威这样的人。他…  相似文献   

2.
十多年来,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日子里,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萦绕:我离法拉奇究竟有多远?欧丽亚娜·法拉奇(OrianaFallaci)是20世纪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之一,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尤其在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她被人们视为一种反暴政、反集权、反专制的象征,广为热爱自由、追求民主的人士所喜爱。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可以说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关系风云录。就凭这本书,法拉奇确立了她的“国际政治采访之母”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法拉奇的新闻采访技巧和专业训练素质,而且放射出一种罕见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曾两次荣膺意大利最高新闻奖——圣·弗森特新闻奖的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以写世界风云人物访问记而声誉卓著。她的人物访问记风格独特,被称为“法拉奇式访问”。而“法式”访问记的“秘诀”之一,便是她的一套灵活多变、轻重穿插的提问方法。纵观法拉奇的提问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 开门见山法:例如法拉奇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前,就早知道他是个独裁者,他开始总要自言自语十多分钟。为了获得主动,法拉奇一见面就说:“我要告诉你,先生,你  相似文献   

4.
邵薇 《军事记者》2001,(2):35-37
奥丽亚娜·法拉奇,20世纪国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与她令人艳羡的新闻成就同样耀眼的,是她鲜明、尖锐的个性。她迷恋文学、信仰极端个人主义,既反对一切专制和集权,又不排斥权力(成功)带给她的向人们传达她信念的便利。于是,她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自我表现欲望、蔑视一切权力同时又利用自己的“明星权力”等,都无可避免地反映在她的新闻作品中。她的新闻,是贴有“法拉奇”标签的“个性新闻”。法拉奇的“个性新闻”,是对传统的“客观主义”新闻观念的反动和叛逆。创新,有价值,但同时也有争议。探讨法拉奇“个性新…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说过:“采访是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细细琢磨,觉得此话不无道理。从报刊上的一些失实报道看,属于故意造假的只是极少数,大部份是作者采访不深人、粗枝大叶造成的。因此,在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工作中,研  相似文献   

6.
法拉奇要当"事件见证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起法拉奇,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她写的那本《风云人物采访记》。她本人也因采访世界风云人物而享誉佳名“世界政治采访之母”、“二十世纪后半期历史的见证人”。被称为当今世界第一女记者的法拉奇,全名奥丽亚娜·法拉奇,1930年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工匠家庭。法拉奇的父母非常贫困,但他们允许自己拥有一样奢侈品——书籍。这使法拉奇从小就有机会钻进书的海洋。 法拉奇在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之后,对历史产生了许多疑问和遗憾。比如,耶稣整天被人们膜拜,却没有人真正知道他长得是什么样子,他是黄头发还是黑头发,是胖是…  相似文献   

7.
法拉奇与我们1980年8月,法拉奇首次访问中国并与邓小平谈话时,我还是一名大学二年级学生,这位光彩照人的意大利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的不凡经历对我们来说,还是闻所未闻的故事。记得过了不久,《人民日报》介绍了她的生平并发表了邓小平接见她时的谈话。这也是法拉奇首次被中国读者所认识。1982年和1984年,新华出版社以《风云人物采访记》为名,先后译介了法拉奇对基辛格、阿拉法特、约旦国王候赛因、西哈努克、甘地夫人、布托等风云人物的采访文章。此时我已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和许多惶惑于“新闻”究竟为何物的年轻记者一样,对于法拉…  相似文献   

8.
1980年8月,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担任翻译的是外交部的施燕华。事后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了一个法拉奇“忠实事实”的细节,使我这个同行有震撼之感。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新闻写作“无米难为炊”.这强调的是必须深入采访,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 才能把新闻写好.从另一方面说,有了“米”则应巧为“炊”.编辑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同志好不容易抓到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却不知怎样来表达;有的不注意往深处挖掘材料的新意,不注意选择吸引人的角度,稿子难以采用.“医治”这类毛病,我以为:一是巧选“切入口”.开头开得巧,等于进入文章之“门”.进了春天的大门,还愁观赏不到万紫千红的迷人景色么!  相似文献   

10.
轻轻地说话,轻轻地走路,轻轻地做事,他就是刘波.可是“人不可貌相”,在他的名下,有一个与他外表不太对应的美誉——“新闻获奖专业户”.从1981年到1994年,他获得中央、省级新闻文学奖18次,年年都得好作品奖.刘波用他一摞厚厚的奖证为洪湖有线广播电视台争得了名誉,同时也展示了这个30刚刚出头年轻记者的美好前景.当人们羡慕刘波、夸奖刘波的时候,不禁问他,这连连得奖的奥秘在哪里?可刘波只是轻轻一笑;“那些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就不再提了.表面上平平静静的刘波,内在却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观察新闻,观察生活的火眼金睛,火一样的工作热情,雷厉风行的采访作风……刘波采访,不但有一股拚劲,而且有一股赖劲.在他已见诸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的20多篇论文中,初步建立起他自己的新闻采写“理论系统”,如:“文外功夫说”、“新闻攻关说”、“新闻艺术说”、“新闻边际说”等等.至于“赖劲’那就只是“文外功夫”的一个道道.  相似文献   

