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考察当前的贫困决策中存在的性别盲视现象。研究表明,以"家庭"和"户"为单位的贫困决策无视了家庭内部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并将其置于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之外;在贫困决策中存在着对性别平等的误读,将性别平等诠释为绝对的一致性;贫困决策仍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仍处于从属地位;贫困决策中未纳入社会性别意识。实现两性平等,要求我们构建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贫困决策,应当体现因男女的性别差异造成的差别,充分考虑贫困决策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梅河路龙舒时代广场的形态空间设计为例,探讨"城市记忆"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与形态空间设计的问题,"城市记忆"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记忆载体文化传承与空间再现的城市设计问题。其形态设计绝不仅仅是对历史信息的简单复制,而是要传承其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文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城镇形象特色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吴志远 《当代传播》2021,(6):41-46,5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都市社会研究转向空间政治,尤其是城市空间中的空间正义问题.基于媒介化理论,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介对于城市空间正义的现代性意义,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突出空间占有、空间使用、空间消费、空间再造、空间抗争和空间想象这些元素,用具体的新闻报道、广告、舆论、艺术设计等内容,建构了城市空间正义的四道"媒介墙"的角色,即:区隔之"墙":建构城市空间所有权的正当性;监护之"墙":影响公共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性;遮蔽之"墙":通过代言或标签化扭曲不同社群在城市空间中的平等性;想象之"墙":干预城市空间中异质空间的开放性.但大众媒介的资本属性和技术特征使其建构的城市空间正义具有局限性.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新技术对大众媒介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也启示我们思考未来网络社会中空间正义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城市24小时》(第一季)为例,借助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采用内容分析法探寻纪录影像对城市空间的再生产。该纪录片以时间为轴,24小时为界,"人"作为核心的关键词贯穿始终,展现出多元的城市空间。拍摄者着重笔墨描绘了现代性入侵与"去物质性"鲜明的商业空间、"公共性"浓厚的公共空间、城市节点突出的交通空间等实体空间,同时刻画了构建地方意义、强化地点认同的文化空间。整体上,空间的呈现有着明显的彰显性和遮蔽性特征,另者,空间塑造上还存在着跳转的时空、遗漏的纵向空间、不平衡的性别显现、忽略的虚拟空间等内容缺失。  相似文献   

5.
6.
文章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获取20位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对健康信息贫困的感知相关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识别出城市老年人健康信息贫困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老年人健康信息需求,以期为面向老年人的健康信息服务和信息扶贫举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的文化环境越来越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许多城市利用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进行广泛的空间转型,拓展出第三空间。在此背景下,如何实施图书馆空间再造,实现服务功能转型,提高社会人文便利性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论文以图书馆空间再造为研究核心,梳理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要素及其功能,并提出了基于城市第三空间的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方向和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学者和城市建设者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美学的存在与发展是以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从传统艺术理论到中国当代美学,其转换过程中必然打上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历史烙印。这一历史烙印使中国文化精神的发展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整体的基本矛盾,这“两大基本矛盾”也正是当代美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周芳名 《出版广角》2018,(11):88-90
构建社会稳定预警管理制度是有效实现城市社会治理,塑造良好社会秩序和提升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路径.当前,党和国家正面临阻碍社会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稳定预警管理制度研究》一书从理论到实践,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代表性城市社会稳定预警管理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城市社会稳定预警管理的系统性学术研究著作,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学术价值和实践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使得学者对于城市历史和时间、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关注转移到空间上来,开始关注城市的空间性、社会诸过程与空间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建立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多种可能性的问题,这引发对城市传播研究的空间进路的思考。空间进路引入城市传播研究的前提是把学者普遍忽视的城市实体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对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这三个层面传播关系和互动关系生成的城市传播影响力进行重新考量,有助于建立城市传播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1.
12.
城市阅读空间连接着全民阅读的宏观战略与个人阅读行为的微观实践,亟待创新发展。文章以成都10个代表性城市阅读空间为例,从高频词分析、情感倾向等方面对公众评论进行文本挖掘,结合现场调研,基于场景理论,从戏剧性、真实性、合法性维度探究阅读空间的场景构建,拓展场景理论的本土化实证研究,为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新时代信息科技对于大学图书馆的变革出发,以海南省琼州学院为例,研究了读者对于信息空间的需求和期望,并以空间视角对科技型图书馆发展规划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新馆建设浪潮中,图书馆的重大变革还表现在图书馆功能的多元化所建构的社会公共空间的崛起,以及读者对这个空间的认同所带来的图书馆读者群体的多元化和广泛化。当然,这种变革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如社会进步对人的文化素质的高要求以及教育大众化和学历教育的普及所培养的群众文化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短短30多年时间里,儒学由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社会秩序合法性的基础,转变为新派知识分子眼中走向民主和自由的障碍物,中国人的心灵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震荡和认同危机。对  相似文献   

16.
城市可以不同,性格可以差异,但我们人与人之间如果还多一些温情,无疑是能让城市增色不少的,至少在我看来,城市作为我们生活的空间、载体,它赋予我们的是框架,至于有怎样的活法,则完全是靠我们怎么生活了。  相似文献   

17.
众多中国当代知名作家首度合作,诠释和解读中国城市人文的作品集——《读城》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6月出版。这本书里,写作者都是当代作家,写作的对象都是城市(近100个颇具特色的中国城市)。当代作家从他们独特的视角来捕捉和诠释城市,让我们既能够从中发现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空间再造运动的兴起以及流空间理论的完善,城市公共图书馆逐渐向知识信息与人文价值相互融合的流空间发展。本文根据流空间的基本理论,建立城市公共图书馆流空间的研究框架,对公共图书馆流空间的要素流强度、路径、效率进行测度,运用因子分析、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以上海市公共图书馆为实证研究对象,以期为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布局规划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以空间与传播互构为路径,本文集中关注如下问题:城市居民如何可能在其生活中获取具有第三场所性的空间体验?为此,我们进一步挖掘奥登伯格的“第三场所”概念的理论蕴意,将“第三场所性”阐释为一种空间的可供性,即行动者可能镌刻、挖掘并实现的展开社交、建立联结、培育情谊、形成归属感的空间潜能。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地理符号学的逻辑和语汇,论述这一可供性如何在不同符号系统交织所形塑的人与场所的互动中生成。最后,我们描述并解读对上海市嘉定区“我嘉书房”这个“社区公共文化场所”的观察,以之为示例,展示本文所阐述的理论视角如何可能落实于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城市既给城市电视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提供了众多的发展机遇,也使城市电视的发展受到了局限。比如,城市的区域性使城市电视台不可能有超出城市范围的大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又直接影响到城市电视的经营状况,城市居民的相对稳定性也使城市电视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