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日益加快“,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我国四级广电媒体最基层的县级广电来说,如何在新时期办好农业节目、创新对农节目报道,更好地为农服务,已摆在县级广电人面前!作为最基层的广播电视机构,县级台不可能也不具备与省、地级台竞争综合实力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县级台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局部上寻求突破,开展扎实有效的对农报道。一、充分发挥“快、准、灵”的报道特点对县级台而言,其优势在于区域范围相对…  相似文献   

2.
杨锡华  朱鑫 《视听界》2006,(5):54-56
近期,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召开群众座谈会、调看(听)部分节目等形式,对江苏省内97个广播电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节目进行了初步调研。一、江苏“三农”节目概况及主要特点从数量上看,县级台开办的“三农”节目较多。目前了解到的江苏各地开办的广播电视“三农”节目有97个。其中广播节目53个,占55%;电视节目44个,占45%。省市县三级台中,江苏广电总台开办了3个广播电视“三农”节目,13个市级台开办了9个,62个县级台开办了85个。从地域分布上看,苏北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经济比重大,广播电视“三农”节目相对较多,目前苏北地区开办了44个…  相似文献   

3.
关注“三农”,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在农村最前沿的县级电视台,更要把镜头对准“三农”,办好对农节目,这也是我们服务“三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刘云 《声屏世界》2005,(4):48-48
作为县级广播电台要采制精品节目、打造品牌栏目.就要注重本地的乡土特色。丰县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走进乡村》,由于很好地贴近了农村实际,较充分地发挥了服务“三农”的作用,深得农民群众的喜爱,在20010年获徐州市首届广播电视“十大名牌栏目”奖.2004年又获徐州市首届广播电视“十大品牌栏目”奖.并推荐参评省十大品牌栏目。作为节目的编创人员.我们有这样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5.
白琼 《新闻前哨》2010,(6):100-101
县级电视台是处在广播电视产业链末端,最贴近“三农”的媒体,其节目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也是最容易被农民接受,因此,县级电视台在宣传“三农”工作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长期以来,县级电视台受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等问题的制约,“三农”宣传工作的开展并不尽人意。县级电视台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三农”报道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值得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作为庞大的受众群体,对农节目成为县级台广播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县级台是对农节目推广的主体,如何完善并创新对农节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加强对县级台办好对农节目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对县级台办好对农节目的有效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我国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张诚 《视听纵横》2005,(6):115-115
与新闻节目相比,县级台的对农节目只不过是“小节目”.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呈现出产业化经营加速发展、综合开发蓬勃兴起,科技型企业大量涌现的发展趋势。县级台的对农节目虽小.却是县一级党委政府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群众,宣传科技兴农.推广致富新技术的重要途径,这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县级广播电视台处在基层,面对的受众绝大部分是农民。农民对节目的认可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影响该台的形象。而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报道,也因此成了县级广播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在县级广播电视台中,新闻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主干,是受众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办好电视节目,首先就是办好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0.
县级电视台是我国广播电视系统中最基层的组成部分,全国大约2000多家.由于受到地域、资金、技术、人才、体制等制约,在媒体强势竞争的当下,县级台大多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想要打破发展的僵局,就要在办好新闻节目上下功夫.本文从县级台的现状和实际出发,围绕如何做好每天节目,展开论述,分析了县级台的“生存法则”.  相似文献   

11.
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而言都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经济占主导,农村、农民多。象松阳县23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就占了20万,全县401个行政村,95%在农村、在山区,因此,开设富有本土特色的对农节目非常必要。但县级台要办好对农节目,让农民朋友喜欢听、感到有用,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2.
刘菊芬 《新闻世界》2008,(11):74-75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这支队伍也在不断地成熟和壮大。在电视媒体内部分工日趋精细化的今天,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出镜记者、新闻播报员、节目主持人、栏目包装等等工种越来越细化,播音员、主持人的具体工作也开始明显地呈现出“各司其责”的局面。而在县级电视台情况有所不同.县级电视台因为自办节目量少,专业从业人员数量有限。  相似文献   

13.
沈宗然 《河北广播》2006,(1):104-104
眼下,随着网络逐步进入家庭,在各省市台夹缝中生存的县级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采编制播设备受限制,自办节目少,节目制作简单,广告时间长等一些突出的问题,让县级台的确感到如不加快发展,就是死路一条,如还因循守旧,恐怕是连夹缝也不会存在了。那么县级台要想生存、想发展、想有生命力,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节目办活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县级电视台如今正处于十分尴尬、无奈的境地,前有央视、省级卫视,后有互联网,信号覆盖犹如“跑马圈地”,频道改版犹如“精耕细作”。县级电视台的节目与其相比,无异于在夹缝中艰难生存。面对这种现状,县级电视台打破传统的传受模式,创办本土化、平民化的“说”新闻节目无疑是夺取受众、提高收视率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创办一档观众喜爱的“说”新闻栏目呢?本文对县级电视台目前开办“说”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说”好新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兰波 《大观周刊》2012,(42):37-37
在新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办好、办活特色节目,吸引大众关注,提高节目收视率,已成为当前必须思考的话题。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县级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更好地推动县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地处基层的县级广播电视媒体更是发挥自身优势,把"走转改"活动与工作实际相结合,通过开设专栏、专题等形式,组织新闻采编人员沉到基层、融入生活,采编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但是,笔者调查发现,部分新闻采编人员参与的工作劲头没有起初那样大,不能持之以恒,这种"一阵风"、"走过场"的现象非常危险,势必影响活动的深入开展。县级广播电视媒体要以"走转改"活动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来进一步发挥广播电视媒体鼓与呼的作用和引领作用,增强广播电视宣传的凝聚力、亲和力、吸引力和公信力,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县级广播电视媒体舆论监督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宁广播电视台在2006年成功推出六期“热点面对面”广播电视录播节目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于2007年7月中旬推出七期以“干在实处、勇立潮头”为主题的“热点面对面”访谈节目,每期节目长度一小时,在晚上黄金时间通过海宁人民广播电台、海宁电视台同步向全市受众现场直播,在县级广播电视舆论监督和热点引导问题上进行了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电视宣传,尤其是作为最基层的县级电视台的宣传,肩负着为农村群众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引导的重要职责。那么,县级电视台究竟制作怎样的对农业节目才能更好地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   

19.
徐志隆 《新闻窗》2010,(2):120-120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对国家政策、致富信息、市场行情和科技知识等需求日益强烈。由于电视节目声画结合、通俗易懂的特殊性,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看电视获取各类信息,看电视也成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尤其是最贴近农民的县级电视台对农节目,对服务“三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因为县级电视台对农节目起步较晚,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农节目较少,节目时间安排没有贴近农民生产实际,缺少“农味”。  相似文献   

20.
石长顺  李欣 《青年记者》2006,(10):20-21
2004年9月,国家正式启动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村村通”为对农广播电视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外在保障,让广大的农民朋友能够及时了解变化的世界,随时倾听党和政府的声音。但同时笔发现,“村村通”工程在对农(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方面尚不完善,还存在一些不符合农村实际的地方对农广播电视节目亮点不多,数量较少,质量较低,目前上马的一些节目存在“入户不入心”的尴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