11.
沂揖陈王王维达濒瑛马陆杨 第一期面向实际,反映实际,指导实际为培养新闻人才贡献力量笔谈打好基础着眼点在哪里按照新闻工作的规律培养学生一点希望从招聘编辑记者谈起论新闻漫谈新闻和新闻评论谈采访之道新闻采访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科学·新闻学讲座·一个被“遗漏”了的列宁思想 —列宁如何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原则一张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传学浅谈什么是新闻陈名记者范长江是怎样采访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徐中伟·新闻写作·新闻体裁杂议新闻评介.从“真”新闻说起原稿的题目就是《人》 —从高尔基的人物特写《列宁》说起西方新闻写作中的…  相似文献   

12.
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确是个奇人。虽然她年仅五十一岁,却敢自称是“政治访问之母”。她的自吹自擂居然还没有人公开表示异议,可见她确有令人折服之处。法拉奇自幼入医科学校,但十六岁时就给报纸写稿,对新闻很感兴趣。1950年二十  相似文献   

13.
论廉耻     
欧阳修说:“廉耻,士君子之大节。”他说的“士君子”,大抵就是今天的知识分子。现在新闻记者评职称,同教授、副教授挂钩,当然也算是知识分子,即古时的“士君子”了。因此忽然想到了这个题目。新闻记者同教授,副教授毕竟不同,因为他并不生活于高楼大院中,有较多的接触社会机会,在这个社会万花筒中,他不可能“遗世而独立”,也就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不可能不你中有我,我中有  相似文献   

14.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15.
在编纂传记丛书《新闻人》过程中,使我陷入敬重、感激心绪而深切怀念的,莫过于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邵红叶。在1948年末平津战役中,我被调到天津日报后,是邵红叶分配我当记者的。在房东的东屋里,他操着上海口音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好,你做文字记者怎样?”我说:“那可不行。我不会。”他问我会做什么?我说:“我会摄影,冲卷、洗印放大照片都会点儿。”他说:“摄影,以后再说,你先搞一段文字记者试试,好不好?”我说“不行”,他却说:“就这样定了!”从那时起,我和从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十几个…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芝麻官闲暇无事,随手从桌案上拿起今年的第三期《新闻爱好者》阅读起来.他越读兴趣越浓,并脱口说:“文章真好!”“啪!”惊堂木重重地拍了一下.芝麻官大叫着:“胡说,真是胡说!”气得脸都发紫了.服侍他的衙役忙问:“老爷,为何生气?”停了一会.芝麻官才说:“《新闻爱好者》是每月10日出版.竟然有人说我在1988年3月10日在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报道世界风云人物这一领域中蜚声国际。从基辛格到马卡里奥斯,从霍梅尼到加尔铁里,十年中出自她笔下的采访回忆录中的国家首脑人物就有二十多位。“采访基辛格”是她的代表作《对历史的采访》一书的首篇,也是她踏上进身之阶的第一步,从中不难看到法拉奇独特的采访风格。法拉奇同其他许多西方人士一样,把基辛格看作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能随意出入白宫、中南海、克里姆林宫;他能发动战争、制止战争,并能改变人们的命运。她说,常常有这种情况,对某些著名的要人来说,你越了解他,你就越不能理解他。基辛格就是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以为人物新闻一定是新闻人物所创造,而新闻人物必定是名人,或起码得有件惊天动地的事迹.可在近期的采访实践中,有点意外的发现,很值得琢磨。今年开春的一天,我在刘庄采访,碰见好多外村的人来刘庄奶粉厂交奶.其中有个中年人带的奶没验上,我问他倒底咋不合格。他说:“这姑娘眼里不下沙,她说不合格,比仪器还准哩,(?)头.”说着,不好意思地骑上车子走了. 我似乎觉察到这里有一种不寻常的“新闻征兆”.于是就找来收奶员  相似文献   

19.
说来也怪,从实际从事新闻工作到跨入全国唯一的军事新闻系一回想这几年走过的新闻道路,几多艰辛,几多欢乐。我和新闻批评结下了不解之缘,乐此不疲一愿为之呼吁,为之冒险。有人说我思想太偏激,专爱挑刺。也有一些关心我的首长和战友劝我:在部队摘新闻要报喜不报忧,还是少搞批评报道为好,但我天生就是块冥顽不化的石头。认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以至于在我的周围,一些‘搞明”新闻同行背地里都称我为“傻冒”。别人怎么评价对我来说无所谓。记得但丁曾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想,只要自己走得正,行得端,开展新…  相似文献   

20.
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松武 《新闻界》2001,(5):11-13
天天与新闻打交道,对新闻价值已不陌生。新闻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传播者和受众心里各有一杆秤。然而,从新闻理论角度探讨新闻价值就不那么容易了。最近,在《新闻界》1999年第五期读到何光先生撰写的《新闻价值论》,受到新的启示,引起了我对新闻价值的思考。我国新闻界过去对新闻价值的定义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素质说”、“标准说”、“效果说”、“功能说”。正如何光先生指出的那样,目前对新闻价值的诸种意见虽然各有道理,但总的说来都没有揭示出新闻价值这个概念的实质:关系,他主张从新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入手把握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